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朋友圈有两个男人的照片经常出现,一个是吴尊,一个是陈小春。
我特意翻了一下几年前的娱乐新闻,发现吴尊还没有现在有名,陈小春甚至还有很多负面新闻,而现在,两个男人却因为爱老婆爱家庭而受到尊重和点赞,为什么?
在我们国家,男人的标配就是有车有房,事业成功,但是很少会说一个男人爱老婆爱家庭就是成功。所以当他们做了脱离社会标配的事,就立马获得大量的赞同。
但是在国外评价一个男人成不成功,先看他的家庭关系,所以他们要是网上发个家庭孩子的照片可能点赞就没那么高了。
在西方,他们觉得一个男人家庭和谐,不比你创业成功差多少,甚至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也会获得尊重和认可。
我之前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不是说这个人有多少多少钱,反而是说这个人有多么多么有意思。
后来毕业之后,有几个外国的博士同学,来中国先玩了两年,其实以他们的学历能力,找个年薪几十万美金的工作都很容易。
但是他们一致的回答是:“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而且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很普遍。
但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呢?
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或者找父母要钱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
这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勇气、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与可能性。
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大学一毕业就买房的情况,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才会考虑买房子这事。
这么急着买房,进入普遍意义上的成功,我们是还不够自信,还是太缺少安全感了?
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是有标配的,就是对人、或者说人成功有很明确的标准和定义的。
当小孩时,成绩好,听大人话就是这个标准。就算你快乐、有礼貌、创造力强、考试成绩不好,那就是坏孩子;
长大了,你是个男人,标配就是“事业有成”,只要有钱有势,就算有多少的女人,都是属于成功男人的风流;
而做女人的话,30岁以前嫁不出去,你就是失败,有多少女人活在“再嫁不出去就要老了”的焦虑里。
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焦虑的根本原因就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房,车,存款,婚姻,孩子……
很多人迫切希望自己过上这样的“标配人生”,于是,把生活过得像赶场一样,一旦自己在认定的时间段不能完成目标,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
没人在乎自己或者别人是否快乐幸福。我们整个社会追求的就是一个字:赢。
其实我一直对这个观点感到非常奇怪,到底什么是赢?
考到清华北大就是赢?在北京二环以内买了大房子就是赢?生了二胎就是赢?做出来一个上市公司就是赢?
你看,从小就有人跟你说“要让你赢在起跑线上”,长大后又有人跟你说“我这样是为你好”,等你结婚嫁人之后,又会有人跟你说“为孩子想想吧 ”。你看一个人出生就开始去扮演社会要求他的各种角色,过着“标配”的生活,到底谁才是你自己?
所以之前有个话题特别火,说为什么大家喜欢开车回家之后在车里发呆,宁愿在车里多待一会?
因为车门是分界线,打开车门你就是父亲、儿子、同事、老板等等社会角色,唯独不是你自己,而在车上,你的身体才属于你自己。
我今天看到马云发了一段话,挺有意思。
有个评论说得很对:
马云成不成功,当然成功,但是成功未必快乐,因为你会依然活在标配的社会里。就算阿里巴巴市值再高,依然只是在满足社会对马云的期待。
而马云自己说,他今年最快乐的事是和王菲录了一首歌和拍了一本功夫电影。
这种突破了标配的行为,才是让一个人体会到做了一把自己的感觉。
我们小时候都朗读并背诵过这篇课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以前我一点都不理解,到底什么是虚度年华,什么是碌碌无为。
我以为,一个人达到标配的要求,才能说明你有所成就,说明你没有虚度光阴,但是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
一个人最怕的应该是,当他回首往事,他发现自己居然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总有人问我,到底什么叫会生活?是会买东西,还是能找到城市里那些精致的小店,或者是在周末的午后泡杯茶看本书?
我想起最近看到一个故事:杭州有一堆夫妻,因为热爱古琴,日常生活中就是赏花抚琴,像武侠小说里的神仙眷侣一般,他们甚至还自驾了好几千公里,跑到甘肃阳关去演奏一曲《阳关三叠》。
我觉得这样就是会生活的典型代表: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体会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也因为了解自己,所以才能找到那个懂你、也愿意陪你一起疯一起闹的人,这不就是另一种“成功”的人生吗?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身为基层公务员觉得工作没有什么意义怎么办?
最高赞是个匿名用户,写的内容让我特别动容。
他是一个在美国常青藤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经历了上市公司工作和拿到中央某部位offer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高新高职,跑到西部某地级市基层一线当公务员,月入两千多,没有任何的房补车补,只有纯工资。
这个答主说:念这么多的书,不能总是只为你自己考虑对吧?
有能力的话还是想凭借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过得好一点。
这样的人你难道会说他失败吗?正是有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地好起来吧。
高晓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那句著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就是从这篇文章里发源的。而文章里,还有一段话我更喜欢: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
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成功的一生。但是成功,从来不只是有房有车,有钱有家。只要你感觉到快乐、幸福,认真去生活,保持好自己心境去体会到那些微小的、甚至是瞬间的幸福,你就是个成功的人。
有35岁还没有结婚的姐姐,玩遍100个国家,不排斥艳遇的发生,保持着一颗少女心,特别享受爱情本身;
有突然想明白的40岁外企高管,辞职后开始当木匠;
有高中毕业后没考大学的朋友,就想当摇滚明星,从街头卖唱,到小酒馆里50块一场的演出,现在是小有名气的音乐制作人。
我知道有时候,我们会和社会碰撞、破碎,以至于妥协。
但是,不被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所左右,让自己和周围弥漫着惊喜和愉悦,保持生命的质感和有意思,这可能就是能让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终极方法吧。
作者: 刘喜汪,果姐家的纯种喜乐蒂,她有底线,有节操,脱离了低级趣味,不会为金钱低头,HUGO(id:microhugo)果然是一个靠什么都有且好看取胜的组织。
- END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吾聊职场整理发布
点击
阅读原文
继续打卡,进入脑洞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