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生保健意识深入人心,如今,汗蒸、拔罐、药熏、刮痧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捧。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具备从事保健服务的资质,由于缺乏服务技术标准和规范,养生“养出”伤病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针对这些中医养生保健乱象,该如何监管?
媒体已经曝光的养生保健导致伤害的案例并不少。今年3月,北京一名女士采用熏蒸减肥的方式进行理疗,结果出现感染中毒症状,昏迷多日后去世。住院病历记载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为“原因不明的熏蒸剂中毒”以及“原因不明的暴露于热液和热汽化物下”。 法院一审判处涉事熏蒸馆赔偿73.25万元。
今年4月,山东济南的石女士花了8800元在一家养生馆购买了拔罐排毒的理疗服务,从第4天起,石女士开始发烧,背部因拔罐出现脓肿。第9天,石女士因昏迷被送进医院,被诊断为背部二度烫伤。
记者给北京几家养生馆打电话咨询,保健师都建议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做拔罐,他们很难提前知道客人的体质是不是适合做,只能边做边看。
保健师1:什么样的体质都可以,不会有危险,是中医,对身体没有伤害火气和湿气比较大。
保健师2:如果操作不当的话容易被烫伤,但是只是百分之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师邓勇接触到的案例中,推拿、正骨、针灸、拔罐、药针等保健等方法,因使用不当而给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案例偏多。
邓勇:推拿的话如果没到位或者推错了,或者力度不到位,就会损害患者的一些关节或者骨头。
这些美容养生机构有的收费不菲,一般的中医保健店,都有拔罐、艾灸、刮痧、热敷砭石等中医保健手段配合精油按摩类等服务,一般价格单次要上百元,一个套餐动辄上千元,甚至近万元。
据统计,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卫生保健服务类投诉2725件,而2015年是516件,其中不少是关于养生保健的投诉。
中医保健行业不仅投诉多,而且很不规范,超范围经营、无资质经营的中医保健店很多。各类打着“中医养生”旗号的养生馆、美容美体馆遍地开花。不少店面营业执照中只有美容美发或健身洗浴服务,却做着“跨界”业务:足疗店里做推拿、刮痧;美容店可艾灸、拔罐、中医理疗。
有些店开在写字楼和或者住宅楼里,有些店则是无医师资格证、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卫生基本保障的“三无”小店。北京南五环外某小区底商的一家打着中医保健旗号的门店的正招聘保健师,并不需要任何资质,经过培训就能上岗。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规定,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类服务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岗位人员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开展的服务范围应与取得的资质相一致,同时应持健康合格证上岗。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师邓勇认为:
准入门槛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应该要获得相应的保健按摩师、营养师啊,调理师啊这样的职业资格,不能说你想进来简单的培训半个月或者一两个月就能从事这一个行业,必须持证上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2015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增加了保健调理师,2016年12月,人社部公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确定“保健调理师”是唯一一个保健类职业。保健调理师,包含但不限:“保健刮痧师、保健艾灸师、保健拔罐师、保健砭术师”。北京一个培训机构说,目前关于中医保健的发证混乱,以后“保健调理师”证肯定是最正规的。
培训机构:这个证新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是一个职业,其他的证不是说没有,其他的证不是说没用,但是逐渐在规范化,逐渐要取缔,现在好多不是对口部门,也在发证。
据了解,考取这一证书的约15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万。北京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接受过正规培训考取职业资格的人很少,56.25%的从业者仅通过内部培训就直接上岗。
而对于中医保健行业来说,绝大多数养生机构处于监管盲区。卫计委、工商、食药监,“看似谁都能管,其实谁都没法真正管”。
缺乏一个直接相关的管理机构,监管是比较乏力的,或者是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带。造成养生保健机构和人员游走在医疗和保健之间,打一些擦边球。
据了解,卫计委主要管医院和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单位,对这些非医疗机构的养生馆没有执法与处罚权;工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主体资格审核、经营行为规范及消费纠纷查处,很难对其经营项目的专业性有效监管;而馆内的保健品药品归食药监部门管,但也不是所有养生馆都出售药品。很多县区级卫计委下设中医科,但是中医科没有监督执法的权利。
从国家重要管理局的职责来看,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执法权限,咱们国家的中药管理局体制有一定局限性,中药管理局只涉及到市一级,很多就到省一级,市一级或者省一级以下就没有这个部门了。
网络上中医保健广告数不胜数
邓勇认为,对于养生保健行业,缺乏国家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只有明确监管主体,出台一系列规范标准,养生保健行业才能健康、规范发展。
据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于近日组织专家,对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服务人员规范、服务规范、技术规范等进行研讨,在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后,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
记者:吴喆华
微信编辑:刘曦文
新闻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