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巴塞电影
资深电影编辑团队每日更新有料、原创、独家的电影资讯和深度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Sir电影  ·  国产片的狠,这回惊到我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巴塞电影

前天,一位青年文艺导演上吊自杀,带着他没有版权的处女作

巴塞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10-14 12:28

正文

“他的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


这是中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王小帅对一个年青文艺片导演的评价。


如今再也用不上影像与文字,这位青年导演已经带着无人知晓的原因永远的回到了“光进来的地方。”



10月12日中午,一条消息在微博不胫而走,“青年作家、导演胡迁(原名胡波)上吊自杀 。”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信也于13日晚间发布“讣告”,证实了消息的真实性。


FIRST甚至紧急成立治丧小组,向外界公布事件细节,从10月11日开始,大家无法与其取得联系,在同住小区的朋友也无法取得任何音讯后,众人前往其家中查看,随即发现不幸,第一时间报警并通知友人。死者亲属已经赶到北京,死者遗体也被妥善存放,所有人都陷入巨大的悲痛中。


胡迁的名字经常作为出版物的作者署名,但在朋友之间,大家也更愿意叫他胡波,本文也将在后续沿用这个称谓。


那么,胡波是谁?他为何上吊寻死?



胡波,1988年生人,青年作家、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大裂》,《牛蛙》。其中中篇小说《大裂》获得台湾第六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作为导演,他曽拍摄《远隔的父亲》《夜奔》两个短片,电影处女作《金羊毛》(原名《爱在樱花盛开时》)剧本曾参加FIRST青年影展创投会,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顺利签约冬春影业,即王小帅的电影公司。


从履历上来看,首部小说就获首奖,剧本在创投会中杀出重围签约王小帅的冬春影业,前途本来是一片光明。


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会以如此极端的结局面对这个世界?


为什么在他离世的近两天时间里,冬春影业乃至王小帅本人却对此毫无反应?


目前案情还在警方的司法程序鉴定当中,已排除他杀。怀着对胡波自杀的疑问,笔者在互联网上搜寻着相关消息,希望从中能找出什么蛛丝马迹。故事的开端,可能还要从《大裂》这本书说起。



胡波的第一部作品,是一本名为《大裂》的小说。这部胡波因无法拍出自己想拍的电影进而创作出来的小说,成为了胡波截止目前最引人瞩目的一部作品,这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而书中所抛出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更像是作者的自问自答。


始于第一部小说处女作,终于第一部导演处女作。


对于《大裂》这部小说,除了两岸内地的作家给出了首肯。



豆瓣读者也对这部小说也是给出了高分评价。


 

但书中读者也反应出了一个普遍情绪:丧。



据读过《大裂》的巴塞电影编辑余小岛回忆,最初想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朋友说起它的气质非常独特,黑暗、阴郁、爆裂,就像是大地裂开一条缝隙,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牛鬼神蛇从中一股脑地涌了出来。小说不长,在前往公司年会的来回飞机上读完的,但飞机上的有限的空间反而加剧了这种焦虑和压抑感。


《大裂》目录


余小岛谈到,《大裂》其实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同名的那篇中篇小说《大裂》,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地处荒野,甚至像是蛮荒之地的大学,一群精力过分旺盛的学生诡异却合乎情理的生活。比如发动暴乱、选择复仇、迷失在学校周边的“按摩店”里,或者选择拿起铁锹猛地向地底深处挖去,只为了一张莫名其妙地图上的宝藏。


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似乎都是在不断地忍受着,忍受着无聊的生活、没有希望的未来。读完小说,闭上眼,你甚至能够想象出所有角色咬牙切齿的脸,他们面目狰狞,又无精打采,皮肤粗糙、头发打结、黯淡无光,像极了早高峰地铁上对着玻璃看见的那张自己的脸。


当然对于读者认为的“丧”,胡波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个回答更像是胡波对于这个悲观世界的看法。“人们不该把美化过的生活当做事物的真相,生活中所谓的‘丧’才是其本质。(源自网易专访)


胡波:“谁说的呢?那你去问问他,每天醒来,临睡前,或者上班时去饮水机接水的时候,只要他有一瞬间反思过自己,就知道每天都在美化自身的生活。朋友圈发点东西、在自己身上贴标签,或者手机里攒了几百张照片等着什么时候给人看。我不是说这样不好,而真正可贵的事物,是在世界的夹缝中,而不是悲观在世界的夹缝中。认识到这一点,也许会对整个生命的秩序有由衷的感动。”




胡波在第二部作品《牛蛙》中,继续延续《大裂》的写作风格,荒诞又显得悲凉。他在书中提到:“我想跟一只牛蛙结婚,这不是一个玩笑。”


此外胡波的文章也经常收录于ONE一个app中,刊文的内容也多带有孤独,回忆以及对世界的思考。(“Hoo9o”即胡波个人微博ID,下面的截图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条微博)



看上去他世界观异常消沉,但其实在微博中,我们也能找到他普通人的模样,偶尔分享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小事。



当然也会有一些十分有态度的表达和回应。



如果你点击上面那个“网页链接”,则会跳转到某澳门赌场的网站上。他一定很擅长讽刺。


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新写了一本,总共拿了两万的版权稿费。


这就是截止2017年九月份胡波所做的所有事情。


而我们尚未谋面的电影就是《金羊毛》。



《金羊毛》能够从剧本脱胎于电影,源于被媒体誉为”中国电影黄埔军校”的FIRST青年电影展。《金羊毛》的剧本早在FIRST创投会之前,就已经完成,只是缺少一个拍摄的契机,FIRST创投会帮它完成了。

胡波说:“2014年,我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时,很多同学都报名了FIRST创投会,当时我因为错过了征集时间,就错过了。那时候我就知道FIRST青年电影展了。我是从2016年1月份开始写《金羊毛》的剧本,在参加FIRST影展创投之前,《金羊毛》的整个剧本已经完成,可是“也只有一个剧本”,本着想把片子拍出来的诉求,去参加FIRST创投,也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创投平台。我记得,当时FIRST创投电影计划征集截止时间是五月份,从报名到入选后去到7月份的FIRST影展,再到后来签约冬春影业,8月份项目就开始启动,其实挺迅速的,很出乎我意料。如果没有这个平台的话,根本就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够拍出这部影片,不知道要怎么进行下去。它相当于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特别重要,不然,青年导演会被很多事情消耗。”



在创投会的路演上,胡波也自知表现的不好,据现场媒体报道,虽然提前打了预防针,但害羞的胡波依然表现的不进入人意,在宣讲中出现卡顿,甚至还跑了题。


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便有路演的不完美,但冬春制片人刘璇还是看到了胡波的剧本,并由刘璇牵线搭桥,半个月之后看过剧本的王小帅导演这样评价《金羊毛》:整个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十分契合那天在台上石化了的年轻人的气质。


王小帅,对于影迷而言不用再做任何阐述了,他在1993年就拍摄了独立电影,也是当时的地下电影《冬春的日子》,足足比贾樟柯的《小武》早了5年,《冬春的日子》后来还曾入选英国BBC评选的电影诞生100周年百部佳片之一。



有这样的前辈扶持,还有什么可推脱的?


随即约了胡波再次见面,并最终敲定合作签约。



胡波也对这次很是满意。


“最终确认了跟冬春影业合作。冬春影业最大的好处是它不会对你的创作有干扰,而且会在艺术创作上帮助你,整个进行项目筹备的过程中,包括剧本上,王小帅导演都教给我很多东西,把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你,而且很具体。如果仅靠个人的话,其实我也没什么行业资源,没有主创团队、演员等等。最终影片拍摄团队,除了摄影师和其中一个演员外,都是冬春这边帮忙整合的。”


胡波曾说过,他对写作和电影分的很开,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并且转为写作的重要契机是他直到毕业都不能不受限制地拍电影。


胡迁:我把电影和文学分得很开,就是一段时间里只能做一方面的事,因为这两种艺术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拍电影是很麻烦的事,需要的条件也非常繁琐。写作非常自由,不需要前置条件。现在流行的一套说法是手机也能拍电影,这就跟只能用阿拉伯数字写作一样,可以写。



胡波签约冬春,冬春影业也承诺不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干扰,明面上看,似乎很快胡波的新片就会和观众见面了。


从公布的进度上来看,速度的确很快。


“从报名到入选后去到7月份的FIRST影展,项目签约了冬春影业,去年8月份就迅速启动,2017年2月份开始拍摄。”我们可以从一些媒体报道中看到,王小帅对胡波超过他人的欣赏。



一切看起来都像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进行着。


然而,拍一部电影固然不会容易,这其中自然有拍摄周期,后期制作等等因素影响影片的进度。


《金羊毛》故事


这次胡波的突然离开,却让我觉得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


结合胡波曽接受采访表示,文学与电影会分开,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以及文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安全的出口时。



会不会是电影出问题了?


从胡波微博的情况上来看似乎是佐证了我这样的想法。



笔者透过一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知情人透露:《金羊毛》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胡波在冬春影业内部有些被边缘化。



据这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知情人表述,胡波在创作这部个人长片处女作的后期阶段,和冬春影业产生巨大分歧,因为王小帅对胡波的管控“过于严厉”,而胡波却执意坚持自己的导演风格,导致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能让冬春影业“满意”,并且将近4个小时的片长,造成了市场投放的压力,近一百万的投资很可能打水漂,于是冬春影业做出最严厉的惩罚——暂时取消胡波的导演署名权!双方僵持不下,近乎到了要实施法律手段予以解决的局面。


但和冬春影业的矛盾还远远不能推论到胡波的死亡。


我们可以从他的微博获得几个重要信息:


1.导演工作很沮丧,甚至伴随着屈辱、绝望、无力。

2.拍电影并没有给胡波带来任何收益。

3.自编自导,但电影版权不在胡波手中。

4.女朋友跑了(疑似分手)。

5.无力偿还蚂蚁微贷(资金紧张)。


事业,感情,经济三重受挫,但这些线索和胡波的离开有没有联系呢?


胡波没有留下遗书或者遗言,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青年文艺片导演的生存处境。即便他的世界观是偏于消极的,但是他没有为自己的死亡做任何仪式。


因为他一直置顶的那条微博,内容是《牛蛙》的网购链接,他,渴望生存……



据晚间FIRST青年电影展发布的讣告来看,我们似乎再很难看到“胡波版《金羊毛》”这部电影了。



在对导演基本信息的描述里,长片《金羊毛》的名字悄然改为《大象席地而坐》。(《老兽》也历经了两次改名,原名《老混蛋》后改为《日月星辰》,最后定为《老兽》。)


这是胡波第一部作品《大裂》里一篇故事的名字,也是这部电影最初的本名。


“始于处女作,终于处女作”,或许这是胡波最好的归宿吧。



胡波说:“大部分人的生活都灰暗得可怕,你得使尽浑身解数才能扯开点什么,才能看到一丝自认为的美好之物,但之后,只要你懈怠了,灰暗会重新堆积。”


或许是北京一连几天的阴雨天让胡波的灰暗推积起来了吧,你看,北京放晴了。


最后的最后,想用王小帅对胡波的评价来结语。


解药就是他的文字。


像他的剧本一样,读胡迁的小说,其中的人物、行为、故事有一种天然的不确定和游离感,他的文字更是紧紧地契合着这个气质,制造出让人惊喜又沮丧、真实又荒诞的氛围。


以他的年龄,能如此熟练地控制文字、句式和情绪的年轻写者实不多见。年轻也是一把双刃剑,刺向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容易暴露自己的软肋,胡迁的年龄正好是这个时候。


剑的一面是未被污染的想象力在年轻的血液里驰骋,他的文字可以肆意挥霍它们,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也可以浪费;剑的另一面充满了骄傲的生命力却一时找不到格斗的对象,所以有时候要自己解决它。


胡迁拥有这两面,从高中时候就开始的写作练习让他像一个离开了正常队伍的少年,早早地进入了自己的象牙塔,他就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用掌握的文字宣泄着年轻人天然的愤怒和反叛。


我相信他,这个离队少年。不苛求他马上看到自己之外的风景,因为自己的风景还没有描绘完。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那个不想听导师话的导演系学生,至今没有成为导演,却俨然是一个作家了。


以后的胡迁会是怎样?一切,交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