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坐“C位”的屏风
西湖博物馆的屏风 西湖博物馆供图
近日稳坐“C位”的这面著名屏风上,主要是从东向西俯瞰的西湖十景图。画面中,有山有水有人,其中,桥作为江南的显著特征,在屏风上十分地醒目。
经历了唐宋以来的多次治理,再到2002年启动西湖综保工程,在千年以来无数人的呵护之下,西湖神韵依然。如果选择从岸上观湖,那一座座桥的故事,也是西湖景致的一部分。
摄/项小楠
比如苏堤六桥。苏堤是苏东坡在任杭州知州时主持修建的,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堤上的六座石桥如珠链般,串联起西湖西岸的景致。
最南端的“映波桥”,靠近花港公园,将“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的意境展现得生动。再往北,便是“锁澜桥”,站在这里,可以近看小瀛洲的翠绿,远望保俶塔的挺拔。继续向北走,依次踏过“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将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摄影/陈博
关于苏堤六桥的赞美不胜其数,《西湖竹枝词》诗中,将杨公堤六桥与苏堤六桥并立,感叹“十二桥头日半曛,酒垆花岸其氤氲”。袁宏道也曾写下《晚游六桥待月记》,赞其“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比如爱情三桥。杭州之所以被称为“爱情之都”,西湖上的三座爱情之桥功不可没。最著名的,当属断桥,除了断桥残雪的名声在外,一见到断桥,人们就会想到许仙与白娘子。“西湖美景三月天哪,春雨如酒柳如烟哪,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因为这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断桥也成为许多情侣打卡之地。
摄影/楼航
至于长桥,那是另外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中的“十八相送”便发生在这里。男女之间,爱情萌发的美好,通过越剧等形式展现出来。另外,这里也是欣赏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绝佳场所。
摄影/孙小明
白堤的另一头,孤山之侧是西泠桥,苏小小墓就在这里。多情的苏小小,至死都没有等来心仪的阮郎,西泠桥畔边,她的墓前曾引来众多文人墨客凭吊。
摄影/肖奕叁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西湖上又有许多桥不断出圈。比如曲院风荷内一座小桥,清晨太阳初升时,湖面水雾缭绕,一束金光穿桥洞而过,美得宛如仙境。
屏风之上,桥与路如“玉带”蜿蜒,串起了西湖四处景色。而山水褶皱之间,大大小小的画舫游船散落湖上,仿佛能看到往来游人在船上晃晃悠悠赏景的模样。
古今中外,泛舟几乎成了各个年代游西湖的“必选项”。
“老市长”白居易可以说是西湖游船最早的推广大使,他曾在《答客问杭州》中,首次记录下西湖游船的情形,“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船之精美自成一道风景。
摄影/夜班工人丙
乘坐精美的船,一游美如画的西湖,该是何种惬意?白居易泛舟所见“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千山万峰环绕着汪汪一碧,春日的西湖风景醉人,难怪会感叹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也是在春天游湖之时发出盛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在船中看着西湖从晴天时的“水光潋滟”转至雨丝风片中的空蒙之色,置身湖中更觉风光旖旎之最,方知晴湖雨湖皆是最美的西湖。
摄影/张贞
春日西湖自有烂漫之美,登舟泛湖更是四季之乐。荷花盛开时,北宋欧阳修“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撑船至荷塘深处发现连酒杯上都沾染了花香;清初的张岱更是“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荷香扑鼻间连做的梦都更美妙一些。
摄影/张贞
秋天的湖光更显澄澈,北宋赵企见湖水清澈见底,找不见一点点尘埃,不由生发“画舸直疑天上去”的恍惚。待到雪中游湖更有一番奇趣,那位痴爱西湖的张岱,独自拏一小舟前往湖心亭看雪,行至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之间,又该是怎样一番心境?
不同于文人游船的诗情画意,百姓游船更为热闹一些,尽显生活之气。比如《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时“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栱,行如平地。”游船赏景之余,还延伸出了龙舟竞渡、避暑舟居等节日盛事和生活习惯。
摄影/TONGRUN小光影
如今来西湖一游,不坐一次船怎能尽兴?画舫、休闲船、大型游艇、自开船、自划船等不同船型各有滋味,或是围环着三潭印月、湖心亭徘徊容与,或是定制线路寻着西湖秘境而去,或是待到夜幕降临时同“苏东坡”一道领略宋式风雅中的西湖之美。
游客泛舟领略湖光山景,仿佛画中游;而在岸上远远望去,各色游船也绘就了湖面上的独特风景线,美不胜收。这或许就是,你在船上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看你。
从画作到生活器具,西湖元素一直艺术与时尚圈的最爱之一。崔颧在《湖山便览》中就提到“西湖十景”的由来:“考凡四字景目,例起画家,景皆先画而后命意”。可见以西湖入画,并不罕见。
不同于宋代喜欢以西湖入画,到了清代时康熙、乾隆年间,屏风、瓷器等生活用品大量地出现了西湖的身影,并流传到了国外,也将西湖的美名传扬得更广。比如西湖博物馆内珍藏的一面西湖十景图的屏风,就是从西班牙流回国内的。
在游览了现代西湖后,英国演员蒂尔达·斯维顿感叹:“这里的一切始终如一,乌木漆面屏风上描绘的元素都在。如果200年后我们再来,它们依旧不会改变。”
摄影/停香
屏风上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曾经令人痴醉的经典,时至今日依旧是著名景点,连欣赏的角度也一如既往,岁月仿佛凝滞在了这面屏风之上。
摄影/陈博
屏风之外,游客眼中“始终如一”的西湖,其实仍在变化之中。
比如重现“消失”的景点。清代以后的杨公堤曾因西侧湖水淤浅而湮没在了一片荒草之中,随之一同被遗忘的,还有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幽幽景致。直至21世纪初西湖综保工程开展以后,“西湖西进”引出了“西山路变路为堤”的提议,杨公堤等景色才被重新复原。在西湖综保工程开展期间,共有180余处景点或新建或恢复,“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因此再现眼前。
摄影/张若农
比如一月一换的西湖水。西湖原本是个死水湖,2002年前水域泥沙淤积,大量污废水被直接排入湖中,生态之忧前所未有。西湖综保工程时一边治理内患,将自来水、污水处理等管线全部预埋入地,一边求助“外援”,每天引入40万立方米的钱塘江水,方才有了“一池活水”。如今用上新技术的西湖,仍旧不间断地进行“清肺手术”,湖水一月一换,方有了持续不变的湖清之色。
摄影/张贞
比如日渐增多的候鸟。每到秋末冬初,西湖便会迎来了一群群过冬的候鸟。最常见的,便是常在南山路上出没的鸳鸯,喜爱西湖水质的它们,有不少已经在西湖定居繁衍,成为了这里的“居民”。随着西湖环境越来越好,据西湖水域管理处的统计,近年来西湖过冬、休憩的鸟类已有60多种,数量也越来越多。比如2014年首次发现的白骨顶,近年也在西湖定居了,成为了西湖的第五大候鸟。
山水依旧的西湖,不变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融于山水间的人文历史,是白居易、苏轼、岳飞、于谦等人留下的浪漫与风骨。湖城相依,城景交融,西湖之美,跨越时空。
摄影/Asuka秋山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