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泰剧《不想承认的人》正式上线,小编的朋友随即开启了跟着我一边看一边吐槽的模式。食用完毕之后,她郑重其事地问我:“明明是个Gay,却还想钓妹子,这剧是不是有点……三观不太正?”
于是呢,小编就这个“看电视剧要不要动用个人的正确三观”的问题,和朋友探讨了一下。
关于艺术创作的作品“三观是否正确”的问题,早就掀起了一波一波的讨伐风浪。
早前网友们纷纷指责《包法利夫人》搞婚外恋搞到家破人亡,《洛丽塔》宣扬不道德的恋童癖,还有《英国病人》更是被指责“出轨出了理所应当,通奸通出贞节牌坊”。不仅仅是外国作品,就连我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也曾被人质问“宝钗黛玉谁才是手段最高的心机婊”。
现在看看上述那些作品的豆瓣评分,细细读着那些打低星的评论内容,小编起先是不解,然而这些主观判断是非对错的论断,越发长时间地引发了小编的思考:“
为何我们会用自己的三观为标尺,对一部开放性的作品开始有了刻板印象,以至于好与坏成了定义作品的
唯一标准
。”
小编先来说明一下,“三观”是一种哲学概念,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评断一部电视剧的时候,常常用的是价值观。它是我们个体基于自身经历、成长环境做出的认知和理解。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学到了什么,都会成为影响你判断一件事物的标准之一。
比起正确与否这种结果背离的二选一题目,
三观更像是一种开放性的主观命题。
没错了,三观都是个体的主观意识行为,至于为什么会有刻板印象,那是因为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拥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其复杂程度并非三两句话就能够完全说明白。总结一句就是:
因为自身的主观刻板印象,率先对一部作品做出了“好或坏”的唯一判断,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有欠妥当的。
或许有人说,婚外恋,GAY钓妹子,本身就和道德法律不合。小编承认这确实是与社会价值导向不是完全符合,但如果因此否认其艺术价值,或者抹杀对社会现象的一种真实反映,并因为自身主观的审判式断言而将这些作品其他重要的意义而否决,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不想承认的人》里的Bew明明是Gay却学着努力把妹,他的动机很简单,他想要爱情,但他不想下定决心承认自己到底喜欢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Note妹子则是明知Bew是Gay,还想要试试有没有与Gay产生爱情的可能。本是你情我愿的自愿行为,并没有什么对错可言。
小编想说,无论这两个人是玩笑也好,是做戏也罢,
单单因为想要获得不一样爱情的这种可能而凑在一起,这点就足够让人期待接下来的剧情了。
不妨直说,小编也知道有些小伙伴在看剧的时候,不禁会产生“或许两个人在一起也不错”的想法,这不也是对“爱情的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更为广阔和开明的表达吗?爱情如果真的到来的话,哪有什么正确的大道理。
贾樟柯曾说“过度的道德主义其实就是法西斯抬头,满腔的正义感也是需要警惕的。因为正义感本身也会产生极大的暴力性。”小编想说,只以绝对正确的三观或者道德法律来评价一部作品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