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子的。
马东,那个不油腻不严肃有才华有思想又不故作深沉的“出生在60年代的90后”中年大叔污力东东,带着《好好说话》原班人马又㕛叒叕出来搞事情啦!!!
此前,“MM马”在节目中MAX的艺能感,放飞自我的去飙车,割掉自己的大眼袋(虽然并没有好看很多)…原地圈粉超多人。
更要命的是,如此有趣的人,居然还那么有才。我们常常在节目中看到他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他常常把握着说话的底线、话题的方向、引领年轻人的价值观。
凡此种种,都透露着一个中年男人的魅力。
今天,这个有趣有料的中年大叔又干了一件大事…
这一次,马东和马薇薇、胡渐彪、黄执中、周玄毅、邱晨他们一起做了个课程,叫《小学问》。今天正式上线。
就是《好好说话》主创们,也是《奇葩说》的老奇葩们,华语圈最会说话最有观点又好看的那帮人……
如果说《好好说话》解决的是怎么说的问题,那《小学问》解决的就是说什么的问题。
按照黄执中的说法:《小学问》就是一套「观念工具」。(啊,不明觉厉的样子)掌握了它,就可以升级你的思考方式,超越许多人。
所以,观念工具又是什么?比如你在面对是否应该买房的困惑时,你不必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修一个经济学的学位,而可以直接撷取经济学的一个「机会成本」的观念,并用它来判断是否值得去做。这就是工具。
有一句看起来危言耸听的话叫,没有人会记住一个只有信息、没有观点的人。而当你真正掌握了这一套「观念工具」,你就能和身边的“多数人”拉开距离。
有观念 VS 没有观念
执中学长在《小学问》的预告中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里涉及到的观念就是「机会成本」:
一个普通人,玩直播,求打赏,一小时,入账五十元。请问,他是不是「赚」了?赚了「多少」?
从一般人的角度看来,这是废话,当然赚了!五十元从无到有,分明到手了嘛!
但若你脑中,已有了「机会成本」这项观念工具⋯⋯你就会说,未必,因为这要看那位老兄,一个小时不直播,去干别的,能赚多少?扣除机会成本,才是他真正「赚」到的。
所以,为什么你遇到问题,总是看不透,想不清。可是听到别人讲事情,三言两语,就能豁然开朗。
这样看来,人与人的差别,无关口才、无关聪明才智,很多时候差别恰恰在于他有这样那样的观念,而你没有。
掌握观念工具,我可以得到…
举个例子
▼
胡渐彪讲过自己的切身经验:我是从媒体人出身,然后跳槽转行,到一家国际数码产品公司从事市场策划工作。在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我上司就给了我一大堆销售数据。我一份份都看完了,但老实说,看了和没看一样。这些数据,我根本搞不懂有什么意义、我看来干嘛。为什么?因为我对市场运作,完全“没概念”。直到我学会了什么叫做“定价型产品”和“销售型产品”、什么叫做“长尾效应”、什么叫做“库存鲜度”,这些数据在我眼前就突然鲜活起来了。同样是每个月一组一组的销售数字,我一眼就可以从这堆数字中,判断出这个产品的销售寿命还有多长、通过什么渠道销售最合适、这产品还有多大的销售潜能。
所以:脑子中的观念工具越多,我们越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讯息。
再举个例子
▼
黄执中有个称呼,叫“论点的ATM机”。无论是什么题目、无论每道题的哪一个持方,他总能够很快的生产出大量的论点。而且这些论点,很多都是一般选手苦思良久后,都没法儿想到的。原因是:他脑海中,就储藏着大量不同类别的观念工具。所以,无论什么议题,他都能够从各个匪夷所思的视角作出解读和探讨。我们常说他的眼睛很毒、看事情看得很透、判断事情很准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当我们脑海中储藏的观念工具种类越多,我们就越能够从多个角度看事情,作出判断时也自然会更加准确。
也就是,掌握越多的观念工具,我们的思考能力就越强,我们对事情的解读也会更透彻。
古人有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十年书说的有点夸张了,但是听一个聪明的人分析问题,有时候要比自己读书的收获要来得多。
《小学问》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或者说,《小学问》的背后就有这样一群聪明的人。
它的超级讲师团包括:马东,马薇薇,黄执中,邱晨,胡渐彪,周玄毅。这些博学又睿智的主创们挑选出了12个领域,打破传播学、心理学、职场等领域的传统分界,并从每个领域提炼出了10个最重要的核心观念,说给你听。
马东说过,真正厉害的人,就是因为能在各个领域中找到那一两个核心的观念。
所以,当你通过《小学问》掌握了一整套观念工具以后,对事情就能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你也能按照聪明人的方式去思考世界,做一个有点厉害的人啦~
啊,好累,终于讲完了……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
戳“阅读原文”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