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快讯:樊振东、马龙、陈梦,官宣退赛 ·  6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所有逆袭,都是有备而来 ·  1 周前  
人民日报  ·  收藏!2025年放假安排(日历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科学大咖齐聚南开为杨振宁祝寿并欢迎恢复中国国籍,95岁他叶落归根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25 18:48

正文


近日,3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齐聚天津,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以学术报告会和座谈会的方式庆祝杨振宁先生95岁华诞,欢迎杨振宁先生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科院资深院士。


物理前沿会议上的杨振宁


与此同时,一条“95岁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进入微博热搜榜,很多人才知道原来祖籍安徽的杨振宁早在今年2月份就已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国籍。


截止2017年8月24日21点新浪微博热搜榜


2016年底,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先后提出,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2月2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计算机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两位世界顶尖级科学家脱离外籍。


对中国科学界来说,杨振宁放弃外国国籍回归中科院一事无疑是令人振奋,也水到渠成的“头条新闻”,然而网上的“超热”反应却是因为争议不断。


有人冷言冷语指责他晚年回国是别有用心,“回国养老说”和“利己主义论”讲的头头是道:



也有人觉得当年不回国无可厚非,对如今终于回国的他表示欢迎:



当然关于杨振宁的争议可不止于此,这位95岁的老人,几乎一生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未止息争议


毋庸置疑,杨振宁教授是世界物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身负如此成就,为何招致恶评?


入美籍=不爱国?


自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之后,争议便入洪水猛兽般纷至沓来。争议的焦点在于,当年邓稼先先生回国的时候,他没有跟着回来,而是加入了美国国籍。而当时回国的他,仍是美国国籍。


杨振宁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直到03年学成回国,争议便自此开始。早在1983年,杨振宁就自己在一本书里透露,他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


“而清华大学学生批评杨振宁事件”也曾一度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2005年,一篇《清华学生怒批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文章声色俱厉地指责他“谎话连篇”“贪婪无耻”。


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贺延光也发表了关于对杨振宁的评价的言论,称 “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这位美籍人,效忠于美,服务于美,带着诺贝尔的荣耀,晚年回到中国,吃住行尽享在美国不曾有的待遇,回赠中国人的,是一针针的麻醉剂”。



之后很多网友纷纷群起而攻之,称他“锦上添花不及雪中送炭”。在今年2月份,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又迅速点燃网络,被网友热议。


所谓杨振宁“不肯回国效力”的真相是什么?

当年负责争取李政道、杨振宁回国的张文裕教授表示,李、杨获诺奖时还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国内给他打电报,让他去瑞典,同时争取他们回国工作。他们说还年轻,争取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去。

而50年代的反右政治运动不能不让人忌惮,这是他们没有回国的重要原因。


到了1971年,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杨振宁毅然回国访问,这在当时是冒着很大危险的。访华时杨振宁主动向周总理提出回国工作,但是由于中国当时积极谋求与美国建交,这一可能涉嫌“挖墙脚”的建议,被婉言谢绝。



杨振宁表示,当时做这个决定(加入美国国籍)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他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对于网上的这些争议甚至非议,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陈经说:“不能用“爱国至上论”作为评价科学的唯一标准,更何况杨振宁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站在世界科学界最高的位置上,给中国科学家提供视野和角度。杨振宁定居清华后,多次在中美之间奔走,带了很多学生,甚至给本科生上课,让中美学术界对接”。


加入外国国籍并不等于不爱国,这样“一竿子打死”的爱国论显然有点偏激狭隘。无论是杨振宁还是邓稼先,他们都作出了自我、个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很多时候都是受彼时历史条件制约的。


年龄差=不伦恋?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两人年龄悬殊的“老少恋”不仅轰动全国,也触动了一些人,受到他们的讥讽。


杨振宁与翁帆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曾指出,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正是通过八卦才能充分了解自己部落中的关系状态,知道谁是可信可靠的,从而发展更紧密复杂的合作方式。与之类似,“窥私”是人类的又一原生基因。


上述论述放在杨振宁引发的争议上很是恰当。显然,比起关心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果,普通吃瓜群众也确实只关注这些八卦和情绪性的东西这些年来“翁帆不幸福”、“翁帆笑容背后的真相”、“翁帆嫁给杨振宁的目的”等分析不绝于耳……两人伴随着这些质疑已经走过13个年头了。


就在上个月,一则标题为《杨振宁遗产分割完毕,可怜的翁帆……》的消息再次将杨振宁推向争议的深渊。


微信截图


这则消息的内容大致为:杨振宁表示自己的遗产已经分配完毕,妻子翁帆获得了一座别墅的使用权,杨振宁与前妻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将获得现金资产。翁帆获得的是北京某高校专门给杨振宁建造的一座三层小别墅,可是这座别墅杨振宁只有居住权,产权还是归大学所有。


后经证实,消息起源于关于一座别墅的讨论,网友称该别墅仅有居住权,而产权归大学所有。经过从标题到内容的演变后,才出现这样一则消息,并开始在网上疯传。可见,三人成虎,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相信每一个人都认为,爱情完全是自己的事。但两人的感情却引来了数不清的纷纷扰扰,真相如何,唯有当事人自己知晓,旁人何苦抓着不放? 更有恶意抹黑者,直接导致我们很多中国人不仅对于杨振宁在科学界的成就和贡献一无所知,还让他背负了很多庸俗的标签。


盛名之下可副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也是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中科院公布的信息,今年将满95岁的杨振宁,至少有9个院士头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振宁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根据知乎上获得近5000个赞的网友总结,杨振宁有13项诺奖级别的成果:


截图自知乎用户“王不二”的回答


绝大多数的学界顶尖成就,都是普罗大众无法理解的。这就好比之前牛顿研究的力学也有人觉得没有用,但是放到现在,我们坐的汽车、飞机、火箭的设计和建造,其实都离不开牛顿当年的研究贡献。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杨振宁的学术排名,在《英国物理学会》期刊的编委、英国学者Albert的文章里,杨振宁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是第10-18位。简单的说,就是杨振宁可以和我们熟悉的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活在一个圈子里。



在1994 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北美地区奖额最高的科学奖——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时的颁奖词中也提到:“授奖给杨振宁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场论……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产生类似的影响。”


而杨振宁曾多次在许多场合表示,他取得诺贝尔奖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但是,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信心。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资助中国学者去国外高校进修;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等等。


叶落归根方休


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在一片口水中静下来想想,当这位中国华裔科学家的翘楚,选择放弃外国国籍,“叶落归根”时,给中国带来的学术资源、人脉资源都是他花了一辈子在外国经营起来的。


人民日报也评论说,什么时候回国都不晚,他们是国之瑰宝,理应受到礼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正是国家的人才政策。这在另一方面来说,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莫不是中国之大幸。



鲁迅曾在文章《苍蝇和战士》中写道:“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这世上没有谁能随便的成功,光环的背后,有着无数你看不到的艰辛和努力。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伟大的作品和成就,没有伟大的人。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亚里士多德,他们也曾犯过错,但没人质疑他们的成就。


如今,杨振宁回到了祖国,看到很多年没有看到的老朋友,他表示自己有一种“年轻人不能体会”的高兴。如此,就很好。



编辑:徐啸

参考来源:新华社、南开新闻网、《共和国外交风云录》、知乎、北京日报、环球网、央视、《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清华大学官网、环球时报、《人物》杂志、人民日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