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官方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如何在IDE里使用DeepSeek-V3 ... ·  昨天  
白鲸出海  ·  开年刚一周,GTC2025(Shenzhen ... ·  2 天前  
白鲸出海  ·  Perplexity超级碗“0预算”营销,仍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头条

编织“彩虹”的产后抑郁宝妈团

今日头条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0-01-16 19:25

正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万物互联的今日,我们更加相信“在一起”的力量——“互联网”的本意,就是“在一起”: 两个互不相连的通信节点,组成了网络。

春节之际,南方周末和今日头条共同聚焦移动互联网时代四位普通人各自“在一起”的故事:

黑龙江林区,一个漂泊了12年的年轻人大雷,回到家乡重新扎根,从一台DV开始短视频创业 上海浦东,90后宝妈毛晚和网上认识的朋友们,一起为城市500米栏杆编织“彩虹”毛衣; 广西苏屋塘村,农家妇女“巧妇9妹”,守在村庄,帮助村里的山货走向全国; 台湾里长刘德文,16年间把200名台湾老兵的骨灰,背回他们位于大陆各省的故乡……

“在一起”,是为了对抗孤独、漂泊和分裂。 时代图景风云变幻,但无法阻挡,无数微小、温暖的人事,生生不息,汇聚在一起。







毛晚站在上海浦东锦绣坊围栏前


每次去锦绣坊围栏,猫猫要花一个半小时。 她住在浦西,围栏在浦东。

天气好她就每天过去,跟上班一样; 阴雨连绵的时候,她去得少些,但好消息总是有的。 又有一对姐弟喜欢上那里,他们住在附近,有时间就过去玩。 毛线编织的美人鱼、公主和小动物,营造出梦幻般的场景,七岁的姐姐把那里看做童话世界。 猫猫每次过去,姐弟的妈妈都去帮忙,再和她聊上几句。

这样的小事,让猫猫格外开心。 她是位90后宝妈,真名叫毛晚,大家昵称她“猫猫”。 因为喜欢编织,大概2016年,她给自己取了如今广为人知的网名“猫线团”。

锦绣坊第一次围栏编织活动,跨越2018年和2019年。 猫猫和同伴们四个月里编织了500个大小不一的玩偶,装点500米围栏。 活动带给公共空间温暖,给栏杆织毛衣登上热搜。 2019年,她的二宝顺利降生,除了照顾孩子,她也进行着第二次围栏编织活动,包括编织一道七色彩虹拱门。

与从前笼罩着阴霾的日子相比,生活完全不一样了。 这一年里,她越来越感受到群体的力量。 她生活中的许多亮光,就来自于那些缠绕在一起的毛茸茸的线团,以及和她一起编织彩虹的宝妈们。




2015年9月,大宝呱呱坠地。 猫猫与丈夫分别来自安徽和山东的村庄,双方父母没办法专门去上海长住。 夫妻商议之后,决定由猫猫先辞职育儿。 猫猫心里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反而很开心,“觉得终于可以不用上班”。 事实上,她的身体一直非常健康,并且乐观地期待产假后回归职场,但后来的痛苦始料未及。

时过境迁,猫猫只是感慨: “真正失去工作的时候真是太空虚了。 ”愤怒、焦虑、失眠、头痛,带来的都是最真切的伤害。 起初她相信这只是生育后的正常反应,但症状没有自然消退,反而越发剧烈。

直到一位年轻母亲提醒,猫猫才意识到自己患上了产后抑郁。 这种疾病不仅伤害妈妈,还会伤及孩子的情感和认知能力。 它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不停地消磨着人的意志。
猫猫内心有种自卑感,“好像自己已经一无是处”。 她像陷入了泥潭,四处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好的”。 她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大学好像也白上了,再也不是那个“我”了。 她整夜失眠,在大宝百天前后拾起了线团,开始靠钩毛线度过长夜。 这个不经意的选择,帮她找回了人生。
猫猫给大宝做了一双宝宝鞋,拍照发到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上,没想到收到众多留言。 她们询问,那么好看的一双鞋子,能不能帮忙做几双,能不能购买或者学针法。 陌生人的善意和认可,让她感受到久违的开心。
“原来我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慢慢地,猫猫的生活变了。 苦痛变少,钩玩偶、看针法、数针数和完工、分享在网上,收获反馈,成为了新节奏。
猫猫的一条短视频,在抖音收获了超过23万个点赞。 她把毛衣缝到护栏上,不时转头关爱身边紫色婴儿车中的二宝。 一个留言的妈妈回忆起一胎时的经历,她半夜站在国道中,周围全是大货车鸣笛打双闪。 她脑子里突然听到孩子的哭声,才发现自己站在多么危险的地方。 而国道居然离她的住处有一小时车程。
猫猫贴心地回复,最后再加上一句“要学会控制情绪”。 她从自己的经历汲取力量,鼓励面对同样困境的新妈妈们。 对她来说,编织的意义越来越重要,由个体向社会扩展,甚至成为了一种事业。 她也告诉在今日头条和抖音上的网友们,治愈抑郁症的最好药物就是爱。




爱和专业性,令猫猫获得了更多关注。 她已经没法估算,自己究竟编织过多少物件。 编织太过精细,做一个包或一张毯子,都要有几百块花片一起拼。 事实上,她的编织故事可以追溯到非常早。
小学四五年级,猫猫看到别人打围巾很好玩,自己想要尝试。 没有针,她把家里的筷子削尖代替。 但最终,她只打出来一个“长条”。
“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但没有条件去学习,也没有人教我。 ”身边的人让猫猫知道,编织不是她该做的事情。 但她还是渴求,从杂志、互联网上学习编织技术。
直到现在,她妈妈还是感觉不可思议,女儿花这么大力气念了大学,“竟然给人家织毛衣”。 但猫猫知道,编织给她带来无法替代的成就感。
“该做的事情”,有时并不那么确定。 通过两次围栏编织活动,猫猫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 有些年轻男士觉得活动有意思,就跟着女朋友过去帮忙。 有的年轻妻子“情绪不大好”,丈夫跟过来现场验证,看看编织是不是真可以缓解情绪。
找回人生的力量可以由己及人,人们可以简单地慰藉彼此。 锦绣坊第一期的围栏编织,是编织爱好者们首次举行线下“轰趴”,十几位妈妈一起给地面上的围栏穿上“毛衣”。 这些爱好者们,有现实中认识的朋友,也有从今日头条、抖音等网上平台结交的网友。
一开始,猫猫从手工网站上看到“城市装饰”这种活动形式,觉得很有趣,特别希望在国内也做一次。 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太小。 巧合之下,她与锦绣坊的物业方面达成合意,希望这些装饰让逛街者“会心情好一点”。 不成想,这些编织爱好者们的故事,最后还成为一则社会新闻。
人民日报的新媒体转发了活动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热度最高的一条感叹: “人能理解骨折的人没法走路,却不能理解抑郁的人无力生活。 ”有人呼吁不要带有色眼镜看患上产后抑郁症的产妇,还有人回忆起一个突然结束自己生命的同事。

对于蜂拥而至的媒体报道,猫猫一开始很茫然,后来才渐渐释然,愿意分享和诉说自己的故事。 她逐渐变成一个公益事件发起人,“突然觉得身上比之前的任务更重”。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她认识了更多的编织爱好者,还有很多“情绪状态不好”的妈妈。 大半年时间里,她们一起学编织钩毛线,聊聊生活和孩子,“像抱团取暖一样,挺好的”。




第二期围栏编织活动进展快得多,参与的妈妈增加到三四十位,温暖由地面扩展到地下室走道。 凝聚她们心血的小玩偶将获得更好的保存,数量也增长到700个左右。 有过一次经验,她们就准备得更充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