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TPM道法术模型,改变维修模式,驱动设备管理体系循环迭代,降低管理复杂度。
随着中国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设备管理模式亟须从粗放式资源投入型转向精细化高质量效益型。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日本丰田TPM方法,但在中国制造企业中面临推行难、成功率低等不适配问题。
本文提出适合本土企业、风险导向的TPM设备管理模式,在继承传统TPM三大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企业现状,创新开发TPM的道法术模型并持续迭代,实现标本兼治,夯实设备稳定化基础平台,助力设备管理绩效提升。
TPM的道法术模型中,道指思维推动,法指系统推动,术指工具推动,如图1所示。
传统TPM方法重点关注术(工具)的运用,使TPM管理变革流于形式,本模型引入道、法并改进术,在纵向上层层加强,道校准法、法选择术;术强化法、法驱动道,循环迭代,不断推动行为改变。在横向上合力推进,用思维预知绩效改变,控制绩效改进方向,用系统提供内驱力,持续驱动行为改变。纵横共同作用,实现设备绩效提升。
风险导向的思维模型从缺陷发展规律入手,牵引维修模式从反应性维修向计划性维修(含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与主动性维修)改变,如图2所示。
认识缺陷发展规律是实现设备零故障的前提。设备故障不会没有缘由突然发生,从微缺陷、中缺陷、大缺陷逐渐演变,由量变到质变。以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往往忽略缺陷成长规律,认为不出问题等于没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反应式维修模式,即设备故障发生后再进行维修和处理,导致解决问题低效,故障重复发生,治标不治本,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周期代价。
风险导向的思维模式可实现设备零故障。基于墨菲定律充分认识缺陷发展规律:微缺陷会发展成重大缺陷,或诱发其他缺陷,或与其他缺陷共同作用产生更大影响,只要微缺陷大量存在,设备故障或事故无法避免。故关注现有缺陷和潜在缺陷,向预防性、预测性和主动性等计划性维修模式转变,提前制订对策,过程可控;借助杠杆效应,将设备故障扼杀在摇篮之中,提高设备稳定性,达到降本增效目的。
思维模式决定维修模式,通过思维模式由问题导向向风险导向转变,牵引维修模式由反应性维修向计划性维修转变,杜绝设备故障及事故,实现绩效提升。
系统(TPM流程体系)是驱动行为持续转型的必要条件,回答了如何持续寻找潜在缺陷,提早解决潜在缺陷,避免故障发生,如图3所示。TPM流程体系贯穿了PDCA思想,助力系统循环迭代、螺旋上升,驱动TPM管理常态化,持续改进组织行为。
1. 策划(P)
通过建立结构逻辑图、失效模式识别、风险分析和分门别类,系统全面识别潜在缺陷,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对策,提早预测与预防,避免设备故障发生。
(1)建立结构逻辑图
锁定对象:结构逻辑图全面化识别缺陷对象。通过“三个做到”层层展开,确保不缺项不漏项。
组建多功能团队做到不漏人:团队包含有丰富经验的操作工、现场主管、设备管理员、设备工程师、设备主管等,确保对微缺陷感觉最敏锐、对设备问题最清楚、对设备结构最明白的人深度参与。
识别部位做到不漏项:部位包括已发生和未发生故障部位、经常用和不经常用功能。
构建逻辑结构做到展开到底:以更换备件的最小颗粒度展开,尤其是接口点展开到底。
(2)失效模式识别
锁定征兆:失效模式识别基于结构逻辑图锁定缺陷征兆。失效模式是指设备无法达到规定要求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多功能团队集思广益,充分讨论,根据已发生的缺陷和潜在缺陷,全面、具体识别失效模式,明确缺陷征兆,为制订精准对策提供依据。
(3)风险分析
锁定重点:风险分析对失效模式进行多维度数据化评价。风险分析综合考虑严重度、频度和探测度三方面,根据标准化评分标准评估打分,计算RPN值衡量风险程度,RPN值越高代表风险等级越高,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为后续对策锁定提供方向。
(4)分门别类
锁定对策:分门别类对风险分析的结果锁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分门别类兼顾效果与效率,是策划到执行的转换器,是区分主次轻重缓急的关键点。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分类采取对策。严重度高的情况可能导致安全或质量事故,均需采取对策;其他情况根据RPN值,按照2:3:5的比例规则区分ABC三类风险等级,分类制订相应对策。
2. 执行(D)
组合应用四大措施有效降风险。执行是策划落地的保障,是实现计划性维修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立维保管理流程、备品备件管理流程、专项行动管理机制和易损件寿命管理流程保障四大对策,推动设备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实现“以修代保”到“以保代修”。
(1)维保管理流程
维保管理强化预防维修是做好TPM活动的关键。维保管理流程包括制订维保细则及维保计划、计划落地执行、执行后故障数据统计并持续改进,强化计划性维修,推动设备管理由符合性向有效性、由抽象向具体、由经验向标准、由定性向定量、由部分向全面转变,促使维保管理更贴合实际。
(2)备品备件管理流程
备品备件管理用以支撑维保管理流程。备品备件是维修与维保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缩短设备停修时间、提高维修与维保质量、保证企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备品备件管理流程线上与线下同步展开:线上基于信息集成平台,搭建集采购、库存于一体的备品备件数据库,打通采购、生产、设备及库存管理等多部门信息沟通渠道,实现采购信息集成与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线下完善实体库存管理,整合资源集中管理,通过账、卡、物一致并可视化,解决职责不清、备件管理混乱的问题,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3)专项行动管理机制
专项行动管理针对性排除风险。重大安全事故风险、批量报废风险等,需要形成专项行动清单,定期跟踪行动进展,尽快消除重大安全、质量隐患。
(4)易损件寿命管理流程
易损件寿命规律化定期维保,降低故障风险。根据经验总结梳理易损件寿命清单,并利用信息化工具收集故障频率和备件更换时间,逐渐掌握易损件寿命规律,持续优化数据库,解决缺少预防依据的痛点问题。助力企业制订更加合理的维保计划,降低故障风险。
3. 检查(C)
检查机制保证团队强执行力,通过建立分层审核机制和成熟度评价机制,强化领导力,全面激发全员参与,持续推进设备管理改进。
(1)分层审核机制
分层审核机制强化领导力与快速纠错,有效控制执行质量。建立由高层、中层到基层,自上而下的分层审核机制,对TPM流程体系执行状态进行监控,强化领导力,激发团队活力;快速发现问题并有效纠错,确保过程稳定性;驱动人员按照既定的标准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确保过程一致性。
(2)成熟度评价机制
成熟度评价机制促进设备管理持续提升。对设备从驱动力、流程落实及绩效表现三个维度综合评价,快速识别设备管理的短板和不足,并针对性地改进与提升;通过三星升级评价,含可上可下和互相比较,激发设备管理活力,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4. 持续改进(A)
持续改进是PDCA循环的关键,通过知识管理,积累设备数据并分析设备变化,总结经验教训,利用PDCA循环,持续优化TPM流程体系,促使思维模式和流程体系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设备管理能力螺旋上升。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是决策的重要支撑。通过对设备TPM信息收集、整理、积累,建立信息库,并对TPM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灵敏感知绩效变化,解析故障趋势,动态化锁定问题点,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利用PDCA动态更新迭代TPM流程体系。
TPM的术在体系化的基础上,回答如何做好的问题。面对设备种类多、数量多、厂家多、参与人员多等带来的管理复杂度高、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全员化聚智慧、系列化切片、模块化切块、通用化找共性、标准化保一致和信息化固成果的“六化”方法,降低管理难度和复杂度,实现TPM流程体系快速全面快速落地生根,保障执行的质量一致性。
1. 全员化
全员化凝聚智慧、激发活力、优化设备管理。TPM强调全员参与,包括操作者、维护人员和管理层,自上而下,通过分层审核机制、团队讨论活动等,激发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参与TPM活动,使每个人有责任并有机会优化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TPM强调多部门协同合作,联合设备维护部门 、生产部门 、采购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参与设备管理,持续提高设备管理能力。
2. 系列化
系列化“切片”降难度。按照设备原理或结构分类将设备系列化处理,每个系列挑选一个典型代表建立基本型,随后推广到同系列其他设备中,降低分析难度,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推行周期。
3. 模块化
模块化“切块”降复杂度。将复杂的设备结构按用途或功能拆解成若干模块,如电机、泵等,增强理解分析能力。模块化综合了系列化的特点,解决了设备类型多样化中的通用化问题,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有利于缩短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4. 通用化
通用化抓共性,提效率。通用化指在互换性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同一对象的使用范围,是消除浪费、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系列的通用化,如热处理炉类设备,助力实现同系列设备TPM的快速扩展;通过模块的通用化,如电源柜系统,助力实现不同系列设备同模块TPM的快速扩展,最大限度重复利用标准化成果。
5. 标准化
标准化稳固成效,保障质量一致。标准化是持续改进的基础,当做法被验证有效时,通过标准化积累与沉淀经验,稳固成效,并通过对标准化的执行和推广,不断提升设备管理能力。标准化是降低管理复杂度和难度的重要抓手,如通过失效模式标准化、维保标准化等,解决多设备间分析不一致的问题,保证不同设备管理人员可以在同一平台、同一评价体系下对话,开展专业协作和保证质量一致性。
6. 信息化
信息化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固化成果。设备管理涉及多部门、多人员协作,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打破信息壁垒与信息孤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固化验证有效的流程与成果。
例如,备品备件信息化可以实现生产、采购、设备部门的协同,避免需要时没有备件,导致维修时间延长的问题;设备知识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经验教训的互通与共享,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维保管理信息化可以提升维保及时率和设备可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
前文所述主要针对故障前,从预防故障发生的角度阐述TPM的道法术,而故障中和故障后也有对应的模式。故障中可建立应急管理流程,实现快速应急响应,避免更严重问题产生;故障后可建立判故排故流程,实现快速追根溯源和排除。
通过贯彻落实TPM的道法术,牵引组织行为由符合性管理向有效性管理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强调个人能力的重经验式向强调组织行为的重标准式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实现维修模式由“以修代保”向“以保代修”转变,促进绩效由费时费力费钱向省时省力省钱转变。笔者所在企业在半年多时间针对近40台设备完成TPM的道法术应用,实现故障停机时间同比降低约70%,设备绩效突破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