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母亲与儿子及其女友之间的故事。儿子是博士生,其女友是高中毕业生,两人在学历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母亲开始并不认同这段关系。但是经历一系列事件后,母亲逐渐接受了儿子的女友,并接纳她为家庭的一员。然而,随着儿子和女友步入婚姻,催生的问题再次引发矛盾。但最终,经过沟通理解和儿子的成长,母子关系得到了缓和和恢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儿子生病住院,母亲与陶悦建立联系
儿子生病住院期间,陶悦作为社区网格员给予了帮助和照顾,母亲因此对陶悦产生了好感。
关键观点2: 陶悦帮助儿子完成学业任务
陶悦鼓励并帮助儿子完成论文任务,缓和了母子关系紧张的局面。
关键观点3: 学历差异引发的矛盾
陶悦的学历与儿子存在巨大差异,引发了母亲的担忧和矛盾心理。
关键观点4: 儿子结婚与生子带来的关系改善
随着儿子的结婚和生子的到来,母亲逐渐接受了陶悦作为家庭成员的存在,并对她产生了喜爱。
关键观点5: 催生问题引发的新矛盾
随着儿子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催生问题再次引发了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正文
我叫张书兰,今年57岁,家住扬州下辖的一个小县城。
1993年正月末,我生下儿子乔政,那时候我想着只要他能平安长大就好。
小学毕业考那天,儿子就没精打采蔫头耷脑的,我用手背靠了靠他额头——坏了,发烧了!
我慌忙叫来丈夫,准备送儿子去卫生室,但儿子有气无力地拒绝:“我先考试,考完再去打针。”
这小子是个倔脾气,我们拗不过他,只好先送他去了学校,然后守在学校门口。
那时英语还没有普及,只需要考语文数学两科,儿子像是掐好点儿似的,下午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他就被班主任横抱着跑出考场。
那场考试,儿子拿了全镇第一,他的班主任比我们两口子都要激动,逢人便说我儿子高烧不退还考第一,他毫不吝啬地夸赞“乔政绝对是根好苗子”!
暑假,县城几所初中的领导都来我家要人,我们乡镇中学的校长也来我家里坐了几天,就是那段日子,奠定了我被小姐妹羡慕的基石,大家都劝我把儿子送去县城读书。
但是儿子还小,去了县城必定要人陪读,考虑到照顾家里老人和田间地头等方方面面的事,最终我们决定让儿子留在镇上。
说实话,做这个决定时,我心里有些忐忑,生怕耽误儿子的前程,毕竟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环境看,县城都要优于乡镇的。
但很快,儿子就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证明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
从入学的摸底考试,到之后的周测月考,再到那年的几次联考,儿子不仅是全镇第一,在全县的排名,也是数一数二的。
随着一次次考试的捷报,我对儿子的期待与日俱增起来。
最开始我想着他能考个还不错的大学,后来对大学有了具体要求,从二本到一本,再从一本到“985”、“211”。
初中毕业,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县城最好的高中录取;
读高中期间,他代表学校参加了几次省内和全国竞赛,获得高考加分的奖励。
可就是这么稳定发挥的儿子,高考时却出了一点点小疏漏。
2011年6月7号,高考的第一天,凌晨开始,儿子就上吐下泻不止,我和老伴急坏了,可也只能在心里干着急——我们不敢随便给儿子吃药,也不敢当着儿子面表露心焦。
好在除了第一天,之后的两天考试,儿子的精神状态都挺好,我悬着的心稍稍放了放。
半月后出成绩,我放下的心跌到了谷底——儿子的成绩比他模拟考少了近二十分,加上竞赛加分,总分没过400分。
江苏小高考政策之下,只有语数外三门算分,尽管儿子的成绩够上许多重点高校,可离我们之前预想的差了一大截,他不开心,我更不开心。
在填志愿和复读之间踌躇了好久,最终儿子决定,只填报了一所高校。
9月初,我们送儿子去武汉报道。学校不是他预想的,好在材料专业是他喜欢的。
尘埃落定之后,儿子丝毫没有“上了大学就放飞自我”的懈怠,他的作息时间还如高中一般,这让我重新燃起希望,期待着儿子能用考研来弥补高考的遗憾。
后来回头看,自那时起,我就已经化身成喋喋不休的祥林嫂,每次和儿子通电话,说的都是要他好好学习,早日考研,考个好学校等诸如此类的话。
2014年8月,儿子被邀请和其他高校的优秀学生参加游学夏令营,期间参加了几所高校的笔试;
2015年4月,儿子从保研直博,在众多高校中确定了目标——上海一所重点院校。
2015年9月,儿子去上海报道,他告诉我,不出意外的话,学制为五年。
我一个农村女人,哪里知道研究生学制和如期毕业是两个概念。
2019年年底,从儿子跟我说着手毕业论文开始,我就每天询问他的进度。
论文的进展不顺利,许多文献找不全,儿子头疼不已,后来又出现了疫情,如期毕业成了遥遥无期的奢望。
2021年春节之后,上海动不动就封城,儿子的毕业实验被迫停止,人也被圈在小小的出租屋里。
之后的一年多,我心急如焚,最开始还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我憋不住了,开始一天三个电话,打听论文的进展。
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那天电话里,女孩陶悦传达的竟是儿子出事的消息。
我疯了一样回拨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我握着手机,一屁股瘫坐在地。
儿子重新打回来是三个小时后,那时我正一层一级地开通行证明,准备动身前往上海。
电话里,儿子气若游丝地给我报平安:“妈,我没事,你放心吧……”
话音还没落,我就听到那边传来一个女孩的大嗓门:“什么没事,哪里没事了?你现在可还在医院里呢!要不是我当机立断撬了门,你就死翘翘了!”
这话听得我心惊肉跳,急得一个劲儿问怎么回事。女生直接跟我对话。
“阿姨,我叫陶悦,社区的网格员。今天小区分菜,我三栋楼跑完了,回来经过您儿子门口,发现他的菜还在门口地上呢。
我敲门没声儿,屋子里还有股怪味儿,就找物业把门给撬了。幸亏我果断,您儿子把水壶烧干了,二氧化碳中毒晕过去了!”
陶悦一口的东北腔,加上穿插的儿化音,给了我强烈的画面冲击。
她刚说完,我就“哇”一声哭了出来。陶悦立马大咧咧冲我道:“阿姨您别哭啊,医生说了,吸入的气体不多,送来的又及时,他脑瓜子没受影响,放心吧,他好了还能写论文儿。”
眼泪鼻涕糊一脸的我一下子安心不少:“姑娘,阿姨谢谢你。阿姨这办手续还得点时间,乔政那儿……”
我张不开嘴,陶悦却立马会意:“您不用来,这情况,您隔离期没满,他就该出院了。没事儿,医院我盯着,有事儿给您说。”
就这样,我把儿子交给陶悦,一个我素未谋面的陌生姑娘。
儿子在医院住了三天,陶悦加了我的微信,每天都给我发小视频。
出院那天,陶悦出镜了——她穿一身儿鹅黄色毛呢裙,素白的小脸在镜头里冲我比鬼脸:“阿姨您看,我长这样。乔政说了,要让您知道一下儿子的救命恩人长啥样,等下次,让您给我做扬州狮子头吃。”
嘴上轻松,可我心里存了忐忑——前一天晚上,我给儿子发信息,问他身体感觉怎么样,还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儿子没有回复。
这是第一次,儿子不回我信息,我觉得,儿子这是对我有了怨气。
自出院后,我给儿子打电话,平均打五个,他才懒懒地接一个。
接通之后,他显得很不耐烦,总是抢在我前面开口——“论文快写完了”“小论文已经过了”“论文下个月盲审”……
断断续续一个月间,儿子和我之间的话题就只有论文进度,说完这个,我们各自无言。
我隐隐约约地明白,儿子心里设了屏障,将我隔离在他的生活之外,这个认知让我胆寒。
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冲破这道屏障,我怕极了和儿子的关系越闹越僵。
揣着心事,我接连很多天吃不好睡不好,求助陶悦,实属偶然。
那时已是五月中旬,槐花开得正盛,防控也放开了些。想到儿子从前很喜欢吃我包的槐花饺子,我便想着借此来缓和关系。
那天我在家里和好了面跟馅儿,拍照片给儿子发过去,没想到对面秒回。
一节一节的语音条,我激动地点开,竟然是陶悦的声音。
“阿姨您在包饺子吗?这是什么馅儿啊?现在快递好像可以发货了,您放冰箱里给冻上,寄上海很快的……”
陶悦跟倒豆子似地不停说话,我一边震惊,一边疑虑,又一边有了主意。
晚上,我给老伴说我的猜测:“小政肯定喜欢那姑娘!”
老伴叫我别捕风捉影,我白他一眼:“你儿子你还不知道?他的手机让谁碰过?”
说完,我拿起手机给陶悦发信息,问她还喜欢吃什么,我一起做好寄过去。
她说她不挑嘴,什么都吃,但想试试南方的小点心,“我看网上的图片,都精致得跟画儿似的”!
第二天,我忙活了大半天,把准备好的菜和点心都密封装好寄了出去。
我把运单号发给陶悦,犹犹豫豫地对她说:“好孩子,阿姨有个事想请你帮忙。”
我哭哭啼啼地给陶悦说了儿子出院后的转变和对我的态度,她就静静地听我唠叨。
等我说完,陶悦才轻轻开口:“阿姨,我理解您。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您逼乔政逼得太狠了。那天他晕着,我听您一直问论文的事儿,有点离谱哦。”
最后,陶悦声音又大起来:“不过阿姨您放心,乔政那儿,我会去说他的。挺大个男人,还过不了这点坎儿吗?
再说了,他那论文儿,不也快接近尾声了嘛……我都说他了,吸那点儿二氧化碳又不耽误他聪明的脑袋瓜思考,犯不上跟您这么别扭,小家子气的。”
说着说着,陶悦突然停下来,我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姑娘和我儿子的关系,怕比我想的更深一些。
果然,东西寄出去的第三天,儿子给我打来电话,看着屏幕上那个熟悉的昵称,我竟莫名紧张起来,手心都沁出汗——这是儿子出院一个多月,第一次主动联系我。
我划开接听键,儿子熟悉的声音响在耳边:“妈,东西收到了……”
儿子还没说几个字,电话那头就传来陶悦的大嗓门儿:“乔政,这狮子头红烧好吃,还是汆汤好吃啊?你们平时都怎么吃?”
这一嗓子把我给惊住了,隔着电话,我好像已经看到那头陶悦和乔政眼里灵动的光,是属于年轻人的欢喜。
我暗戳戳乐起来,心想毕业遥遥无期,先给我带个儿媳妇回来也不错。
一个寻常的午后,儿子打来电话,通知我和老伴儿,他要带陶悦回家。
我立马问是不是女朋友?儿子很坚定地“嗯”了一声,然后告诉我们,说他把人领回家,就是认准了,要我们别有意见。
我满口应着“不会有意见”,结果儿子立马跟上一句:“她没念过大学,高中都是磕磕巴巴读完的。”
我有点愣住了,好半天没说出一句囫囵话,直到挂了电话,才喃喃问老伴:“他自己博士毕业,找个高中都读不明白的?我们要遭人笑死吧?”
面对面瞧,陶悦真的是个挺不错的姑娘——大高个儿,白皮肤,长相大气,性格爽利……
可一想到她的学历和儿子差了一大截,我就有些不乐意。
那几天,我特别害怕有邻居过来串门,生怕人家问起陶悦的身份,如果说了她是儿子的女友,那大家肯定会七嘴八舌地打听,头一样,就是学历。
多年努力养出来的博士生,却娶了个高中生,说出去着实有一点没面子。
那次之后,我数次试图和儿子沟通,明里暗里提醒他和陶悦之间的学历差距,可每次儿子都打太极一样避重就轻。
有一次我实在没忍住,直截了当地点出来,没想到儿子长叹一口气:
“妈,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陶悦的性格,这段时间没有她,我真的坚持不下去。”
我嘴巴张了张,终究什么话也没说出口,满脑子都是儿子住院时的场景。
一方面,我确实喜欢她的性格,另一方面,我也真过不了心理上那个坎,我总觉得儿子应该找个学历相当的,跟陶悦,实在悬殊太大,以后未必能过好。
2022年9月初,儿子转我一个链接,点开后,好几十页的文档,大多是英文,我一个字都看不懂,但是最后的过审意见我看明白了。
“妈,大论文也过了,预计月底就能拿毕业证和学位证。”
不知道是不是盼太久的缘故,当毕业这一天近在咫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只是手一直哆嗦个不停,像在宣告我的激动。
“妈,一直没敢跟你说,自从上次出院后,我就对写论文这件事特别抵触。我摆烂好多天,陶悦不放心我,天天来给我做饭,劝我。”
“她说她自己不会读书,所以特别羡慕会读书的人。她还找朋友帮我问参考文献,虽然她找来的都没用,但她不放弃,继续找,我挺受触动的。”
“妈,您不知道她有多可爱,她从来不记仇,有事都是当场爆发,爆发完了继续对我好。上个月她还陪我回学校答辩了。”
从这里开始,我对陶悦的偏见瓦解,碎裂,只剩下心里模糊不明的一个圈,偶尔圈住我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2022年国庆节,儿子第二次带陶悦回家,一同带回来的,还有他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入职协议跟工牌。
一整个假期,我和老伴都乐得合不拢嘴,小长假结束的前一晚,老伴儿提醒我:“人姑娘来两回了,我们是不是该懂点事?”
那天夜里,我给自己做了很久心理建设,第二天,我给陶悦包了个红包,问什么时候能去拜访她的父母。
儿子30岁了,终身大事,早该提上日程,还有,抛开学历这一项,我实在挑不出陶悦的毛病,况且,老伴儿跟我说,“陶悦这姑娘上进开朗,学历也证明不了什么”,我深以为然。
我和老伴儿去见了陶悦的父母,年底还办了一个订婚宴。
订婚宴当天,果然有人来打听陶悦的学历,在得到答复后,也真的有人念叨着门不当户不对。
我心里那点子模糊的优越感,渐渐上头。我在姐妹圈里讪笑,只说孩子喜欢,随孩子自己了,却不想这一幕被儿子尽收眼底。
儿子沉着脸把我叫进房间,生气地问我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我结巴着给自己找理由,可我越结巴,儿子越生气,就在我们母子剑拔弩张时,陶悦推门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