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除了2个推荐,这篇文章差不多都是废话了。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9-05-28 22: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妮可.弗里德曼和杰森.茨威格问95岁的查理芒格:“你如何看待你和沃伦.巴菲特极具吸引力的全球粉丝俱乐部?”


查理芒格说,这些喜欢我的人大多是中国或印度的书呆子。


我是其中之一。

他的每一篇访谈,我都至少读过三遍以上。

有些段落可能还要读上十几遍。


我是他的粉丝。

因为 他的东西会引发人们自发去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定要走进学校,跟随一个老师去学习

这真的很了不起。


1


每进入一个领域,我都希望能够梳理出一些模型出来。

原则、方法、模式、实践、工具。

无论是编程、管理还是产品设计无不如此。


像SOLID、KISS、DRY这些都属于编程的原则。(如果你不是这两个领域的,不需要了解这些,只需要知道它们是原则就好。下同)。


原则是你行事的基础。 就像你在做产品时,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一样。


像TDD、BDD、DDD、Design Thinking这些都属于方法。告诉你该怎么做,一步一步导向结果。


模式是以往可复用的经验。

程序界有人总结了很多经验。像架构模式,分析模式,设计模式,实现模式。每一个模式拆开了又有数十种。


实践呢,就是具体的操作。

像重构、单元测试、结对编程这些都是实践。需要大量刻意练习掌握的技能。


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用户情绪地图,这些都属于具体的工具。


实际工作的时候,原则作为行事的基础,方法可以指引我们的具体工作。模式是以往的可复用的经验。实践是具体的实操技能。 工具可以帮我们提高效率。

相得益彰。


凡是我涉及的领域,都会梳理出这么一套模型体系出来。

在我看来,先不管对错。凡是有类似体系的人,都是愿意思考总结的。


查理.芒格说,

你要想走在别人前面就得不停的思考,精准的思考。 中国人也是这样的,他们非常理性,也想要走到别人前面,所以他们也会做同样的事情,所以我一点都不奇怪中国有这么多我的读者。

他们热爱学习。


2


凡是我进入的领域,都会梳理这么一个模型。然而,就在刚刚,飞机下落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为人生梳理这么一套模型。

人生的原则。

可以使用的方法、模式、实践还有工具。


恰好我读到了查理.芒格在这一届股东大会上接受的采访稿。

他提到了 两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一种是你发现什么有效,然后复制它。

第二种是你发现什么是无效的,然后规避的。


他的“弟子”李录,后来又做了一个补充:

“当你履行什么东西是行之有效的,什么东西是无效的时候,把它们总结起来就是模型。你会从不同的领域汲取这些经验,但在模型里,并不会去划分那些具体的领域,经验都是通用的。”


因为我经常在各个领域之间来回穿梭。所以我能够体会那些“通用的经验”。

并且我发现,无论是“什么是有效的”,还是“什么是无效的?”,查理芒格都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


关于这两个部分,我建议你分别翻阅一下 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和哈佛法学院的两次演讲

你需要把它们找出来。


反复阅读十遍以上。


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


3


不要问我在哪儿能找到。

这是你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如果你连这两篇演讲都找不到。那即便是我把他们放到你的面前,你可能也读不懂。

所以 如何以及从哪儿获取知识是你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你必须学会自己寻找知识的源头。

否则你一直学习的都是别人“嚼过的”知识。

有些知识甚至是被嚼过五六遍的。


一手的知识通常都比较难理解。

你可以尝试着多听一些二手知识贩卖商的角度。注意,是角度。多听几个角度。

然后再重新回到知识的源头。


我是一名二手知识贩卖商人。

我丝毫不避讳这一点(我的微信签名就是它)。

正如我在“疯人院”的入院通知里写的那样,入院的目的是希望你能够尽早的离开。


听起来很矛盾。

但这是我作为一名知识商人的道德底线。


4


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割裂的。

这些学科一旦分开,在官僚体制下,这些学科就被框定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里出不来。


在我看来,目前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在于:

思维被框定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里出不来。


比如我们会把自己界定为一名程序员、一名管理者、一名教练、一名产品经理。如果你同时从事好几个领域,你就有了很多头衔。用一个很潮的名字叫斜杠青年。

然而实际上这是错的。

我们本来就应该在多个领域里发展。


这不叫跨界,这叫 多元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只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无法真正的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就无法把他们派上用场。


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个模型。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他符合你的模型为止。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


他说的是对的。

我后来总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呢?我以前认为是跨界,后来发现不是。真正开始的时间其实是,我开始尝试在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建立连接的时候。其实就是我开始具备多元思维的时候。


我发现有很多知识是非常底层的。

比如以数学为基础的复利原理、基本排列组合、二八法则、决策树理论,还有会计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行为经济学、误判心理学等等。

它使得我和任何领域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都能找到共同话题。

因为那几个基本模型几乎就是这个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如果你把时间往前推,就会发现, 那些真正牛逼的人,都会有好几个头衔。他们同时是大数学家、大物理学家还有大哲学家。

有可能还是个军事家(我基本将它等同于现在的企业家)。


这些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


5


这篇文章写起来有点复杂。

因为我很早就想写了。

可是每一次都觉得只写了一个很小的方面。

我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买阿里的股票了(没错,你应该入手了)?你应该怎么看SpaceX的那60颗卫星?为什么那些公司每天赔钱还有那么高的市值?

结果我发现我根本写不完。

于是全删了。

只留下了这些比较晦涩的文字。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我可能还会再删掉1/3的文字。


这篇文章真正要推荐给你的,是查理芒格的两篇演讲。

一篇是在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

一篇是哈佛法学院。

你需要把它们找出来。


反复阅读十遍以上。


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


你会感激我的。



希望你们能喜欢今天的这篇文章。

我自己倒是很喜欢。





如果想和我聊聊,我在这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