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产业政策
中国医疗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寒冬,预期出现问题,融资出现问题,退出通道也出现问题。
2024年第一季度,
境内被投企业
IPO案例数仅109笔,同比下降52%。
退出通道出问题,有什么后果?
已经入场的国资,现在无法退出,后续的投资受困,那些创业企业呢?最重要的上市通道卡得很严,很多企业账上没钱,准备倒闭洗洗睡了。
那,为什么退出有问题?
因为流动性普遍不足。
2022年美元基金大举退出后,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到现在还没消停,中国相对应的也要跟随动作,坚持不放水,市场流动性枯竭,投资出现亏损,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个人投资者的撤出,进入了恶性循环。
随后,进入了国资主导的时代,市面上70%的钱出自地方政府。
政府的钱,职业经理人打理,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普遍的规矩是,投资不能有损失,这就跟市场化运作有了天差地别,很多好项目不敢投。
不过好在,现在慢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改进。
那,美国的情况如何?
前几天谷歌前CEO施密特有一段演讲,里面谈到了AI。
大概的意思是,科研人员需要宽松的环境,才更有可能出现革命性的成果,而美国这一点恰恰做得很好。
另外,美国吸引了全球的资本,借助极大的杠杆进行科技研发,更有可能出成果,他说这是比中国更有优势的两点。
那,我们的逻辑是什么?
1,过去40年,长期是追赶战略。
前面的技术经过验证以后,直接拿过来抄就行,因此,需要的不是高端人才,而是大量的中端人才,也就是大学生和工程师,利用数量弥补质量。
至于宽松的环境,这个也不重要,因为人数足够多,可以弥补这一点。
2,政府的手作为指挥棒,产业政策深度参与到发展中。
这一点也是最为人诟病的,那,他们的逻辑是啥?技术的不确定性。
很多革命性的发展,一开始很难想到具体的用途,甚至看起来有些败家和玩物丧志。
比如,家里面的孩子喜欢吃蛋糕,但是家长这时候跳出来说,家里面哪有那么多钱,你还吃上蛋糕了?有这钱,得拿去买米买油买面,这才叫过日子。
你把蛋糕换成教培,换成医疗,都是一个意思。
再比如,别人经常拿芯片行业来举例,说芯片的研发,是为了满足游戏的需求,游戏需要更好的设备和画面,这也撑起了芯片行业巨大的前期投入。
可如果产业政策上了以后,大概率会说,游戏是精神鸦片,打游戏难登大雅之堂,普通人就不应该去打游戏,那,是不是芯片行业就被错过了。
技术的不确定性,很难提前预测,这就是否定产业政策的人的观点之一。
2016年,林毅夫和张维迎有一场世纪辩论,讨论的就是产业政策问题,林毅夫支持,张维迎反对。
他们到底谁说的对,不好说,但我们早就选择了一边倒,不管怎么被诟病,也停不下来这艘战车。
技术的不确定性,的确是个大问题,但前面有100个方向,难道都要试个遍么?不可能,每个国家都有资源约束。
钱不够,人才不够,时间不够,市场不够。既要又要还要,不现实。
国家,能分为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或者换一种说法,分为大公司和小公司,分为顺风局和逆风局。
大公司资本充足,可以做大量的非定向研发,恨不得把所有方向都试一遍,但是小公司的策略肯定要不同,如果跟大公司硬刚,只是蚍蜉撼树。
前面100条路,大公司能兵分100路,而小公司能兵分10路就不错了。
那,兵分10路,10条路是怎么选出来的?
产业政策。
靠最顶尖的大脑,挑出10个最有可能的方向,all in进去,形成局部优势,如果赌对了技术迭代,就可以成长为另一个巨头,甚至把以前的大公司挑翻在地。
顺风局和逆风局也如此。
顺风局,要出防御装,不要阴沟里翻船,而逆风局,反而要剑走偏锋,出输出装。
Part2
医疗
医疗行业,今年已有近百家企业终止了IPO,故事非常多。
卖房创业,亏的一塌糊涂;回国科学家,碰了一鼻子灰;还没等到有造血能力,输血就停下了,创始人遗憾退场;政策多变,生意没法做了,让人没有预期,不愿意掏钱,甚至想跑路了。
这些都是能写的问题,肯定篇篇10w+,但,解决不了问题。
曾经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张五常说过,如果想写,他几天之内就能写出一本厚厚的书,来批评这批评那。
但,他后半句又说,可我们还得看到,中国经济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定是有哪里做对了。
这也是每个想进步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为什么政策多变?
因为产业政策,上面说过了。
为什么感觉委屈?
因为脑子里底层的价值观,没谈拢,最核心就是,谁服务于谁?
如果想不清楚这个,哭哭啼啼,总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那永远也进步不了。
那有人说了,现在跟以前不同,可以用脚投票,你这样搞,资本积累率,顶尖的大脑都跑了。
这是个问题,但,特殊时期需要特殊手段,这就是剑走偏锋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