专栏名称: 李志轩
李志轩,笔名吕游,旅游法律法规研究与应用专家,主要研究实施“旅游+金融+互联网+旅游商品+新能源客车+导游”等跨界商业模式。对旅游企业的“营改增”、新三板挂牌、IPO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疆特别是喀什的文化旅游经济交流有一定的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销售与市场  ·  投入上千万,商超巨头扎堆拜师胖东来 ·  2 天前  
知识分子  ·  常春藤名校是如何摧毁美国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志轩

中国文化报:新时代的文化气象

李志轩  · 公众号  ·  · 2018-06-27 06:03

正文

2018 6 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建辉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维度和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 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审 西学 ,为我国文化发展坚定了航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呈现出坚定自信、健康理性、生动蓬勃的崭新气象。

发展 马学 :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的新实际、中国人民的新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坚持是为了正确的发展,而正确的发展则是最好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它一经形成,就为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昭示了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想、关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关于文艺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关于网信事业发展的思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等等,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作出了顶层擘画。这一系列系统化的科学思想,既是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也是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思想理论建设成就。

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铸魂、赋魂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 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和方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 ,只有这个灵魂崇高了、强大了,这个方向明确了、坚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面貌、新气象。

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就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文化自信:努力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 中华民族的基因 ”“ 民族文化血脉 ”“ 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的高度,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情怀、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显著增强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表征。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自觉接受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 生命共同体 ,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显然,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精神的传承转化。他引用苏辙的话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来说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要以民为本,为民除瘼。他引用吕本中撰《官箴》的内容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要求领导干部为官要清正、谨慎、勤勉。他还引用孔子的名言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为政首先须为政者自身端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进程中,他强调 协和万邦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为全球治理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今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的突出贡献和生动实践。

当然,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些论断,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科学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重审 西学 :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鉴别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特别是 西学 的广泛渗透和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建设、学术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 出现了西化的倾向和 去中国化 倾向 。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高度来看待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他对于西化倾向对文化自信的侵蚀,怀着深刻的忧患。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上对于西方文化的全面重审,既有利于我们正确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思想;同时,也有利于树立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道德价值构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在文艺创作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文艺作品中愈演愈烈的西化倾向也提出了严肃批评:如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