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内容来源:2017 年 11 月 15 日,盛景网联集团举办的《新零售 重构产业新格局》主题高端培训课程,刘燕老师主讲《7-Eleven:揭秘人效 120 万的“超级物种”》,笔记侠客&责编:清野。
先思考:
-
阿里巴巴为什么要跑到线下?
-
怎么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
-
怎样做到极致的单品管理,打造每一个单品爆款?
大家好,今天分享一个
真正的超级物种 7-11
。
最近,我们在研究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把它称之为“线下的经营技术”。
当大量流量依然在线下企业手里,依然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甚至未来长期必须也必然存在的时候,如何强化线下的经营技术,让线下经营所产生的效率不亚于线上?
升级的第一步毫无疑问是流量。
今天互联网公司抢夺在线流量的同时也抢夺线下流量。阿里巴巴开了盒马鲜生,这样一家纯电子商务公司为什么要跑到线下?
因为线下占了 80% 的流量。
线下企业手头上最大的隐形资产就是线下流量,7-11 亦是如此,它所谓的线下技术最关注的当然是流量。
7-11 怎么团结线下的流量?线下店最重要的是位置。怎样获得最黄金的位置?
夫妻店只需要做好你的事情,你只需要带着黄金位置来找我。因为你的黄金位置是我的职业经理人即使去拓展也不一定能拿到,或者没能力拿到。就算有能力,那个位置是你的,你不肯出让我也拿不到。
总之,你能获得黄金位置,这就是最大的隐形资产。但是,为什么过去你做不好?因为你的基因、能力不够,没关系,我来给你赋能。我来教你怎么做得更好,怎么做得更高效,这样咱们两个就形成合力,实现最大的资源共享。
我共享了你的黄金位置,你共享了我的经营技术。
为什么 7-11 能获得高达 90% 以上的毛利?
大家很难想象,卖一瓶水能有高达 90% 的毛利吗?卖一个面包能有高达 90% 的毛利吗?收入减去成本怎么也不可能啊?但是,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营思维
。
当 7-11 不再自营的时候:
水还是夫妻店在卖,面包还是夫妻店在卖,但是你卖完了,在我赋能的基础上,我教你如何经营商品,如何经营物流,如何经营好大数据,如何提高经营坪效……把一个单店所有的能力和技能做到极致,你的盈利效力就会远远高于其它夫妻店、街边小店。这时候高出来的那部分利润,咱们两个收益分成。
7-11 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是一个卖商品的公司吗?不是。它是
一个培训咨询公司
。它的成本不是那些商品成本,而是培训咨询的能力。所以我们知道,培训咨询那就是人员的费用,它并没有经营现金流的费用。
而人员的覆盖率可以很宽,因为一个 7-11 的 OFC(我们把他称之为政委),你也可以理解为 7-11 的顾问、培训师、督导。他一个人能看 8 个店,如果你自己经营 8 个店,你算算需要多少人?而他一个人能看 8 个店,这就是 7-11 的毛利率远远超出你想象的原因。
7-11 表面上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零售业,但是骨子里是今天我们当下最流行的思维逻辑——
共享经济设计出来的产业路由器
。
7-11产业路由器模式:垂直平台(b2f)
7-11 在线下经营技术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首先团结了线下的黄金流量,因为这是成本更低、风险更低的一种方式。
7-11 可以这么做,我们也可以这么做。
这是 7-11 产业路由器最基本的逻辑,团结黄金流量,然后提高它的经营效率。
我们首先不把 7-11 想成一家很大的公司,尽管今天它已经很大。7-11 经营的是一个一个店铺,一个一个店铺的效率提升了,那么整个产业的效率也就提升了。
即便一个夫妻店,通过线下经营技术也可以有远超行业十倍的盈利能力和效率。这个经营技术是从每一个基本单元开始的。一个夫妻店可以做到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我们每一位企业家都可以做到。
7-11 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的关键是什么?
商业的本质:不管社会怎么万千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客户需求持续的洞察。
从 1973 年到现在,7-11 已经发展 44 年了,在此期间,日本经历了许多经济周期。有石油危机,金融泡沫,甚至有大地震等等各种经济的动荡。即便如此,不管在任何经济动荡之下,7-11 都能把握住它经营的基本原理。
这个原理就是持续的客户需求洞察,与时俱进的客户需求洞察,去不断地完善商品和完善业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是越来越老龄化,而是依然像年轻人一样焕发着活力。
它永不衰老的秘诀是什么?
它不是在看产品,甚至不是在看竞争对手,它的眼睛永远在看客户。
当你永远贴着客户的需求去不断地自我完善的时候,那么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对内外部环境的能力,甚至引领内外部环境的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日益年轻的公司。
▷ 1970 年代:24 小时营业、即食食品
在 70 年代,7-11 开始推行 24 小时不间断经营,当它把便利作为客户需要满足的首位需求时,所有调整都是围着客户的需求在走。它洞察到了国民生活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单人、两人家庭,人口很少,做饭需求降低。
过去人们吃饭,或者是家庭消费吃饭有两种业态:内吃和外吃。内吃是在家里吃饭,外吃是在外面吃饭。
伴随着女性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在上班了,没有时间做饭了。所以除了内吃和外吃之外,还有一种中间状态,7-11 把它称之为中吃。
什么叫中吃呢?既不想完全在家里面吃,又不想完全在外面吃。在外面买半成品或者成品回家吃。整个中吃的比例在大幅度地上升。
为了满足这样的一个家庭结构的需求,7-11 开始导入大量即食食品。通过微波炉加热,顾客能在店里吃,也可以在家里吃。
▷ 1980 年代:便利性,公共基础事务
到了 80 年代,24 小时已经让人们觉得不够便利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你的店就在我边上,而我有好多的公共事务需要去办。比如我要交税费,要考个驾驶证,要报名等等。这些公共服务,7-11 你们能给代办了吗?7-11 说,我们就是
要把便利做到极致。
当 24 小时经营已经不能够满足客户对便利的更多要求时,所有公共服务都可以在 7-11 完成。
7-11 在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商品买卖公司,而是变成了公共服务公司。
▷ 1990 年代:对品质的追求,自有商品开发
到了 90 年代,整个日本经济再次低迷,这个低迷是在于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日本的商家都纷纷打折降价。一方面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大量的需求未被满足。
7-11 在这样所谓消费饱和阶段看到的不是价格,而是人们对品质的追求。
比如即食饭团,大部分商家考虑的是,怎样推出一个更便宜的饭团,比如从 100 日元降到 80 日元,跟别的店铺竞争。7-11 考虑的是,能不能推出 200 日元的饭团?用更好的米,更好的原材料,更好的口味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7-11 开始自行研发商品,因为它存在的唯一的理由就是让客户感受更好
,所以 90 年代它逆势而上,反而推出更多高单价的商品,更高品质的商品让它再一次在整个便利店行业当中脱颖而出。
▷ 2000 年代:近,真方便
到了 2000 年,宏观经济环境又发生变化了。整个日本老龄化结构越来越显著。老龄化人口占据了大量财富,这些年纪大的人年轻时是不舍得花钱的。
7-11 怎样更好地满足这些老龄化的人口结构的需求?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呢?因为年纪大,行走不是很方便,所以谁近谁就能够拦截这些流量。7-11 店与店之间如果有第三家其它的店,这个店就会拦截周边方圆一定范围内那些老龄化的人口流量。
怎么办?
大量密集地开店
。甚至 7-11 觉得用密集这个词都不足以表达这个概念,因为是统治型开店,要统治这一片区域的流量。所以,
在黄金地段,在人流密集的地段,7-11 的店一个店挨着一个店。
同时商品结构发生调整。老年人更关心健康,好不好吃已经不重要了,口味不是那么重要了,牙口也不是那么好了,
怎么健康怎么来
。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结构背景下,商品安全、安心、品质、价格等等成为了带来流量的重要因素。
因为
流量靠两个关键拦截:
第一个,位置。我能够进到你这个店里面;
第二个,商品。你店里的东西是我需要的。
通过这些措施,7-11 进一步截留了老龄化结构当中的人口。今天在日本,7-11 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 7-11 了,40% 的购买者来自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 2010 年代:全渠道
到了 2010 年,日本那个时候一方面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另一方面日本电视购物做得很好,它是一种很高效快捷,能够把信息传递到家庭的一种渠道和通路。
如果把电视购物和电子商务都称之为线上部分,当线上部分在崛起的时候,7-11 是不是又受到冲击了呢?如果你是这样的思维,那你就永远走不出一个魔咒。
当我们跳出这个思维,我们去看到当外部产业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如何更大程度发挥我们的优势?
这个时候 7-11 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的格局,反而选择直面它:
你在线购物也好,电视购物也罢,你的好商品在网络上,在电视里会出现。同时,我作为终端经营渠道同步帮你经营。
大家注意到没有,
他们不是竞争对手,他们是合作伙伴。
因为我是极好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交付的场景。你已经在线帮我完成了营销和推广,线下不仅可以在线直接购买,也可以在顺便溜达的时候看到,这不是电视购物那个产品吗?挺好的,我顺便买一买。所以我变成你的合作伙伴。
不仅如此,今天的优衣库也实现了线上线下全渠道。那么怎么把商品送达顾客手中呢?
日本是一个对隐私极度关注的一个国度。因为日本这样的一个文化,7-11 就变成了特别好的物流场所,商家把货物配送在 7-11。如果你在优衣库网上订了货,没关系,可以在你家附近,或者是在公司附近的 7-11 随时随地取货。所以
它变成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用这种方式,当营销通路和营销渠道,甚至营销竞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越来越琳琅满目的时候,
7-11 不仅没有对抗,反而变成了新营销形式的一部分
。
我跟你是一体的,我跟你是合作伙伴。我发挥的是我基于线下,社会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最后 100 米,甚至最后一米的功能和功效。
在日本,每年都会关闭 2 万个以上的行政、金融和个人商店,而 7-11 成长为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站式服务网点的基础设施,甚至可以替代政府、银行、物流的职能,替代各个领域交易职能等,它已经变成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这个基础设施基础到什么程度?基础到了在高速公路上不好找厕所,没关系,你去找 7-11,它可以成为公共厕所的一部分。
7-11 的想法就是,我竭尽所能地去满足所有客户的便利,这就是我需要去做的事情。
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零售公司了,而是社会基础服务的一部分。
甚至包括地震来临的时候,怎么赈灾,这应该是政府做的事情,但是 7-11 也担当起了赈灾的职能。
当发生地震的时候,很多物流,很多商品都不能够供应了。没关系,你们到 7-11,7-11 依然能够确保你基础物流和基础商品的供应。7-11 已经变成了日本民众生活当中,甚至不亚于政府保障和保护的非常重要、安全可靠的伙伴之一了。
你认为 7-11 是个便利店吗?不是,它只不过与时俱进把客户需求洞察做到极致,把一件件洞察的需求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去做到而已。
7-11 有时候像个雷锋,可是你别忘了,
当你建立了这样的信任和基础的时候,收入倍增,盈利倍增只不过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120 万的人均绩效的超级物种,它是一种线下经营技术做到极致的公司,极致地团结了线下的黄金流量。6 万多家店,只有三、四百家是 7-11 自己直营的,剩下的 5 万多家全是团结的夫妻店。
同时,在与时俱进的变迁过程当中,无论外部环境是好或者坏,无论经济增长是增还是降,无论客户需求发生了任何变化,不抱怨这个社会,不抱怨客户,只踏踏实实地满足任何时间、任何时代客户的需求。
纵观历史长河,7-11 是极具胸怀的企业,它的格局决定了每一个经营策略都是沿着社会价值和社会需求、客户需求去打造的,它才是真正最大的赢家。
黄金店面、黄金流量是夫妻店要加盟 7-11 要准备的嫁妆,要具备的隐形资产。因为你要没有这个隐形资产,我什么都帮你干,我跟自营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你一定要有嫁妆。
洞察完毕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一个极致满足客户需求的商品、政策、管理方式。极致的单品管理打造每一个爆款,这是提高坪效非常重要的理念。
这是我们过去传统线下店面几乎都没有做到的。
线下经营难是因为空间和时间有限,7-11 一个店面只有 100 平米,容纳 2900 到 3000 个 SKU。任何一个 SKU 如果不能够卖得好,就是对 7-11 坪效的消耗。
把极致的单品做到极致的时候,让每一个商品都是爆品,让每一个坪效都能够产生效能,让客户在 5 分钟之内都能够产生有效的购买,这些是 7-11 研究到的淋漓尽致之处。
当 7-11 逆势而上推出高品质饭团的时候,这个产品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可是当老龄化结构产生的时候,怎么满足老龄化需求呢?荞麦面即食食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所以,7-11 专门生产健康即食食品,加强老龄化人群的购买。
7-11 的口罩分大人口罩和小孩口罩,男女口罩的贴合度也不一样。但是去一趟 7-11 只会买一个口罩吗?进去了怎么也得买点别的吧?
一品一功能,一品一市场,一品一客户。放在那儿的每一个单品都是有讲究的,极致的单品管理来自于极致的用户需求洞察。
单品管理根据内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极致的单品管理不仅仅有需求洞察,低成本创新,能够有效的复制也是一种创新。
7-11 最近最火的是咖啡。过去没有想到,一个便利店怎么会卖这种即食的咖啡呢?是因为 7-11 看到了麦当劳早晨卖咖啡。
麦当劳在中午和晚上的时候人流量比较高,早晨人流量相对的比较低,但是推出卖咖啡这项服务之后,就极大地增加了早晨的人流量。
7-11 有一个很重要的商品选型工作,就是扫描各种经营形态,找到那些已经经营成功的好爆品。不仅仅是靠自己的需求洞察,同时也去找到那些已经被验证成功的最好爆品,所以它就锁定了咖啡。
怎么能够卖得比麦当劳还要好呢?7-11 的咖啡价格不贵,100 日元到 150 日元之间,但是它的品质比麦当劳的品质还要好。为什么?咖啡是个复购率极强的产品,你喝得好,又不贵,所以你就会定期买来喝。
所以,它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在早晨这样一个人流量不大的时段,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同时也招徕了很多女性客户。最重要的是,咖啡是一个回头客很多的产品。
7-11 负责人说,我们很感谢麦当劳,是麦当劳帮我们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就毫不犹豫地在 23000 家店里添置了咖啡机,2011 年到 2014 年之间一共卖了 5 亿杯咖啡。
售出的 5 亿杯咖啡不仅给它带来了人流量的增加,进店的顾客不仅仅只是买咖啡,也顺便买点什么,7-11 通过研究发现,面包圈和咖啡的搭配率最高,这样的组合又增加了客单价。
7-11 有一个 150 个人的商品研究团,他们每天去研究,什么样的商品是爆品。同时每天看数据经营和数据分析:
什么样的商品销量不高,利润又不高,必须立刻拿掉;
什么样的商品销量又高,利润又高,就加大部署;
什么样的商品虽然销量不高,但是利润很高,比如像香烟属于利润型产品;
什么样的商品利润不高,但是销量很高,这是我们的导流型产品;
……
每一款产品都有它强大的功能,用这种方式把每一平米的绩效,每一个坪效都做到极致。
7-11 团结线下黄金流量极大地降低了拓新风险。极致的用户需求洞察,无论内外部环境怎么变,唯独不变的是用户的需求。只要你沿着用户的需求进行决策,那你就永远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公司。
用户需求洞察的结果是打造每一款单品,让它成为爆款。当方圆 100 平米的店面每一款都是爆品的时候,你的坪效、你的人均绩效才能够真正提升。
当然这个爆品不仅仅来自于用户需求的洞察,不仅仅是来自于我们所看到的整个市场被竞争对手验证过的好商品。同时也来自于大量的数据驱动,这是过去我们传统的线下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区别。
传统的线下公司觉得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有大数据,我们线下公司有大数据吗?当然有。只要你想做,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我们过去老是被一些炫酷的技术闪到我们的眼睛,忘了经营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什么技术、什么方式,多少的先进或者是不先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解决你的问题。
就像任正非经常说的一句话,
我们不要光炫耀锄头,就忘记你是要耕地的
。
耕地的效率最高才是最重要的,锄头只是个手段。互联网就是个手段,各种技术就是个手段。没有任何技术,用一个 EXCEL 表格也是一个手段,但是你要有这种经营意识和经营思维。
7-11 把数据的采集做到淋漓尽致,比如它对店面所在位置的所有数据,不仅仅是过去是不是黄金地段,人流量大不大。这只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
你的店在哪里?在酒店附近,公司附近、医院附近,还是住宅附近?附近是年纪大的比较多?还是年轻人比较多?
为什么要这些数据呢?因为这些店面数据决定了在 100 平米里面放什么和不放什么。
比如店离商务酒店很近,意味着很多人出差。出差需要的便利是什么?
可能有时衬衫临时弄脏了,需要一件相对正式的衬衫。可能日本很多酒店不一定提供衬衫和牙刷牙膏,或者即使提供你也不喜欢用。
店里就会提供出差常用的便携式牙膏等生活用品,甚至考虑到出差的人来不及吃晚饭,店里还会有一些饮料、饭团、罐头等充饥的食物。你会发现,它所有商品的布局是贴合商务酒店的这个人群需求的。
如果店在公司的附近,公司上班的职员比较多,白天的即食食品,早餐、午餐、面巾纸就变得很重要。
如果店在小区附近,有一些保质期比较长的蔬菜,调味品、酱油、酸奶什么的就变得比较重要。
如果附近高龄的人比较多,且人口相对稀疏。那店里食物的份额要更小一点,因为老年人吃得少。同时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甚至要送货上门等等。
7-11 是一个连锁店。过去我们一想到连锁是什么?标准统一。品牌形象、标识、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都要标准统一,但是到了具体店面的时候,就是个性化的,叫千店千面,因为要满足周边特殊人群最大程度的需求。
这难道不是互联网思维吗?这个难道需要很强的互联网技术吗?没有,你只要用心把你需要进行商品决策经营相关数据采集到,这个时候数据驱动经营就是有效的,不在于你是线上还是线下的。
在互联网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7-11 已经在使用细分的键盘。在结账那一刻,营业员会输入顾客的性别和年龄信息,小男,中男、青男、壮男、老男,多少岁的;小女、中女、青女、壮女、老女,多少岁的。
输入的数据用于分析周边用户群的状况,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用户群的购买偏好。有这个数据能够辅助 7-11 未来的决策。
当然我们过去也会把人工智能想得很神乎其神,大数据一进去,自动出来一个结论。不,它只是一部分,过去的数据只代表过去的趋势,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
未来数据从哪里来?从各个方面、各个纬度的决策当中来。
尽管它在历史上已经修炼了很强大的数据能力和数据经验,以及数据模型,但是在下单的那一刻,7-11 一定要求每一个店长要手工输入每一款下单产品的数量和品类。
为什么?强迫你不要犯懒,不要躺在历史数据的肩膀上,一定要基于历史数据看看明天、后天这个礼拜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所以它真的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
为什么要把数据迭代在这个地方?
因为 7-11 只有 100 平米。100 平米在任何时候不允许有死货,死货就是卖不出去的东西。
7-11 跟夫妻店之间分配原则:先有一个利润的保障,高于利润部分咱们两个大概五五分成,当然可能是 4.5:5.5 或 5:5,但大概是五五分成。
7-11 可能不断完善数据采集和算法,但最后那一刻的决策在店主手上。所以出现死货,店家承担 85% 的责任损失,7-11 承担 15% 的损失。它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既不断完善 7-11 的数据和算法,同时又倒逼每一个店家做好决策。
每个店家都要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培训——如何进行下单和选货,限定各种各样的条件,用这种方式彻底排除死货,应对卖场的变化。
到了冬天什么商品,到了夏天什么商品,不同的季节,商品不同。不仅是千店千面,同时千时千面。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日期,不同的星期,整个店面陈列的商品数量、品类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款,每一刻都要成为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