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向街书店
这里是独立灵魂的栖息地,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个独立而又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我们推荐:好书、好文、好物、好剧;我们主办:好沙龙、好展览、好演出、好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中年人觉醒第一步:打扫房间 ·  6 天前  
豆瓣读书  ·  聆听文学的最后目的是回答生活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单向街书店

《常识与通识》| 2017 读十本好书

单向街书店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03 09:07

正文



2016 年年末,“单读Classics 阅读计划” 编辑部的同事们,发起了#2017 读十本好书#的阅读活动,千余份承诺书单纷至沓来。我们选择了 15 位承诺人,2017 年这一整年,我们在他们的带领和视野里,一同读书。


今天我们刊登第十二期完整的读书笔记,承诺人小白将与我们一同分享这份书单,以及本期阅读书目《常识与通识》的相关摘记。




Ta读的书

《常识与通识》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书籍简介


《常识与通识》为阿城先生的一部经典随笔集。作品讨论的都是阿城先生近二十年前思考的问题,诸如基因、人性中的攻击、艺术与催眠、情感与化学等等至今还让人脑洞大开,见出了阿城先生的开阔和大气象。


这本书对你来说重要的地方


所阅阿城先生的第一本书,生物学与文化结合,有趣的素材。


读书感想


有趣,真的是有趣。


初阅《常识与通识》,仅第一页四、五段约 300 字看下来,便觉眼前一亮,浑身细胞都活跃起来。想来我是个假中文人,浑浑噩噩生啃大学四年,当下绞尽脑汁却只得“形散神聚”、“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不痛不痒的形容,套路答题多了,面对这本“惊喜之书”,满涨的愉悦兴奋卡在咽喉,憋半天只得“有趣”二字。


多年不曾完整写过读书笔记,开头我想大概需要先简单介绍下书。百度百科上是这般说的,“《常识与通识》所收的十二篇文字,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发表于上海的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的作品,谈话的主题是‘常识’”。我尝试着来补充说明下这个“常识”,主要是生物学常识,相对而言,着重谈了脑科学,但又提到基因、蛋白酶之类,十二篇文章之间说是毫无章法也不为过。


听说,这很阿城先生。这位先生,我略闻是个随性的人,人们说他小说写得好,他却不写小说写散文了,人们说他散文写得好,他又不写散文搞其它什么事了。搞编剧也精彩,电影《芙蓉镇》、《小城之春》、《人在纽约》等,多是文艺知识分子们顶喜欢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当然,我没看过,只是听说,从豆瓣、知乎这些文艺中青年(应该不乏老年)网络集聚区,层层叠叠仰慕阿城先生的文字里,粗略提炼出一个腔调十足却隐而不显,极为有趣的先生形象。对我来说,了解阿城先生,暂时这样就够了,眼下专注于手中书所带来的畅快感才是要紧事。


前面提到,百度百科上介绍此书,其中一句为“谈话主题是‘常识’”。这句话反映出两个重要信息。


一是这本书是阿城先生的“谈话”。他大概是非常舒服地摆出他平日聊天讲故事的样子,面对众多读者朋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讲得开心就好。原本我以体验不同叙述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制定了 2017 年阅读清单,而阿城先生的谈话让我确定,确实是“体验”,我只能“体验”难以模仿。这种“谈话”模式,一方面需要“有的谈”,再如何以“谈话”模式行文,且不要忘了这还是一种文字创作,有一个标题箍住整篇文字,放开来谈也是得由标题承载着的主题牵引着。


说故事,一般人可以知道很多故事,但说某个东西、某个领域的故事,大多就有限甚至无话可说了,就像是人们背古诗,说让背十首古诗什么《静夜思》、《长恨歌》张嘴就来,但若让背带“月”的古诗十首,怕是多有为难,否则《诗词大会》也难以火遍大江南北,能招普罗大众崇敬的,起码是普通人难有的水准。


另一方面,这模式还需“谈得吸引人”,要吸引人,先要谈清楚,再次要说得有趣。就拿《思乡与蛋白酶》中“小的时候不要挑食”这个道理为例,直接看看阿城先生是如何谈的吧。


“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此处指十二指肠分泌出的一种分解食物的化学物质)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逐渐形成以至固定。这也就是例如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我从来都拿牛奶当泻药的。”


没用生僻字、生僻词,都是一般人会说会写的单词,可就不是人人都能说这么一段轻轻松松自然晓畅的解释。


第二个信息自然是这本书的主题是“常识”,最后的《再见篇》就写道“常识写了有两年了,这是最后一篇”。但若单纯把这本书当作生物学科普文却又不那么像回事,比起常见的科普文,它态度貌似不那么严谨,东拉西扯,连标题也没个正经,《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还是鬼与魂与魄,这回加上神》、《跟着感觉走?》,还有《攻击与人性》,居然还带着《攻击与人性之二》、《攻击与人性之三》,许是我见识浅薄,阅书甚少,像阿城先生这样水准的作家采用这般明显“敷衍”的标题叫我忍俊不禁。


规矩的题目也有,《爱情与化学》、《艺术与情商》、《足球与世界大战》。光看目录,这些题目真的不怎么像谈生物学常识的,倒像是谈文化、社会、艺术之类的。不过事实上,书里确实把文化、社会、艺术这些都谈了,和生物学知识一起。明明一边是文科知识,一边是理科知识,两者相遇倒生发出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的观点,甚至有些想法叫人吃惊,叫人痛快,叫人恍惚,叫人释然。


比如说爱情源自人脑中三种化学物质引发的迷狂状态,可以说是生理层面人的本能。当“迷狂”状态消失之后,迷狂之爱便会消失,这似是人类基因自带的“色”需求。而当人类社会不断扩大、发展,基因遭遇社会制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挑战,为了“迷狂”散尽后依然保有爱情,人类只有逐步往前额叶区(人脑构造里主司压抑的部分)这个脑“硬件”里输入爱情文化“软件”压抑基因的求“色”本能。


这番言论仿佛古今爱情文学里的“一见钟情”、“干柴烈火”、“风花雪月”等都成了基因操纵的一场幻觉,天长地久、亘古不变的爱情成了无生理基础的笑话。


再比如“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好莱坞暴力电影让观众在催眠状态中释放本能中的暴力能量,曹刿的“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战术击鼓三通而不战,就相当于请敌军观看三场暴力电影,耗泄敌方攻击能量。


比如“艺术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再催眠读者…有些文字你觉得很难读下去,这表明作者制造的暗示系统不适合你已有的暗示系统。”


如此说来,本书中阿城先生制造的暗示系统很是对我的“胃口”,以至于一直同我性格中的多疑因子推拉来去,影响着阅读情绪,使其起伏不定。这样的阅读体验才有趣极了!


不像部分炫耀式的畅销书,如同一个自以为腹中内涵丰富的人,为造“金句”而作文,生搬出大量令人敬而远之的信息,不察听者接收程度,自顾自地口若悬河,他只适合自己跟自己说话,不会去学习与人交流,成为不能双向互动的书籍文字后,那更是沟通灾难了。


还是阿城先生的话叫人听得进去,文化味和市井味比例恰当,中国文人腔调结结实实地沉在文字里,不虚不浮,反正我是极有兴致听下去的。若能坐在他前面,只要他身上没有浓浓烟味,那我大概即使手边有瓜子都没心思嗑,心甘情愿给他“催眠”下去。


倘若在“催眠”里,我还能借阿城先生的文气增长一二分文笔功力,那我真愿欢欢喜喜地留他的“催眠”中长醉不醒。


更多补充


一时语塞




《常识与通识》

阿城 著

中华书局

2016 - 02

49.00 元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