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校园招聘火热进行中,教育部表示校招严禁限定 985 和 211 高校。
这让第一学历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对象。
就比如,双非小 A 第一次认识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是在参加了一个集团的宣讲会,
HR 明确表示优先选择本科学校好的同学。
根据这个招聘逻辑来看,岂不是众多双非小 A 和 985/211 都不用提升学历了,前者是提升后也无用,后者是已经够用?所以
那么多人都选择通过考研、 保研、出国留学来提升学历,还有必要吗?
1、25fall硕博申请详细步骤和时间线,全流程喂饭级重点,直接照抄
2、硕博申请百科全书,关于留学十万个为什么,在这里都能找到解答
3、套磁手册和模板,告诉你文理工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去套适合的磁
4、最新QS和U.S. News大学排名,留学在不在前100前50,恰饭差距真的很大
添加小助手,回复
“解答”
,限额30名,无偿来找我拿一份吧~
*第一学历,指的是本科院校;与之相对的概念——最高学历,即是指最高层次的求学经历,研究生(包括硕和博)院校。
第一学历重要在哪?HR 会告诉你:
高考,是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最公平的一次考试。
《奇葩说》中某辩手表示,因为有了第一学历偏好,才是对寒窗苦读十多载、高考考得很好的人公平,读一个好学校是回报,工作时被青睐,是他们赢得的长尾效应。
除了对努力和能力的认可,第一学历还指向了本科能享受更好的平台和资源,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多。
当面对一个陌生候选人,对其能力尚未可知的情况下,HR 自然会“依赖”于本科学历来进行判断。所以在全场不同学校、不同学历的应聘者中,隐约有一条招聘鄙视链:
重点本重点硕>重点本普通硕>重点本>普通本重点硕>普通本普通硕>普通本。
图源: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
部分选调限制本科学历,具体要求以各省市官网为准
但是,即使知道“天下苦第一学历久矣”,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
说起来可能有点功利,
但很多同学最初决定读研正是为了弥补第一学历的短
板
,他们坚信
第一学历产生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追平的。
相信大家也在考公信息、招聘网看到过
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
谁说硕博学历没用呀,这硕博学历可太棒了。
2025 考公招生简章
图源:国家公务员局官网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为 388 万人;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 2020 年的 45.09 万人回升到 2022 年的 66.12 万人,再经过 2023 年的急速反弹,2024 年留学已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
并且以攻读研究生学位人群为主。
现在的就业市场真的很“卷”,很大部分人愿意一边优化自己的学历背景,一边学习更多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日后求职的竞争力。
我的初衷就是想要提升学历,如果考研不行的话,留学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国内读研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留学会更符合我的性格和期望,除了
提升我的学术研究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年制研究生可以
帮我节省很多时间
,让我能够提前进入职场,是比较有性价比的选择。
体制内,学历越高,报考时可选择的岗位越多,同时入
职转正定级也会有更高的起点
,另外高学历在晋升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体制外,学历越高,对职业发展越有利,尤其是医生、律师、工程师、教师等需要更高的学历。
真正工作了以后才发现,很多职场晋升还是跟学历高低挂钩的,尤其是在国际化的公司中。
本科去了几家传媒和快消公司实习,我发现很多 team 或者部门的负责人,基本是人均硕士毕业,大部分还都有一定的海外学习背景。
本科毕业前也跟很多 HR 前辈交流,他们也普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大企业内,都有着比较严格的晋升制度,除了综合能力和个人经验,学历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硬性条件。而这也正是我去美国读研的动力,读研期间也结识了许多业内的知名教授和经验丰富的前辈。现在已经毕业回国工作的我,也很庆幸自己当初做的决定。
许多同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可能会因为对专业认知不够或兴趣变化而选择不完全符合自己期望的专业。
不过,
通过攻读研究生学位来转换专业,已经成为许多人成功实现职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保研和考研,留学的专业选择面更广,是更多同学作为转专业跳板的选择。
我大学专业是小语种,小语种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转专业是我首要考虑的事情。
因为跨专业考研准备时间紧且难度大,我身边很多人都选择了留学,我也不例外。
这次准备申请我发现,在转专业上出国留学带来了更多专业选项,让我拥有了两大珍贵的选择权,
一是可以选择实用性的专业,二是可出于自己兴趣来选择。
对于那些对学术研究抱有热忱的人来说,继续攻读研究生并投身科研是一条理想的道路。而本科教育无法带来的深入学术研究和探索。
据我了解,虽然在国内外读研,更多的目标是提升学历,为了文凭而战,
但也有很多人是真切希望能在感兴趣的领域有所研究。
我对科研很感兴趣,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科研经历,我如愿以偿拿到了牛津研究型项目的offer,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热爱学术的同道中人,接触了各类业界研讨会,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多样化的思维碰撞。
除了那些的实际益处,学历提升一定程度上也能在个人层面为我们带来难以估量的内在成长。
比如留学不仅仅像买股票买房子一样只看收益回报的投资行为,很多让自己内在满足的事情其实是很难量化的,这主要体现在丰富人生、开拓眼界、给自己一个更完整的人格和更有内涵的精神世界上。
练就 multi-task 的能力
不同于本科阶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研究生生活更像是一场对时间管理和效率的极限挑战。比如面对一个又一个迫在眉睫的 DDL 时,我们
将学会如何同时推进多个任务
,而不感到手忙脚乱。
许多留子分享过他们的留学期间的故事,
他们每周都穿梭在不同的 reading、presentation 和 quiz 中,每一项都不能落下。
一两年的时间后,也从最开始那个看到多个 deadline 就害怕,变成 multi-task 小能手了。而这样的能力,在日后多项目并行的职场中也更为重要。
另外,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曾说,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培养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的能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
批判性思维
。在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中,我们学会了包容他人的想法,基于理性和证据坚持自己的观点,练就了做出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往往受益终身。
留学读研生活往往会为学子们带来了较大的积极变化,它不仅让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联系,还让其乐于拥抱新知。在海外的每一天都是一次全新的探险,面对的不仅是文化的差异,更是自我挑战的机会。这让留学成为了有意义、有满足感的事情。
当然,针对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人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福利政策,比如研究生考公的福利待遇,或者留学后归国的同学,
在落户、创业、购房、购车、科研等方面都可以享受特定的福利。
第一学历虽然不可改变,不得不承认,社会环境中仍存在“第一学历歧视”的现象,但它不应成为个人发展的阻碍。
弱者执着抱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环境,强者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商
。与其纠结于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孰高孰低,迈出第一步去实践、去碰壁、去提升、再去实践。
就像前面分享的小 A 在某集团的一次面试经历,其实还有后半段故事,当天所有同学一同参加了面试,HR 说:“我们在偏好第一学历同时,希望非名校的同学更加努力,让我们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