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
李自力
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学院
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中心 研究员
《国防科技》 副主编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军民融合条件下,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作为参与方,在政府和军队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的科技创新体系。2016年7月出台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强科技领域统筹,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完善科技评价体系”。2017年6月2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着重指出,“要着眼于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整体质量效益,强化督导评估,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导向和评价标准规范。”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对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基本认识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所谓“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从而打破军民、行业、地域、部门的界限,有效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科技活动组织能力;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充分合作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从而实现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创新效果,实现科技重大突破。
(一)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
国家战略是为实现国家总体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概括,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国家战略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并将其正式列入军事用语。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日本给国家战略下的定义是:“为了达成国家目标,特别是保证国家安全,平时和战时,综合发展并有效运用国家政治、军事、心理等方面力量的方策。”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尚无统一认定。国家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战略体系是若干战略在一定范围内或按照一定秩序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国家战略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和国家发展战略体系。战略能力是综合实力及其运用能力的统一体;国家战略能力是国家组织、协调和运用国内外战略力量,预防和应对各种重大威胁,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能力,既是政府实施国家战略的能力,也是国家的基本能力和底线能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曾是我国国家战略体系的主体。2013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2015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时强调:“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2016年7月出台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和改革强军战略”。2016年10月,习近平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2017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科技进步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军事发展走向。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抓紧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推动科技兴军必须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加强同国家战略规划对接。党中央已经对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出战略决策,制定了一系列规划,为推动科技兴军提供了重要指导。”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2017年7月,习近平强调,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要“逐步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二)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我们认为,在汉语语境中,“军民”(Military-Civil)主要包括“军事”和“民事”、“军队”和“政府”、“军队”和“人民”、“军队”和“军工”、“军工”和“民企”。“融合”与“团结”“结合”“兼容”“一体”等含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方式主要包括主体(政府、军队、大学、院所、企业、中介等)的合署、合心、合力;要素(需求、战略、规划、计划、项目、平台、标准、政策、制度等)的对接、链接、衔接;资源(人、财、物、信息等)的共通、共享、共用;行为(咨询、投资、研发、管理、决策、监督等)的协调、协同、协作。“军民融合”主要有“军民一体”、“以军掩民”、“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等主要模式。2013年,习近平在出席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2013年8月,习近平在视察沈阳战区部队时强调:“要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和范围,积极推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部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2014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军民融合的政治工作格局,增强政治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2014年12月,习近平在出席全军装备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6年7月出台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注重融合共享。”“加强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在国防建设中合理兼顾民用需要,促进要素交流融合,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2016年10月,习近平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继续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切实打造军民融合的龙头工程、精品工程”。2017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推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要“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要“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要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为补充的院校格局。”2017年6月,习近平强调,“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2017年6月,习近平指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同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加快形成多位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三)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
随着科技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2014年8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使军事创新得到强力支持和持续推动。”2015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2016年7月出台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现金国防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2017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我军院校特色,健全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2017年6月,习近平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
二、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初步设想
(一)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的基本概念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是指评价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的性度、政策、计划、项目、成果、发展、机构、人员以及与活动有关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价活动。这里的性度是指性质及其度量,主要包括重要性(度)、复杂性(度)、先进性(度)、成熟性(度)、机会性(度)、风险性(度)、贡献性(度)、融合性(度)/协同性(度)。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是科技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评价的重要方面,还是军民融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科技评价相关的文件,但对创新评价和军民融合评价尚未出台相关法规标准。例如,2003年科技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科技评价要实行“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旨在克服一定程度上暴露的弊端。2004年科技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原则、评价准则和监督机制等,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规范。2004年2月16日,为规范国防科技成果的鉴定,完善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根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和国家关于科技成果鉴定的有关规定,国防科工委印发了《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国家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了科技评价的法律地位,在第八条中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评价制度。科学技术评价制度应当根据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分类评价。” 并在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涉及国防科学技术的其他有关事项,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以及对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方评估机制。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201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印发《科技评估工作规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体系,推动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这为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想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为加强和改进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制度,规范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活动,正确引导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健康发展,参照世界发达国家和军队的有效做法,根据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保证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活动依据客观事实作出科学的评价。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改革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制度,完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确保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有利于鼓励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发现和培育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优秀人才,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有利于防止和惩治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学术不端行为。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专业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融合性原则。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的体系架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是一个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目标系统、参照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的一个闭环结构,主要涉及5个基本问题:谁评价、评价谁、为什么评价、如何评价和评价的怎样。
三、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思考建议
(一)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理论研究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理论指导和支撑,是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评价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要加大对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支持和投入,梳理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军民融合、军民科技融合;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快对国外先进评价理论、方法的吸收和消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理论体系。运用复杂网络、知识图谱等先进理论方法,注重对国防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文献计量、数据挖掘、信息可视、专利分析、知识发现,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系统,发挥超级计算机等信息资源优势,建成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完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研究资源环境建设。
(二)重视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机构建设
评价机构是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活动的执行组织主体,其建设尚需要多方向的培育与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构体系,引导政府的、非政府的两种属性和国家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的评价机构的健立,鼓励民营评价机构的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团体设立市场化的科技评价机构;另一方面要引导评价机构树立市场和竞争意识,鼓励实施品牌战略,从根本上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
建立基于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科学、公正、公平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才能保证第三方评价在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中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基于受托方为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科学、公正、公平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基于解决谁来评问题的体制层面的改革,即打破现有科研管理领域的体制。要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第三方独立机构。
(四)建立多元化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体系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发展研究是三种主要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活动类型,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有着不同的研究规律,因此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的侧重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军事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学科属性不同,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五)完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专家选择机制
专家的遴选和信誉度对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的可信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评价专家的资格审查制度、信誉制度及动态轮换制度。专家选择的前提是专家识别,而专家识别标准包括专家的社会属性、学术水平、评价水平及专家参加评价工作所反映出的态度。同时还要定期对专家信用进行反评价,避免评价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和人情网。
(六)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
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丰富后评价指标体系,扭转评价目标价值取向。为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计量统计法被广泛运用于各行业的职称评定、晋升、科研成果奖励的评审及科研项目的资助。目前文献计量法是国内应用最多的一种评价计量方法,以专利、论文、著作和引文为评价指标。
(七)加快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人才培养
人才是评价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主体,加快人才培养事关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要尽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稳定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为评价人员提供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广泛吸收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参与科技评价工作。
(八)优化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环境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与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使之成为制定各类评价规范的根本准则;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的公开透明,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一律公开。发挥互联网功能特点定期发布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相关信息,让社会公众和媒体了解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信息,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略)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