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经典
优质内容的发现者 创造者 守护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经典

他们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新经典  · 公众号  ·  · 2017-12-20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经历了众说纷纭的撤档风波后,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终于在12月15日以无删减版本公映。这部电影被不少人视为冯导近年来最优秀、最有诚意的作品,影片的豆瓣评分也接近8分(豆瓣er或可暂时摆脱“大尾巴狼”的称号了)。

《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更由她亲自操刀改编。在此之前,她已经很多年不编剧自己的小说了。


©lawrenceawalker.wixsite.com

严歌苓的小说一直是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重要来源,从早年间成就陈冲导演处女作的《天浴》,到近年来令张艺谋重回现实主义的《归来》(《陆犯焉识》),严歌苓自己也曾坦言,她很多小说的素材积累其实都源自她的真实生活经历。

而《芳华》中描述的文工团生活及参战经历,更是严歌苓生活中浓墨淡彩的一笔。

严歌苓出生于上海的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著名作家萧马。身处于“一个文学断裂的大时代”,连上学都成为一种奢望。所幸严歌苓家里藏书颇丰,父亲从她4岁起,就开始教她识字、背唐诗。年龄大一些之后,严歌苓会去父亲的书房里翻看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还有当时不多见的西方经典名著。

毫不夸张地说,严歌苓的教育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完成的。


12岁那年,严歌苓考进了文工团,一个孩子来到了成人的世界。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揣摩别人的心思,揣摩在部队那样一个男性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女兵怎样存活下去。

文工团的生活让严歌苓比同龄人变得更加早熟,但除去与战友们之间发生的小龃龉,严歌苓的生活大多部分还是被跳舞所占据。虽然她早已认定,跳舞不会是自己的终身职业,不过,年轻的严歌苓可能也从没想过,有一天她会把跳舞认作是个“太轻浮的活儿”。


在文工团生活的第9年,严歌苓遇到了成为她一生中“猛然转折”的那场战争。她主动请缨,要求担任一名战地记者。

严歌苓懵懵懂懂地背着一支用来壮胆的五四式手枪,拿着特别通行证的票,来到野战包扎所采访伤员。在前线的见闻使她对一切东西的看法都颠覆了,“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就全改变了,全毁灭了,一个健全的身体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就变成了残疾。”

从前线归来,严歌苓陷入了非常抑郁的状态。她写了很多诗歌,从个体生命重新思考英雄主义。这时她才发现,原来在一个舞者严歌苓的身体中,休眠着一个作家的人格。而这场战争,令她这个“作家人格”彻底苏醒过来了。

与严歌苓一样,冯小刚也有着多年的文工团生活经历。几年前,他找到严歌苓说:“我年轻的时候在部队,身边都是十六七岁身怀绝技的文艺兵,小提琴、长笛、大提琴都水平超高,我想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那是我们的青春。咱们都是部队文工团出来的,能不能也做个很有激情的电影。我现在好像很多片子都懒得弄了,有激情的就是这个。”


严歌苓欣然应约,却又坚持到,“我只能写我自己的故事,写那些让我感动的、让我有兴趣去研究和探索的人物,要不然我写不出来的,一个字儿都写不出来。”


回忆起40多年前的那些场景,严歌苓有种恍如昨日的错觉。她在《芳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倾注了自己的青春经历,里面的人物都有她身边战友们的影子。这部作品可以算是最贴近她自己,也是最贴近她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


虚实之间,严歌苓讲了很多真心话, 她对书中何小曼(电影中叫何小萍)式的被霸凌者做出了忏悔和反思—— 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 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被家人嫌弃的何小曼满怀期望地来到文工团,但仍旧与这个团体格格不入。她活得委屈,活得自卑,没人愿意给予她尊重。战争结束后,这个小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却发了狂。一直缺位的尊重骤然降临,何小曼感到难以自处。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何小曼的战友, 萧穗子 扮演了 沉默的好人 ”。 明哲保身, 或许是很多人在面对霸凌时最常见的选择。 有人说,我们最后都会活成萧穗子那样, 像是一个旁观者,见证着他人或绚烂夺目或支离破碎的青春。我们有着普世的是非心,善恶观,我们在心中 为弱者摇旗 呐喊,却缄默不言,选择暗中注视。



而《芳华》的男主人公刘峰,则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模范式人物。当一个人平凡人被“神话”后,他基于普通人的本能所作出的举动则人们被认为是“恶”,他身上的人性被我们“阉割”了。因为一次“触摸事件”,刘峰的命运遽转直下,他不成功的表白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一个英雄到底可不可以爱?可不可以爆发一个男性对女性的接触?”


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果自己年轻时遭到刘峰这样一位被众人奉若神明的英雄的触碰表白,恐怕也是会“惊得像触电一样跳起来”。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更无法预知自己会被卷入怎样的悲剧旋涡。


严歌苓曾说,自己到哪里都是边缘人。在中国是个边缘人,在国外也是个边缘人。这种“边缘人”的状态让严歌苓对任何事物都保有一个质疑的、侧目而视的姿态。


“审视和反思一种文化,赏析或批评一种社会状态、生活状态,不被这个社会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卷进去,最好是拉开距离,身处边缘。我一直以边缘人自诩,以边缘地位自豪。”


每日赠书

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一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我在秘密生长》

[哥伦比亚] 艾玛·雷耶斯 著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链接

艾玛·雷耶斯是一位拉美画家,一生中写过几百封信,有幸收到的人都如获至宝,其中一位就是哥伦比亚学者赫曼·阿西涅加斯。对好友文笔大感叹服的阿西涅加斯不惜打破守密誓约,私下把这些讲述童年往事的信件给《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看。马尔克斯读后惊为天作,写信鼓励她一定要把书信集结成书,并继续创作。然而,她觉得隐私被侵犯,愤而拒绝,停笔二十多年,直到死前才同意出版。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素材源自图书《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及严歌苓访谈

图片源自网络 / 本期编辑:Odile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