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传日本财团起草特斯拉投资日产汽车的计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知乎高赞:真正的有实力,是拥有随时离开的底气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8-11-25 22:57

正文

给大家介绍一个我舍不得推荐的公众号

「逆习」


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长研习社

不讲纯鸡汤

只有关于成长和面对逆境的思考


坚信每一种逆境都有解决方案


逆习君也是我的好朋友

一个在逆境中重新开始的创业者

她拿自己做试验品

每一篇文章都是她身处逆境时

所做的思考以及行之有效的干货


成人世界里没有容易2字

逆习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成长能量


扫码关注

明玥 一起在「逆习」实现人生逆袭


(文章末尾还准备了学习福利送给你)




1

拥有可以随时离开的能力

是你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


“无论是什么时候,你都要为自己的未来积攒实力。”


这是我上一家公司的创始人,离职后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而这句话直到现在依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那位创始人担任着公司整个部门的产品开发和团队建设,从人员招聘到团队搭建,从开发产品到研发,从0到现在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投入。


就在公司拿到第一笔融资的时候,大老板私下和他直言不讳地表示:


目前公司融资成功,有了新的方向,而你那个产品进度又慢,不如先把产品和研发的业务外包出去,留下核心收益项目就行了。


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他自然明白,把产品和研发剔除出去无非就是让他离开公司,这是老板卸磨杀驴的伎俩,要么继续留在公司任人宰割,要么选择拿赔偿金走人。


他选择了后者,所有人都为他惋惜却又不敢吭声。


所以,就有了文章前面的那一句话,他还告诉我:


“我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我对未来的规划非常明确,我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过去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我都有时刻提升自我能力的意识,现在就算我离开这里,凭借我这些年积累的综合实力,我相信自己可以再创一片天地,而不是留下来委曲求全。”


后来,那位创始人也确实所言不虚,离开公司后,很快收到猎头的邀请,去了新的公司开辟新业务,重起炉灶,做得风生水起。

保存图片可分享到朋友圈


而前公司那批同事自以为自己能安生度日,一边抱怨公司的改革,一边做着重复式的工作,终于在公司因为改变战略方向,导致经营不善时,被大批降薪裁员,再重新找工作却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竞争力。


很多个体早已破产,只是活在没有死掉的组织里。


而那些能够潇洒离开的人,不是任性,是他们多年来不断保持学习,在工作中积攒实力和资源,给了他们随时离开的底气。



2

你不是输在没机会

而是输在“自我设限”

有一次,和一位年纪30多岁的同事聊天,他在公司干了5、6年,无功劳也无过失,偶尔抱怨几句公司的话,也就不痛不痒一直干下去,我问他:


“你从来没想过去其他公司吗?”


他一脸无奈地回复我:


“我倒想,创业吧,感觉自己拖家带口受不了这个苦;去民企做管理?很多都不接受35岁以上的人,不像你们年轻人脑子灵活思路快,我已经不行了。”


对,很多人就是这样,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判了“死刑”!


曾经在职场上听过不止一个人说过这种类型的话,


“这活我不擅长,我不行。”

“这个软件我没用过,我不行”

“这个任务太难了,我肯定不行。”


是不是感觉很耳熟?


最尴尬的情况是,你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任务,老板转手让其他同事处理,人家却完成得很漂亮,甚至有时候这个同事还是你认为资历、能力都不如你的人。


其实这个过程中,既暴露了你的短板,也削弱了你的价值。


当你说出“我不行”,你就已经掉入了自我设限的牢笼中。

保存图片可分享到朋友圈



刘强东有一段很经典的故事:

刘强东在给业务层开会,要求200%的增速,一个业务负责人说有难度,开始陈述理由。


刘强东立马打断他:“对不起,你没听懂我的问题,我问的是怎么增长,不是问你怎么不能增长。”


后来,在管理层例会再也没见过他的身影。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凡事都说“我不行”!


真正让大多数人在成功路上止步的,不是能力,也不是环境,而是自我设限的信念。



3

对人生和未来的规划

永远不会无效


现代很多人往往会陷入对未来的无限焦虑中,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说因为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

所以对未来才怀有无限的惶恐!

前段时间,在经纬创投大会上,一些明星创业者和投资人分享了他们克服焦虑的方法。

猎豹创始人傅盛说,

比如其他人挣多少钱这种事情,你是不需要焦虑的,不要被“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种文章误导。

“这个社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太用身价和金钱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只要每天和自己不断对话、学习,你就在成长。你不一定非得像别人挣那么多钱,你才能证明自己多成功。”

当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积蓄能量,这才是支撑你真正敢于离开舒适区的底气。

保存图片可分享到朋友圈



那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对将来每一步的计划呢?逆习君给你几个建议:

1. 建立增量思维,摒弃存量思维

增量和存量原本是经济学里面的术语。

存量是指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

增量则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系统中保有数量的变化。


这样说不好理解,换个问题: 你的积蓄是存出来的,还是赚出来的?


存量思维的积蓄,是在每个月少得可怜的工资里,攒着存出来,一旦丢了工作,就等于断了经济来源;


而增量思维是着眼于如何在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基础上再生出更多钱,理财是一种,投资自己也是一种。


一切存量,皆为虚妄。


与其固守日渐消融的存量,不如追求无限可能的增量,保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学会用增量思维来解决问题。


2. 养成“清零”习惯,每隔2年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

看到这里,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把答案写下来——


(1)现在你有哪些能力?先不用多想,一股脑地列出来。

(2)它们在招聘市场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价位?哪些能力正在升值,哪些正在贬值?

(3)你有哪些潜在的能力,是市场需要、升值空间更大的?


另外,每年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删除不那么有价值的能力和资历,然后增加新的。


如果这个简历2年没有变化,就要注意了!


3. 不断学习,而且是跨界学习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


就如零售百货业冠军的大润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被阿里跨行收购。


你从来都猜不到,这一秒或者下一秒,自己就有可能被不知道哪里来的跨界者挤走。


因此,跨界学习,是这个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比如,学计算机的,不妨读读心理学,让你的程序更懂人心;

做文案的,可以学学PS技术,让你的文字更具表达力.....


你多学一样本事,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