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梦龙
这个月是996之月,996工作制的泛滥化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全社会的大讨论,各种力量纷纷表达站台,长期积累的劳资矛盾获得了一次集中爆发。风口上的互联网产业终于也感受到了寒冬的气息,而那些更多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互联网行业那么大的能量,他们很多人早就是五加二,白加黑,但似乎也没有996工作制这么大的动静。其实就在几年前,很多人还是不反对996工作制的,还有人引以为荣觉得多劳多得呢。但今天,没几个人还这么想了。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出在996上,这才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996它到底怎么了?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996工作制所以不再有吸引力是因为钱不再充足了。说到底就是原来薪酬是能让人满意的,你提出996工作制,甚至是997工作制,你愿意支付足够的加班费,让人满意的薪酬,那么也是会有人接受的。我们也都知道,前些年,互联网的待遇确实是可以的。这种享受过的经历,也让一些人在今天互联网行业纷纷抗议的时候觉得终于也轮到你了。
其实我看这是不完全对的,一时间通过高工资是能收买到一批人,但本身996工作制就是不人道的。要知道能实现996工作制的前提是在大城市的大公司就业,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员工怎么可能只有996?大城市的通勤时间如今普通在一天两个小时以上,那些在回龙观或者燕郊的程序员,他们要到市中心的要多长的时间,要实现996,那就意味着披星戴月的出门,三更半夜的回家。长此以往,完全是用人的生命在透支。
当然我不反对这一点,那就是996矛盾的激发是因为在工作强度不断加大的同时,薪酬在不断降低。原本预期用透支生命能换来的收入不断缩水,这本质是一种欺骗和违约,至少在当事人觉得是这样的。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只怕连现有的待遇都维持不住。毕竟互联网的风口期已经维持了这么久了,哪怕如今回报率不再那么高,可黄金时代大量铺开的培养体系如今已经是批量产出。大量涌入的新求职者足以补上窟窿,他们不可避免的要拉低前辈的待遇。
如果我们更深层的去剖析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流动,那些享受过早期互联网红利的程序员们也普遍到了职业年龄的顶点了,或许这才是996矛盾在这个节骨眼爆发的根本原因。即使他们在主观上还想动一动,一方面他们自己已经坚持不住了,一方面公司也没打算养着这些高薪低效的老家伙了。这就是所谓的35岁危机,这和996工作制是一样的,透支生命,透支未来,如今终于到尽头了。他们不仅仅是在反对996,反对待遇下降,恐怕也是在为自己做最后一搏。
这是996工作制的另一项根本问题,没有未来。在这么紧张复杂,满负荷的工作中,人怎么会有进步的余地。毕竟互联网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而不单纯是实践,而实际上很多程序员不过是在做重复工作而已。没有学习成长的空间,那么当十年多一点的有效期耗尽之后,这些程序员们该怎么办?带着一身伤病乖乖等着饿死吗?还是回老家去街边摆一个小摊?
很明显这是员工和企业最没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员工指责企业把人当做工具,有用的时候就用,没用的时候就丢弃。可这难道不是常态吗?私人企业难道还给你养老不成?终生工作制,那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前的旧黄历了,如今早就过时了。那些今天指责996的人,当初又是怎么批评国企的呢,这算不算当初的一条大罪过呢?现在又想起人也是要养老了吗?
说到底,那就是经济繁荣期企业给人画出大饼现在已经撞到冰冷的现实了。单纯的多劳多得远不能反应真实的社会公平,更不用说强势资本下,如今连这一点都难以做到。996的泛滥化也是揭开了资本最后一层的面纱,把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无论是资本家还是普通人,人们普遍缺少对资本的认知,中国的资本主义不过是当代才被欧美裹挟进入的。人们对它有太多错误的认识与一厢情愿的想象,原本显得脱离实际的教科书的内容如今才通过现实一点点证明自己。
今天996的抗争者们是值得同情的吗?很多人翻起前几年这个行业从业者的言论,试图说明当别人受难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态度的。然而无论如何我觉得这不是内斗的时候,这种无止境的加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这不是什么同情不同情的事情,是它怎么可以存在并发展到这样的境地?
有人认为996的制度其实是不符合管理学原理的,因为它造成的边际效益可能带来整体工作效率的下降。我不反对大量当代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高,可能真的还就停留在19世纪资本家的水平上。但这恐怕不是不知道边际效益,诚然,996必然导致整体团队的高度疲劳,长期来看是要导致效率下降的。但本身它是怎么来的,一方面在实际管理中,永远有短板的出现,为了弥补短板,你不可能临时再去雇人,只能通过超量压榨现有人员来补上。
而且996工作制本身就是一种短期压榨的制度,它其实更接近19世纪的煤炭工人。虽然把看上去高大上的程序员比作最辛劳的劳动工作者可能让他们觉得不礼貌,但极限工作制最理想的办法其实是频繁的换人,加速的淘汰,这样就能永远保证系统在高效运行,人完全成为机器零件一样的存在。
比996更可怕的其实还是你在这个行当里很快就要找不到不是996年的东家了。比起劳动者,资本家要团结的多。而他们依靠自己的优势的地位,垄断的议价权。今天可以是996,到了明天自然是997,未来他们不但要加大工作时间,更要降低劳动报酬,到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西方国家上个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过的,它的出现不过是老问题出现在新地方而已。但就算是老问题,一样我们要去面对它,并试图解决它对吧?
说起来,哪怕996本身对资本来说也是利害参半的,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想到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长期996的社会会怎么样?这样的社会还有消费的欲望和冲动吗?一个高度疲劳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不断萎缩的社会,还有什么发展可言,而没有消费,生产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的中国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认为反正新人用不完, “一钱汉任死”的想法怎么可能维持下去呢?西方社会当初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良心爆发,除了社会的不断抗争,也同样面对着周期性萧条和经济疲软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