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哪吒》破百亿!这页PPT杀疯了! ·  昨天  
跟我学个P  ·  为什么不建议你套PPT模板?(不是因为丑) ·  3 天前  
秋叶PPT  ·  同事用DeepSeek在小红书算命,春节期间 ... ·  2 天前  
旁门左道PPT  ·  国风的PPT,千万别乱用书法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我想推荐这个很美的公众号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9-08-10 21:13

正文


这是一位同事推荐的公众号。

她给的理由很简单:词很美。

怀着好奇关注了,它叫做「小鹅情诗」。

几天一首,有些是诗,有些是简单几句,取材自每天的日常,但读来很妙。
比如《陀螺》:

倔强的陀螺,
想表达自我,
于是旋转出,
孤独的轮廓。

面对心爱的人,不敢表达,只能努力创造每次见面的机会,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她的视野。但是,毕竟她喜欢的不是你,所有的煞费苦心,都只是对方的一笑而过。留下的,只剩落寞。

又比如《一晚畅聊》:

与明月的一晚畅聊,
胜过与白日的多年相交。

因为夜晚的自己,打开了心门。畅聊的故事,都是秘密。交换了秘密,相识过渡为相交,相交升华为相亲。等白日到来,心门关闭,出门时是正式的自己,也是坚硬的自己。


还有就是《甜蜜》:

用花瓣,
从心里,
舀出一勺蜜,
送给你。

是啊,所有真心的付出,都是绞尽脑汁。它们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叫礼物,有的叫关心,被包装为甜蜜,但内核是送出者的爱。

读到这些词句的时候,竟然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那是大一。

加入了学校的记者团,有一位前辈很擅长写诗。我们有个论坛,所有人会把自己的最新的文字上传并发布。

我搜索来他所有的作品,一篇篇看,都是惊喜。五味杂陈的情绪,竟然能这么自如地在横竖撇捺间流动并传递。

也掩盖不住崇拜,在那年 11 月,他退团那天,鼓起了勇气,对他说喜欢他的诗。

他有点愣住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太多的照面,对他来说,我应该只是一个名字。但总要说点什么,两秒之后,他回复道:我也喜欢你的文字。

↑ 他们退团那天

虽然知道这句话是礼貌的回答,但也高兴得脸红。

那天晚上,他送了我一本《顾城的诗》。在扉页中留下了一句: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你更成熟的作品。

我也试了,但终究写不出那些情绪。更多的时间,还是在采访,在写一个个故事。

或许,每个人都不得不回归自己擅长的宿命。

后来的时间,因为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压力越来越大,也因为参加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心也浮躁了。

看诗也成为了一种奢侈,或者说是性价比不高的事。

你有那么多事情要处理,那么多的作业要做,看诗有什么用?还不如看论文,看方案。

如此,过了十年。

这十年间,自己依旧很功利地活着。看书,一定要有用,这样才能产出一些所谓的干货;做事,一定要有目的,否则花出去的时间就是浪费。

总是很忙,总是觉得累,但总又怕闲下来。因为闲下来的时候,要开始面对自己。

那是一种空洞,是站在阳台望着窗外时,突然间的情绪流动。

这时候,干货文章不能救赎心情,因为理性难以与感性是两个维度,难以面对面对话。

反而需要一些柔软的文字,舒缓的音乐,不去告诉你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而是安静地跟你说:我也一样。

是的,要的不是谁的道路如何向前,而是停在这里的不止你一人。

我想,这是十年后的业余时间,更多地去看《圆桌派》,听《看理想》,读「识来拾往」「小鹅情诗」的原因。

喜欢梁文道的那句话:

不保证成功,不保证有用。

它们只是点亮自己的微光。


就像这首《孤单的人》,不会去告诉你为什么孤单,不会去评价你的孤单,而是陈述这个状态:

孤单的人啊,
莫要在阳光下行走,
一阵风,
就能把你的影子吹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