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精选自金融八卦女(ID:jinrongbaguanv)
买不起学区房而逃离北京的清华男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的绫选择在35岁+的年纪嫁了貌似安全牌的经济适用男;
28岁的蒋方舟们为什么焦虑?因为我们害怕十年后就成了38岁的绫,大多数人焦虑的原因,是都被时代裹挟,困于出身阶层,又被性别约束。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观察员 苏菲
2005年日本作家三浦展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下流社会》,在当时的日本引起广泛影响,他所揭露的事实在于日本的大中产阶级正逐渐演化成“上流”和“下流”的两极分化,大中产阶级中一部分变得更富成为真正的上流阶层,另一部分没有抓住机会的则向下沉沦。而年轻人已经很难像父辈那样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大把机会实现阶层上流,只好背负着生存和婚姻的压力,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下流社会”。
是不是听起来跟现在的中国很像?
我出生在90年初,因为读书早,算是跟88、89年出生的一波一起成长起来。我的父母是60后,在小县城也算是知识分子,他们的同学中有不少或通过下海经商或考入名校、出国深造而进入中上层社会阶层,这些实现阶层上流的60后大都定居一二线城市,一部分旅居海外,他们子女则更大比例的都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
那些留在小县城的60后呢?他们的子女,也就是类似我这一辈的小城子弟,能考入顶级学校的已经越来越凤毛麟角,想要白手起家通过经商实现财富积累的更是少有耳闻。
个人视角或许上面的例子有不少局限性,但确实几年前就有新闻报道说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就不断滑落。2012年北京大学发布的《首都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调查报告》指出在“211工程”高校等知名院校的学生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院校。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也提出“我们出现了社会阶层凝固化以及职业世袭制”的现象。
2010-2012年就读的大学生,几年后的今天正面临着成家买房的压力。低收入地区子弟难考入名校,即使考入名校的这些凤毛麟角到现在又面临买不起学区房的悲哀境地。
自古乱世出英雄,就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还有多少机会留给下层逆袭?
清华男真相是:部分买不起学区房的清华男在知乎匿名发牢骚的时候,更多没出声的清华男早已手握学区房了。
清北毕业生在北京买不起学区房的故事大家都看了,很多人在抱怨房价高,拷问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但经济学规律就是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本质上,大家的质疑是现在的学区房价格是否偏离真实价值已经太远了,郁金香泡沫?可是真实价值似乎是个无法否认其存在又无法真实计算的概念。“爱情就像鬼,谁都听过,但都没见过”,真实价值亦如是。
实际可见的只能看供需关系是否能支撑价格了。
供给就那么有限,需求呢?全国的中上阶层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挤进一线城市或者土著精英也要保持在一线城市的家族地位,更有不少手握重金的投机客,实在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房价会让这些人群都觉得已经达到了他们不能承受的范围。
记得看过一个励志故事,说北京某高校毕业的小明,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于是走上了坎坷的创业道路,创业一年他就买了房子,虽然只是500万全款的一套小小学区房!那么他是怎么买到房的呢?
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小明怀着对未来的理想和追求,每天早上起的比鸡早,晚上睡的比狗晚,每天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去公司的路上。不仅工作努力,更不得不提的是他的省钱之道,他每天都自己带饭去公司,不抽烟不喝酒不购物;没有女票,每天加班。日复一日,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攒够了20万,最后加上家里给的480万,买上了50平的学区房。
所以呢?
买得起学区房的父母和考得上世界名校的孩子是典型的精英阶层的延续;已经毕业的清华男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只是证明下层阶级想要通过学历实现阶层跨越的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吧……
在这种现实下,很自然,产生了清华男因为买不起学区房、无法给自己接近学龄的儿子提供较好教育条件而迁居二线城市的故事。
退而求其次,往往是大部分困于出身的人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就像《东京女子图鉴》中的绫。
绫在25岁+的年纪通过联谊结识了东京土著精英男,但精英男在需要结婚时,马上甩了她娶了上得了杂志的漂亮富家女。后来又遇到了能带她奢华享受,但不会给她婚姻的贵族大叔,或许她在和大叔提出分手时内心有小小的奢望是大叔至少能为了安抚她说出会离婚娶她的话,然而大叔只是拍了拍她的头,“我们绫长大了呀!”转身潇洒离去。
出身平民的绫既无法嫁给土著精英男,也无法再心安理得的做着贵族大叔的情妇,只好在35岁+的年纪嫁给了相貌平平的经济适用男,赶在deadline之前拿了结婚的勋章。更不用说在离婚后,她的女朋友们给她介绍出身东京港区(东京最富有区)的成功律师,她以为这是她足够匹配的结婚对象,没想到她出身港区的女朋友们和这个港区富二代都理所当然的认为绫只配做个姘头,因为他们结婚是一定要找港区女子的。
想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的路哪有那么容易。
先谈谈中国女性的焦虑
前段时间徐静蕾和蒋方舟在《圆桌派》里的发言又掀起了一波对中国新女性的讨论。
来自工薪阶层、独生子女家庭,28岁还奋斗在一线城市,蒋方舟无疑已经是我们这类小城女子中的佼佼者——毕业2年已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产,在文娱圈有自己的话语权,称得上是名利双收。
她是我们这代人一起成长起来的榜样女孩,我很好奇她在《圆桌派》里说了什么而引来大批公众的口诛笔伐。
带着这样的问号,我也认真看了《圆桌派》。看完以后,我心有戚戚,蒋方舟所说的不正是跟我内心所想如出一辙?
同样毕业于中国top2 名校,她已做到《新周刊》副主编,我则在一线城市从事金融工作,或许在外人看来,我们是略有姿色、又有不错学历和工作的新都市女性代表,窦文涛说不定会把我们一起归为“精英女性”。
可是“精英女性”的概念太过笼统,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事业还算成功的绫在30岁也上了杂志中“被羡慕的女人”专栏,她也布道现在的“新女性价值观”——“我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评价,只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活着。”
可“精英女性”之中也是有云泥之别的,比如徐静蕾和蒋方舟们。
这是百度百科里徐静蕾的介绍。
我只想说——出生北京朝阳区、父亲是开霓虹灯工厂的——普通工人,excuse me?
同样,偶像剧女主出身的老徐完全不在意男性对她的青睐甚至觉得太过负担,这也让仍然渴求男性青睐的蒋方舟们感叹“饱汉不知饿汉饥”。
对蒋方舟的家庭背景,网上小道消息无法证实,只能从她的采访报道中窥探一二。
2015年的一篇《蒋方舟 我已老了》的报道中是这么写的:" 蒋方舟刚刚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买房。25岁大学刚毕业两年的女生,独自在北京四环买下近五万元一方的房子后,她笑着说自己几近赤贫。
“很大程度上,买房是为了父母考虑,”她说,“父母会觉得没有房子在外有种飘零感,所以我就尽早地实现对生活的所有目标和要求,这样反而可以跳出来考虑其他事情,比如创作,就不太会为基本的生存去焦虑。”
这段文字里我看到的是小城平民阶层父母对子女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忧虑,因为她的描述跟我父母对我的想法太像了!我父母最常表达的也是心疼我飘零在外会不会居无定所。说“居无定所”有点夸张,但他们确实问过我房东不租给你房了怎么办?
当然,蒋方舟已比我们大多数人成功得多。
25岁的蒋方舟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要成为妖孽?》,文中说所有的女性都被放在两性市场中估价与叫卖,能挣脱两性市场摊位的女性是少数。她在文中描述了两位挣脱两性市场摊位的代表性女子,她称之为“传世的女性”。
一位是柳如是,她“试图主动控制自己身份的游移:情人、妾、名妓、女公知,等等”但“46岁自尽,并未寿终正寝”。
另一位是简奥斯汀,她一生未嫁,晚年备受病痛和贫困的折磨。
似乎在蒋方舟当时的观念中,成为传奇和拥有世俗的幸福是不可兼得的。
不过可能她没想到的是,现在也有挣脱两性市场摊位的传奇女性代表人物,她们是徐静蕾和王菲,她们不在意世俗的评价,却都拥有了世俗认为的幸福。
《东京女子图鉴》里绫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像我这种小城女子到大城市打拼最容易落入的套路,而徐静蕾、王菲们的存在又让我们看到了能同时拥有事业与爱情的希望。
然后我们陷入了选择越多,反而越焦虑的choice overload(选择超荷)困境。
看似有很多条路,可是每一条路的机会成本(即所放弃的另一个选择的可能收益)都太高,而你所拥有的条件(金钱也好,美貌也好,才华也好),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只能足够你选择其中一条,就像杨丞琳在电视剧《荼蘼》中,plan A or plan B? You can’t have both。(是否事业和家庭很难同时拥有?)
我们一面寻找出路,想要逃脱“绫”的剧本,一面又怀着希望,向着徐静蕾那样have both的人生赢家方向默默努力。
这是身为女人的焦虑,那么男性呢?男性也一样,按照自古以来的观念,男人就得成家立业,而买房的压力在大多数状况下,就是男性承受得更多,所以才会有买不起学区房的清华男因为无法给自己接近学龄的儿子提供较好教育条件而迁居二线城市的故事。
社会对两性说不公平也公平,我们都困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期望里。
正在写这篇文章时,突发的头条新闻似乎正是来回应清华男们买不起学区房的话题。
以下是参考消息网报道: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此番出台的新政是否能有效干预目前楼市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呢?我们拭目以待,但至少政府的表态是“我们也正在努力调控”。
尽管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我们都看到了自身的各种局限性,但我们仍在努力奋斗积累资源,在社会阶层的游戏中打怪升级。也许我们会这样一直焦虑下去,但我们仍然相信努力会带来改变的意义,就像蒋方舟在《圆桌派》里说她想结婚但她也已经做好了在40岁仍然单身的准备;高校毕业生们一面骂着这个操蛋的社会“好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微笑,然后在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中努力伏案到点点星光。
心怀希望,各自努力。
不管怎样 还是要再试一下啊。
你看,我们的大都市还在闪闪发光呢……
— THE END —
关于本文作者【苏菲】:金融八卦女特约观察员,目前从事金融业。主理微信公号“Economichic”:自封的时尚博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不定时更新,偶尔谈穿衣,兼职熬鸡汤。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金融八卦女(ID:jinrongbagua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