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珞珈老师
一个自带掉粉光环的男人,你好,我叫珞珈(jia)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珞珈老师

损失了几十万之后,我才买来的三个教训。

珞珈老师  · 公众号  ·  · 2019-10-15 17:5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大家好,我是珞珈。


写在前面

掐指这么一算,其实我大学毕业已经 3 年多了。 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实习,不深究的话,我应该算 5 年工作经验。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我一毕业就选择了创业。

这几年 其实看似风光,中间也有很多教训。

比如 过于信赖朋友,结果没有考察办公室相关的管理条例,直接贸然装修,最后消防过不了,损失十几万。


比如 因为懒惰,之前学校里面很多优质老师资源不去主动维护,最后有需要的时候又腆着脸跑过去,受尽了白眼和嘲讽;


还有很多故事,我在考虑过两周要不要开一节直播课,主题就叫 《工作五年,我留下的血泪》


有兴趣的可以在文末点个 在看」


公众号里我总是 报喜不报忧 ,但实际上这几年我所有的经验都是教训堆起来的。


甚至很多问题都是因为 思维结构不同 ,才导致的。


我时常会后悔,心想这些思维结构要是早点在大学的时候掌握就好了。


奈何时间不能复返,一转眼我就奔三了。
这些教训藏着掖着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不如和你们说一说。


其实在真正接触社会之前,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往往源于小说、电视剧、电影之类的文艺作品。


事实上很多思维上的误区,往往是 源于外界文艺作品的误导


电影总有这么一个 桥段 ,主角想做一件事情,没有人看好他;
主角受挫,然后他闭关三个月;
接着他出来就用一个完美的产品/方案搞定了这个事情,走上了人生巅峰。


大家对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熟悉?主角逆袭的桥段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看多了主角逆袭故事的人,通常会产生这样的 主角思维


1.这个事情只有我来才能做得最好,其他人做我都不放心。 (个人英雄主义)
2.好的产品需要时间来打磨,我一定要打磨出一个最好的产品,花再多时间都可以! (完美主义)


最怕的就是没有 主角能力 的人产生了 主角思维 ,同时这个社会又在鼓吹「 匠人精神


这就像一个氢气球遇上了一股向上吹起的热气流......


砰!

【思维01 任何事物都是需要迭代的

我经常会和一周进步的同事们说。

其实如果是一个人在做事情,随便你怎么个人英雄都可以,但是团队协作不行。


个人英雄主义是对成本的极大浪费,实际上在工作中,做出尽善尽美的产品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要完善一个产品,意味着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


同时产品开发出来之后,需求能否被验证,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也是一件很玄乎的事情。


我们更应该掌握「迭代」思维!


我去年认识的一个团队就死在了「完美」这个坑里面。


故事的大前提是,他们团队5个人,每个人都曾经是某千万自媒体旗下可独当一面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核心是以前是某上市公司的副总裁。


但他们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做过知识付费。


他们觉得自己的团队阵容非常的出色,想直接对标知识付费市场卖的最爆的一个课程:《老路的商学院》


老路的这个课,大概一年卖了5000多万;


5000多万是个什么样的销售结果呢?
国内A股市场上市基本门槛是年利润3000万。
同时2018年,国内有197家上市公司是亏损的。


他们创业的时候正值知识付费最火的一个阶段:
2017年12月,小鹅通知识店铺数量超过 18万 ,流水超过 8亿
2018年12月,喜马拉雅FM“123知识狂欢节”单日营收超过 1.96亿元


那个时候,行业内都认为,“ 只要课程好,不可能卖不动!

于是这个团队就信了,他们以前做内容都非常出色,已经得到过市场验证。
所以他们想:在知识付费中,也要做出一个「行业标杆」级的课程产品。


他们开始100%的复制行业的所谓「爆款课程的研发模式」,甚至做得更加严苛。


别人 每天找3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做调研采访, 他们 找6位;


别人 每天打磨3000字的课纲, 他们 打磨1万字,甚至翻来覆去抠着每个单元标题的字眼,一定要从章节名称中就明了地告诉大家要解决的需求是什么;


别人 做课件,一般用PPT来做,了不起就找一个专业的PPT设计师, 他们 不一样,他们要找专业的摄影师和后期,找专门的录影棚,专业的摄影机,让老师出镜录制,甚至还要给每个老师配上一个化妆师;

只要做的觉得是好的, 他们 都做, 甚至还做得更狠

一个系列课程从调研、开发、录制到包装,时间上投入了接近半年的时间,研发上投入了接近100万的成本。


他们总觉得这100万和后期的几千万收益的相比,只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投入。

半年后,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大平台,愿意给主推上架。


结果上架第一天,只卖了3万多。(ps:当是一周进步一条主推能卖30万的课,这个号的量级是我们的6-7倍。)
而这里面还要再分平台50%作为渠道费用。


创始人看到这个结果,觉得没理由课程这么好,结果却卖得这么差。

一分析是主题不对,准备再换一个主题再开发一套课程。


但团队内部的问题开始浮现:


1. 因为大家都是做内容的,所以谁也不服谁。
第一套课程的研发过程中大家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彼此的矛盾;销售结果不理想,大家开始彼此指责,公司内部开始分化;


2. 老板在一开始给了 太多的预期 ,说只要 一上架就给大家发奖金 涨工资 放假好好休息; 结果销售结果并不理想,员工开始指责老板不守承诺;


3. 和内容提供方相比, 平台才是主导的角色
平台需要不断的去验证他们用户的接受程度,和内容方不断的打磨优化;平台的一次反馈,短则三五天,长则半个月一个月;再算上重新迭代优化你的内容的时间,他们发现第二次课程研发遥遥无期。


结果在第二套课程的研发过程中,大家就作鸟兽散,各回各家了。


其实本质上这个团队做的事情和赌博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100万只解决了课程好不好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课程卖不卖的动的问题。


其实最终收益的结果和流量、市场需求、时机都有着密切关系。


不断地追求完美会在时间上造成浪费,从而使你根本把握不住瞬息万变的市场。


就像2008年诺基亚说要闭关去做一个完美的键盘滑盖功能手机,结果2019年他们出关了......


很多人会有一种 非黑即白 的二元思维。
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 完美无缺的产品 ,就是 无药可救的垃圾


除了黑与白,这个世界上90%是灰色。


我们要在脑海中去形成一种「升级迭代」的思维:
再无可救药的产品,也会有 最基础的需求人群 去接受它;
再完美无缺的产品,也会有 迭代升级 的那一天。


我认为如果你只是一个 60 分的团队,不要硬着头皮奢求自己做出一个 100 分的产品。

我觉得能够做出 50 分的产品,我就可以接受;
找到能够接受 50 分的市场人群,先把钱挣到。


然后再去迭代市场,在迭代的过程慢慢做到 60分,70分,80分 ,慢慢扩大做出自己的市场。

而然而事实上现在则是一堆 40分 团队,对着 60分 的团队说垃圾,等待着 90分 的团队和他们合作市场,妄图做出 120分 的产品。

这叫盲目自大!

先把事情做了,再去考虑完美的问题。

【思维02 】学会去规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让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解决的问题越多,拿到的分数越高。

但人生路途比考试复杂的多,牵涉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情。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不是那么恰当的观点: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被解决的。


学会规避没有必要的问题,将时间更合理高效的运用,比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去解决,最怕的就是你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


比如经常有同学在后台问我,
“ 我女朋友不喜欢我打游戏该怎么办?我该如何让她接受我打游戏?”
你背着她偷偷打不行呢?

“ 我男朋友不喜欢我闺蜜怎么办?我该如何让他们之间和谐相处?”
他们俩就不能不见面吗?

我很感谢我创业的这三年,站在一个CEO的角度,能够很快理清楚什么问题需要被解决,而有些问题完全没必要解决。

1.我们得先自己梳理清楚,完成一件目标的几个必要条件。

比方说 去年,我们的目标是在营收上有个飞跃。

那我的必要条件是:
1.产品增长
2.客户增长
3.提升销售转化率

2.什么样的问题有必要去解决?对你的目标必要条件产生直接冲突的。

比如说 去年三月份,一周进步的MOS考卷突然有一阵子不能考了。

这件事情跟我们必要条件「 产品增长 」和「 提升销售转化率 」起了直接冲突。
那我一定要去解决!


我、周瑜和大梦三个人见了好几个渠道方,跟微软谈判了好几轮,最终选择让利了一部分给渠道,我们才把问题解决,才能够将这个事情进行下去。

3.什么样的问题没有必要去解决? 对你的目标没有产生直接冲突的。

比如说 2018年,我和某合伙人之间因为信任的问题大吵了一架,我甚至把电脑都摔坏了。

我们有一阵子根本不说话,见面当不认识。


这个问题有必要去解决么?


可以解决,但没必要。


我们虽然彼此膈应,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因为我和他的矛盾对我们今年的目标的必要条件,没有产生任何的冲突。


为什么不拖着呢?


同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去解决。


比方说 要结婚了,男朋友姐姐好像不是很喜欢你。


你也可以梳理一下你们结婚的几个必要条件。

1.经济合适
2.感情深厚
3.父母接受

如果他姐姐没有对这几个必要条件产生直接冲突。


见到她绕着走就行了。


不会永远有人喜欢你,不会永远有人赞成你,你做的事情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人生苦短,一件事情哪有十全十美。


一件事情能够完成的十全七美八美就已经很难得了。


完成的十全五美六美就是一个可接受的状态。


我们得学会降低自己的姿态和预期。

【思维03 】能够稳定生产的80分大于偶然的100分

熟悉我的朋友,其实知道,我一直是一个 完美主义者

长期以来作为设计师的性格告诉我要凡事都要尽善尽美。

我会为了一小点瑕疵纠结一个下午,花费数十个小时改正他。

但我发现,在设计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但在职场上,还真不一定!


完美是没有办法规模化生产的。


很多同学都知道,以前我在做PPT模板的时候,特别鄙视设计工作室的作品。


我是那种作品必须要让自己满意才能接受的性格,所以我可能一天只能设计1-2页PPT,每一页都设计得非常精美。


设计完这25页的PPT模板,我可能需要完整投入3个星期左右。


我还会再设计一套精美的使用说明和商品详情页,写一篇优雅动人的文案。


上架一套模板 差不多需要1-2个月的时间。


但工作室不一样 ,他们有自己的生产流程。


工作室有一套自己的模板素材库,对于他们来说,就只要将不同的PPT版面素材组合嵌套,就可以生成无限多种PPT模板……


而且工作室人又多,他们一天能够生产十几套甚至几十模板。


而我1-2个月才能生产一套,虽然很精美,即使算100分一套,但人家同样的时间,可以生产数百套80分的模板。


虽然我很努力了,但是依旧架不住人家数量多。


我的模板 可能一套可以卖个几千上万的销售额, 但是人家 有几千套模板,每套卖个几十,一百元,挣得也不会比我少。


而且我这样的人 可能几千个人才会有一个, 但是工作室 的生产模式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够上手的。


我非常努力地扩大流量,使其来到我的店铺。

但我的模板毕竟数量有限,最终许多匹配不了需求的用户又会去购买工作室的作品。


我想努力地去扩大我的作品数目,包括去找很多设计师加入我这边,但我能看得上眼的设计师人家不来,人家愿意来的我嫌人家能力不够。


最终,我的店铺被越来越多的工作室掩埋,后面的流量也随着我不再做PPT模板而衰弱。


我这样的卖家越来越少,工作室笑到了最后。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完美主义的失败,超级英雄是没有办法去量产的。


第二次感受到这个问题,是在今年。


今年经济形势不是特别好,新媒体行业萎缩的很严重。


同行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 用户增长 没有前两年多了,用户的购 欲望也下滑了不少。


我们周围的新媒体公司倒闭的倒闭,并购的并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行业相当于从前两年的蓝海市场,突然一跃间变成了红海市场。


我时常会后悔,到底是前两年犯下了什么错误,才导致今年这么难做?
还是犯了完美主义的错误!


我发现我们前两年,总是把营收压宝在「爆课」上。


我们总想着,出一套课程卖个几十万之后吃上两三个月,而没有建立一个良好而稳定的课程生产模式。


导致我们翻来覆去打包销售的总是那几门老课程。


同时在17,18年用户增长这么容易的情况下,我还是总想着用一周一场爆款免费训练营的方式去裂变用户,而没有想着去扩增训练营次数。


我们没有建立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用户增长模式!


我们17,18年错过了用户增长的黄金时机,如果按照我们今年稳定的课程生产模式,去年的用户增长和营收应该可以翻个三倍。


我们总是在乎再挖掘一个头部的爆款完美课程带来的数百万的收益,而忽略还有许多能够为我们带来几十万,几万的课程稳定收益。


从而错过了开发更多的课程,挖掘更多的需求。


我们总是期待能有那么一位又一位超级英雄出现,却忽略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最多的都是普通人。


这里面的完美主义和超级英雄其实反倒成了我们懒惰的遮羞布。


建立一个能够复用的方法论比完美主义重要得多。


快速而稳定的80分,比偶然的100分强得多。


完成胜于完美。


以上。


2019.10.15
珞珈





点击在看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