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国广电系统有多位代表委员参会,他们来自广电战线各个岗位,带着各自的议案、提案为广电如何更好服务大局、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健康发展发光发热。
两会开幕前夕,国家广电智库公众号对相关代表、委员进行了专访,了解他们的履职实践,倾听他们的见解思考。自3月5日起,本公众号陆续推送采访相关代表委员的稿件。
受访委员:刘家成,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制片人、导演,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关注传统广电媒体发展。
广播电视媒体走向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媒体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坚守区域主流舆论阵地同样重要。在谈到传统广电媒体发展方向时,刘家成委员表示,加大对传统广电媒体的扶持是其主要的关注点。他认为广播电视台这个传统主流舆论阵地不能失去。一方面,广播电视台自身应该主动作为,比如要创作有独特风格的作品等。另一方面,迫切希望国家层面能在政策、资金、宣传引导等方面加大对传统广电媒体的扶持力度。
刘家成委员在他今年的提案中分析了传统电视台面临的困难、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建议加大对传统电视台的扶持力度,从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注意适当聚焦、加强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议。
关注“沉默”的大多数中老年观众。
在谈到传统广电与中老年群体的关系时,刘家成委员特别强调要关注中老年观众群体。关注的起因是什么?刘家成坦言是“不能失衡”,因为在实际创作当中,他发现对中老年观众的关注度越来越少了。目前很多机构是根据大数据推算它的受众更喜欢哪类节目,相对而言,年轻人使用网络更多,往往会偏重年轻群体,而中老年观众群体喜欢的节目与年轻观众存在差异化,实际创作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同时,电视也不能失去中老年观众。刘家成委员讲到了自己的一些观察,他认为中老年观众有它的特殊性,他们看电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情愿到习惯的时间点守着电视观看几集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广电在深耕中老年观众、听众群体方面,大有可为。
三体会:管理层、创作者、观众三方共同营造良好的内容创作环境
优质的内容创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
一部好的作品面世往往是靠多人合力,优质的内容创作也需要更多方面贡献力量。在谈到社会各界如何更好地支持内容创作时,刘家成委员认为,社会各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管理层,二是创作者,三是观众。从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应该更多的为创作做好服务,包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把关、题材的引领、政策扶持等方面均应加大力度。对创作者而言,要减少浮躁,踏踏实实的深入生活,拍摄更多优质现实题材主流电视剧、影视剧。对观众来说,刘家成委员建议可以少关心一些明星八卦之类的,多看一些作品内容,多去体会感悟不同片子当中带来艺术启发。
让创作者保持初心,营造良好创作生态。
优秀的视听作品能够起到启迪思想、滋养心灵、涵育审美、成风化人的作用。对于如何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视听节目,刘家成委员有自己的感想和思考。他认为创作者不要被外界干扰,要潜心创作,不要被名利缠住身。把名利作为第一目的,会让创作不单纯。谈到此处,刘家成委员说道:“这几年很怀念过去创作的几个题材,那时没有杂念。”他举例说,“在拍《情满四合院》的时候就没有杂念,我就认真的搞好创作。在剧本的把握上,就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精心打磨了好几年之后,我们两个认可后就拍了。我们不用去考虑它的发行,有没有流量,我们就是自信会把它做到最好,所以创作特别单纯。但是现在已经倒过来了,先考虑这个片子要发给谁,要卖给谁?我亲眼目睹一些剧本从90分最后修改到了60分。”
刘家成委员认为艺术家是有个性的,一个好的创作者一定是有特殊的个性。很多时候,在片子呈现后,大家才会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坚持这样,为什么一个细节死死抓住不放?大家才明白它想表达什么、其目的是在这里。他希望作为创作者,还是要回归那种专业的、简单的、有情怀的创作当中。实际上,良好的创作环境除了需要内容创作者苦练内功、打磨作品之外,还需要包括管理者、投资方、平台、观众等多方共同守护。
“双治理”工作赢得百姓满意。
自2023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单位,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以来,全国实现开机看直播的有线电视用户达到9249.5万、IPTV用户达到1.92亿,基本实现具备升级条件的终端全覆盖,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全面取消,开机时长不超过35秒,成绩喜人。在谈到对该项工作的感受时,他举例说身边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以前不会开机操作,需要别人代为操作;“双治理”以来,现在老人反映自己可以操作看电视了,可以自己操作选择想看的节目。实际上,老年人特怕麻烦,操作手机、电脑、电视都是有这样一种感受,不想操作起来特别复杂。刘家成委员谈到,目前“双治理”工作就在解决这样的问题,做好对观众的服务,很多人都反映观众对这项工作特别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