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体时代系列之二
罗翔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观察到,大部分人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一旦觉得你说的话不符合他们内心的想法,他们就会立刻反水,从粉丝变成攻击你的人。他的观察很深刻,成年人往往很难改变,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知道更多的资讯,只愿意听到自己内心想听到的声音,或是因为自己无法表达而由你替他们表达,或是因为自己能够表达但不敢表达而由你替他们发声。但真正有出息的人会希望听到一些与自己内心不同的声音,这样人才会有长进。
大部分人并非如此,他们内心缺乏一种强大的力量和判断力。面对各种互相冲突的资讯,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出独立判断。大部分人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只能跟随一种声音,内心才获得一种安宁感,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但那些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比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就是精神上的孤独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人都陷落了,只认可本国政府,爱国激情膨胀,只有罗曼·罗兰站出来呼吁“超越于混战之上”!他拒绝认同法国的立场,因此被狂批为“法奸”。
但今天有多少人能够承受精神孤独,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呢?大家都要急于找到认同,找到归属,觉得“吾道不孤”,想着我内心的想法,从这里也听到了,那里也听到了,更强化了我内心“我是正确的”这个声音。他们不会有反思,不会通过反思再获得自己的东西。
这是一种精神能力,也是一种理性能力。你要有判断能力,还要能够忍受孤独,因为你的声音是独特的,这边觉得你是叛徒,那边也认为你是异己。你想想看你这种孤独感是多么强烈,但有几个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所以今天的人都是被归类的,你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知识分子一定是独立思考的,不是急于归队的。过去,人们被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所束缚,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在各种意识形态冲突中,你要站在哪一边?今天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在各种冲突的声音里,你必须做出选择。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不选择的。他们相信自己的信念,如果要选择的话,像韩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韩江一样,她选择了一个立场——最基本的人道主义:感受普通人的苦难、尊重人的生命的尊严,这是她的选择,但她不会做一些简单的归类或立场性的判断,比如俄乌战争,你到底是站在俄国一边还是乌克兰一边?因为在俄国和乌克兰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全人类利益或个体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