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台烽
blog地址:blog.sina.com.cn/hezelee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战台烽

《芳华》枪炮与玫瑰

战台烽  · 豆瓣  ·  · 2017-12-18 10: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他们的青春在无忧岁月中如花含苞,他们的躯体却在枪林弹雨中皮开肉绽。

已然号准了全国观众和有关部门的审美之脉的冯小刚,一直在借自己的导筒,去探知那些危险题材的边缘地带,充满了探索精神。一方面,或是由于身为导演的影像创作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或是肩负了更多对既往岁月的挖掘与记载使命,因此在冯小刚的作品中,无论是《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还是《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等,所触碰的故事与情感,都有深深的历史悲怆,和浓浓的现实嘲讽,有些猎奇,但不炫技,相当走心。

《芳华》将故事聚焦于一个部队文工团,一群“芳华”中的少男少女,在情欲被无限压制的岁月,过着看似无忧无虑的日子。当然,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来自西洋的芭蕾舞艺术,交相辉映,本身就是有些荒诞的对比,但在那个“文大革命”年代,大部分文化活动文化产物都被狠狠打击,小部分存活的文艺形式,则成为了政治宣传的工具,用文艺的宣传,来达到压制文艺的目的,这是只有在特殊年代,才会发生的特殊的事情。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伊甸园,“风波乍起”的文工团,完全是已然失控的中华大地的缩影,因为一次示爱,而被疯狂批判,曾经的大好人“雷又锋”刘峰转瞬变成了大毒草,或许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只有不停的攻击,才是保护自我的万全之策,在海浪般的批斗声中,是强烈的群体意识的集中爆发,人皆疯狂,不知理智为何物,人人自危,谁也不知道下一秒的灾难,将降临到谁头上。

与从“英雄”瞬间跌落成“狗熊”的刘峰不同,文艺女兵何小萍,则经历了长期的歧视与排斥,尽管每个时代都在呼唤“人人平等”,但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的将身边的人,在内心划出了三六九等,作为由乡下而来的何小萍,无疑成了文工团的“异类”,她的生活与生存,一直笼罩在无边无际的孤独感中,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归属感。

当然,影片还是用了许多的笔墨,来刻画文工团的每一位成员,但,这种对成长与绚烂的“花儿”们的记载越鲜活,就越能残酷比照她们未来的悲惨际遇。至少在《芳华》中,故事线从文革延伸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刘峰与何小萍在决绝之中投身战场,迎来了人生的另一次际遇——血染的风采。

冯小刚导演深知虐心法宝,最惨痛无外乎是,让你陪着这批鲜花们成长,虽然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但她们的生活,还是充满了阳光。而后,导演再借剧情,亲手撕碎这些由他一手培育的花朵们,落红纷飞中,观者的泪,也如雨下。无论是刘峰与何小萍的战争洗礼,还是其他一干“小鲜花”们的岁月磨砺,时光,迅速的改变了他们想要永远留存的完美的模样,凋零了青春,摧垮了信念,磨灭了理想。

因此,《芳华》更像一场行为艺术,一个艺术家,精心捏造了可以呵护在手心的至宝,然后一点点的让它们干裂、褪色、崩裂,最后又将其中最具华彩的几个,摔成粉碎。须知,被摔碎的,岂止是几个娃娃,还有诸多的观众们,大家一起来赴这一次的残酷之旅。但,这并非是身为艺术家的冯小刚的故意设局,而是艺术加工后的那个曾经年代的缩影。这些被压抑被扭曲被毁灭的青春,只是缩影中的一个侧面,有了《芳华》,我们毋须探究太多的全面俱到的真实,或许已经被这阳光灿烂下的日子里,本能又丑陋的人性,给刺到通体冰凉了。

特别佩服冯小刚导演的“大胆”,若说有关文革的题材,是时不时被创作者以温和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呈现出来,那么有关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话题,却是一次极具勇气的呐喊。毕竟,从对越反击战结束后,多少年,从上到下,都避而不谈曾经的这场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战争。战争是坟墓,《芳华》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成了一朵朵绽放在坟墓边的玫瑰,在《芳华》的一款预告片中,激烈的战斗场面,与舞台上少女们跳芭蕾舞的场面交替出现,枪炮与玫瑰,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毁灭,强烈的对比间,岁月的真相,便“如帜如炬”般,重现在我们视野。

127
7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