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健
瑞幸咖啡造假销售额22亿元,占去年销售总额的75%。
消息一出,股价应声大跌80%,从每股26.2美元跌至4.6美元。霎时,资本市场沸沸扬扬,各种谴责声、讨伐声、质疑声此起彼伏。
身边没有瑞幸咖啡馆,也没喝过瑞幸咖啡,只是早前读过沈帅波写的《瑞幸闪电战》。
读了《瑞幸闪电战》,对瑞幸咖啡颇具好感,打算有机会去大城市喝一杯。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瑞幸咖啡还没喝,“造假门”已让它蜚声海外。为了看清“造假门”,又重读了一遍《瑞幸闪电战》。
书中介绍,瑞幸咖啡,从2017年横空出世,仅仅花了18个月时间,招了1万多名全职员工、1万多名兼职员工,开了3000多家店,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近300亿。作者骄傲地喊出,瑞幸咖啡创造了零售新模式。
从今天来看,书中对瑞幸吹嘘地有点过头,但是,对其中介绍瑞幸取得的成效还是印象颇深。
瑞幸有清晰的市场定位。
很多人认为瑞幸咖啡对标的是星巴克,有点以卵击石的意思。
实际上,星巴克定位的是社交“第三空间”,所以,星巴克都开在人流集中的商业中心,卖场宽大,能够让消费者一边喝咖啡,一边和朋友聊天谈生意。
然而,瑞幸咖啡的定位是平民咖啡,目标是30元以下的市场,所以,瑞幸咖啡卖场小,以自提店、中心厨房店为主。
尽管星巴克已经牢牢占据了我国现磨咖啡的头把交椅,但是,我国有90%的人没喝过咖啡,瑞幸咖啡计划开发的群体就是这90%没喝过咖啡的人。
另一方面,瑞幸不只是定位为一家咖啡店,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销售平台。通过咖啡打开一片广阔市场,再引进NFC果汁、轻食、小鹿茶,让自己成为“带货”的平台。
瑞幸重构了咖啡的成本。
对于在 “人、货、场”上重构成本,瑞幸可谓是苦心孤诣。
瑞幸从发布招工信息到人员面试、培训、考试、晋级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事项,都是在网上完成的,节约了大量的HR和培训师。
在运营中,瑞幸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每个门店人流高峰,安排临时工补充人力资源,既解决了高峰期人手不足,又降低了长期工高额的工资成本。全部使用手机支付,压缩了收银的人工成本。
瑞幸通过建立“物联网”,将每个咖啡机、微波炉链接到网络中,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第一时间安排维修人员,极大地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另一方面,在供应链采购中,通过快速扩大的规模效应,提高溢价能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瑞幸将每杯咖啡的成本从28元降到了11元。
为了解决房租成本,瑞幸并没有像星巴克一样选择大卖场,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以线上订单数据建立销售热力图,把门店开在预定率高的写字楼一楼或地下层,既能增加自提率,降低送货成本,又能降低房租成本。
可能由于作者比较乐观,所以,读完《瑞幸闪电战》,认为瑞幸打完闪电战后,应该能够守住“烧钱”烧出来的市场。
可是“造假门”一出,发现瑞幸可能要走德国法西斯的老路,打赢了闪电战,却在拉锯战中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