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中生平: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八歲,祖師著人赴山東,諭知父炳臣,將召進京。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月十四日,以神童膺選入京,至清宮懷仁堂天象學府習天文,後兼及靜功與慈禧太后(西太后)陪修太極拳術,時師實齡,祇有九歲。進宮後,光緒皇帝賜名「璽」。
(更多太极相关内容,请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Taichitang)
一
太极拳十三势,捧、捛、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实即八卦、五行之合称。
二
十三势者,一炁之演练也。
三
天下之武术,莫不存有此十三势。
四
中定者,九宫也,为先天之元炁之所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对夹脊,下对尾闾,与灵性涌泉呼应契合。
五
势者,内含炁机,是活的;架者,则无生机,是死的。
六
分者,拳势之变化,属演绎,目的在于走化黏随;合者,劲炁之凝聚,属归纳,目的在于攻人发放。
七
拳势之伸缩变化,步法之进退穿插,皆依元炁而生化。
八
鼓荡内敛者,一炁分合也。即先天化后天,后天合先天意。
九
练习十三势必须与一炁相结合,否则便是死架。
十
十三势之外形要求,固为沉肩、坠肘、松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经、筋脉、骨节之元真扭结不散,随着伸缩钻翻,贯注于内窍外穴,仍难生效。
十一
迈步时,应以尾闾上下对直,并与支持身体重心之脚跟相合,身体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劲相聚,神炁贯顶,此为三元步法。
十二
一伸即变化,一缩即凝聚,是即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炁,这就是太极拳。
十三
听劲有二:一称外听,一称内听。前者系指推手时以手去听对方之劲炁而应答随化;后者系指盘架时以灵去听自己之劲炁而合关窍玄机。
十四
太极拳要慢要松,旨在内听自己之炁机,流行全身。结合窍穴之玄妙。这是练成内功的秘诀。
十五
无形支配有形,是政治之秘;有形控制无形,是练功之秘。
十六
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气,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内窍外穴,强配呼吸而练,怎么不出气病。
十七
中定属土。内中含有一点先天元炁,此炁为十三势之基,无此炁,则五行八卦不能生。
十八
十三势八法,为后天八卦,故其形象圆。即一切动作,都在圆中生化。
十九
太极拳一动,其劲即合于八卦圆圈之中,无论手法或步法皆在圆中求启(疑为契)机、求变化。
二十
太极拳利用圆中之劲,旋弹于敌,这旋弹劲为八势合一,即后天还于先天,故发人而不见其形也。
二十一
太极者,一阴一阳也。太极拳者,即借阴阳变化之招式而称为拳。举凡无阴阳即无太极,在拳术中无阴阳变化,就不是太极拳。
二十二
太极拳内之捧、捛、挤、按、采、挒、肘、靠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来。
二十三
太极拳之阴阳变化,并不只是阴变阳,阳变阴,虚变实,实变虚,而是无穷无尽的。
二十四
前进有阴阳,后退亦有阴阳,故前进是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左手发,以左手化,即以右手发。
二十五
八卦是阴阳自然的生化面成,所以是活的。
二十六
天地一阴阳,物物一阴阳,故阴阳不是只在手上。即脚上、腿上、膝上、胯上、腰上、肩上、肘上、腕上、掌上、指上,以及体内。即窍穴真炁都是一举动间,阴阳连接变化,为一整体。
二十七
在一举动之间,本身的阴阳相结之炁,能与天地元真之炁结合成一整体,是为太极拳之高手。
二十八
拳理就是道理,道理就是以道为体,以理为用。拳架不守道,如何能用,用而无理,则非太极。
二十九
迈步不用腰,即为死步。
三十
任何一种拳招步法,有其长,亦有其短处,这是生克的原因。故在应用时,要看角度、时间、空间、速度等条件而定,不可坚持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三十一
人体的神经作用是交叉的,故震左足发右掌,震右足发左掌,千万不可患冲。
三十二
一举动,全身各部都要配合,如用前脚跟,就要用后脚掌,如用后脚跟,就要用前脚掌,这就是阴阳变化,虚实分清。
三十三
藏足步,多在发人时用之,不可停留太长,应随势变化。
三十四
用步时,全身各关节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应阴阳相配,才是活步。
三十五
步子不死,身体才能灵活运用,制敌于顷刻之间。
三十六
步子,不是放在地上不动的。
三十七
不管什么步,都在一条直线上,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三十八
发劲时,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任何步法,如能与此三点相合,便是对的。
三十九
形意拳与八卦拳,丁字步非常多,因为他并没有把步子死住,所以该等派内,照样高手如云。
四十
丁字步,主要把重心移在后腿,前腿虚。发人时,借后腿之蹬力,前脚稍提,拳打到哪里,脚便落到哪里。
四十一
腰跨一扭,就要打人,跨的越宽,力量越小。
四十二
步活、身活、招式活,圆转旋化,故太极拳无空式。
四十三
捧劲在腰,千万不可把劲放在手上与肩上。
四十四
捧的瞬间,即变为旋、扭、转、化,或掌、或拳、或指、或发、或聚、或采、或挒、或肘、或靠,尽在一捧之中。
四十五
无论何势,八字之劲势是一个。
四十六
八手合一,速度才能快,才能变化无穷无尽。
四十七
巧劲是灵活,不是太极之功。太极之功,乃发人不见其形,道也。
四十八
不明窍穴,不能激发出体内之潜能,不能进入化境,即不能得到太极之功。
四十九
初练拳者,必须确实按拳规拳理而练,并须求明师指导。明师非名师,名师易找,明师难求。
五十
功架习熟,才能求势的连结、贯串与运用。
五十一
习拳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返,练到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沌沌,一炁浑然,哪来太极、哪来捧、捛、挤、按,哪来手、眼、身、法、步。
五十二
练拳不只在于形式,要在元炁圆满无亏。真炁圆满,形式虽方,亦能活动无滞;元真不足,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
五十三
练拳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
五十四
太极拳之至格,无所谓身,无所谓步,无所谓法。只有混沌一炁,一炁之中,又有身、有步、有法、有体、有用,灵感性通,发人于无形矣。
五十五
拳论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即空而不空,空中有物也。
五十六
千万注意,千万不可将步子放在地上不动。
五十七
静为先天,动为后天;体为先天,用为后天。体用动静,得受灵感性通之变化,则奥妙无穷。
五十八
太极拳是动静兼施的一种拳术,不能单独强调动或静,如有所偏,即不灵不活矣。
五十九
打太极拳,如同一部机器在动,每一个小齿或小螺丝钉在动,都在发挥他的功能。
六十
脚掌属阳,脚跟属阴,弹力在脚掌上,蹬力在脚跟上。人的站力,是脚掌与脚跟的合力。
六十一
脚掌用力时,以大脚趾与二脚趾抓地,脚上的力量即传到膝上;如用脚跟一蹬,脚上的力量便传到胯上。是知脚力与膝、胯之关系。
六十二
胯上发不出力,肩力从何而来;肩窝发不出力,肘劲从何而来;肘上不能发劲,手劲指力从何而来。是知脚、膝、胯与肩、肘、手之关系。
六十三
双重为病,双松亦为病,不管双重或双松,都是阴阳的偏差。
六十四
不管在何情况下,总要使脚掌用劲踏着地,同时脚趾要用力抓地,不可放松。
六十五
扭转弹力在脚掌;蹬力发敌在脚心。
六十六
前进时,外三合要如一;后退时,外三合要不乱。如此才能促成内三合之统一。
六十七
称外三合者,即指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而言。
六十八
脚劲与真炁穴及肾上腺合,并借腰椎之摆动,身体即可轻灵如猫。
六十九
腿似钻者,指在实脚时转身,脚掌脚趾抓地不变,只借腰胯与膝之扭动而转,腿即与脚掌之力相合入地而似钻。
七十
太极拳之架势、身法与步法,不可一刻离开脚上的变化。
七十一
虚脚必须随腰、膝而移动,否则便是死步。
七十二
脚上虚实变化,就是脚跟的提放。比如要想虚前腿,只要把前腿脚跟微微一提,后膝稍跪,腰膝之劲合住,视敌而动。要把前腿放实,后腿脚跟一提,前腿放满,并使脚掌、脚趾抓力,此则快而无形也。
七十三
化敌劲时,要注意自己的腰胯活动的空间。
七十四
受逼而扭腰胯步时,万不可后退以避敌。
七十五
与人交手时,第一是不怕,第二是借力。
七十六
一般人对力,虽有新旧之分,劲虽有先后之别,但太极拳是旋转的,虽然有阴有阳,而阴阳是不间断的,绝对没有阴已完而阳未生,或阳已完而阴未生的时候。
七十七
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即脐动脉与脐之结合处,属阴。
七十八
沉肩垂肘,是外三合的方法。
七十九
用脚掌时,注意将骨之前面筋脉去贴裹骨上,用脚跟时,注意将骨之凹面筋脉去贴裹骨上。
八十
肩一沉,颈部无形中微微挺起,胸部亦微微内合,腰部也自然而坐,这是很自然的。
八十一
发时扭腕,是阴阳合劲。
八十二
拔背,不是弓背,鸸将炁贴于背,并使集合于一点。
八十三
气沉丹田之气,不是呼吸之气,鸸元真之炁。因为呼吸之气只能进入肺部,根本到不了丹田。
八十四
气海,在脐上一寸三分,即脐静脉与脐之结合处,属阳。
八十五
气海 与丹田之气,有调合上腹与下腹之作用。如吸下腹,上腹自出;吸上腹,下腹自出。故练炁以此为起点。
八十六
练拳时,为什么要将里胯往胯跟抽劲呢?因里胯内就是肠骨动脉,胯跟处就是尾闾骨,再上就是真炁穴,此处与生俱来,即含阴阳二炁,十分重要。
八十七
动静者,先天后天也。天地之始原为一炁,静也。俟阴阳交合而有动,是为后天;动后有静,仍归一炁为先天。练拳者,应从后天体内得先天一炁,故甚难。
八十八
应该从动中去找静。
八十九
身心轻松而不紧张,是为假静,如能做到全身各内窍各筋脉与各骨节之元真合而为一,才是真静。
九十
化劲,是形神俱与道合真之静境,不可一开始就学化劲。
九十一
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功夫至此境界,感而随(疑为 )通,化之无形。
九十二
心平气和,身体松柔,是在拳中磨炼而来。
九十三
研究拳理,比练架式更重要。
九十四
静是由内表现于外,动是由外传达于内,故动静皆宜,内外合一,才是真静。
九十五
太极拳一百零八式,内含三十六天罡,阳手;七十二地煞,阴手。交配而用,变化无穷。
九十六
天的天罡,是十条回归线所分化而成三十六天罡。地的地煞,是十二条龙脉所分化而成七十二地煞。人的天罡,是大脑十条主要神经腺所分化;地煞,是小脑十二条主要神经腺所分化。如将天地的天罡地煞合人身的天罡地煞,就是三才合一。
九十七
精神力,又称电能。是灵性的激发力,如坚守不移,即促成两电相吸,是谓之养。
九十八
用精神将所养之元真激发放射,而为己所用者,是为拳术家。
九十九
人身三百八十四条神经是柔,三百六十五块骨节是刚,神经与骨节合,立即感觉身轻,刚柔自如。
一百
人以骨节为体,筋脉为系。骨的凸面为阳,凹面为阴。用阴贯阳为刚,用阳贯阴为柔。阴柔之劲,变化多端;阳刚之劲,无坚不摧。
一百零一
练拳者,就追研真炁放发的根据,才能练成太极拳高手。否则,只是锻练笨力,无有大成。
一百零二
太极拳一动,全身内外与有形无形都要配合如一,才能发挥最大的功力。
一百零三
做出来的刚柔,只可强壮,不能养生。元真所发之刚柔,能健筋骨,并可长生益寿。
一百零四
人身骨骼,才是一凸一凹的,凸的在中间,凹的在两端。凸为天罡,属阳;凹为地煞,属阴。阴阳合一则为道。
一百零五
练站桩,应全神贯注在两腿两脚上,腿为树身,脚为树根。如右脚实,就以天罡之炁,下行入地与地煞合,左脚心微提,以地煞之炁,顺涌泉而上与天罡合。如此左右交换练习,可以增加两腿两脚之站力。
一百零六
走路时,应把精神贯注于后腿膝窝处;向下踏劲时,是天罡合地煞;迈步弹劲时,是地煞找天罡。交换而练,可增加步法之灵活与沉稳。
一百零七
太极拳为一动静处中之道,能守能用,能养心防身,益寿延年。
一百零八
太极拳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如何,而在于筋骨内窍元真之发挥,今人专重形式,乃本末倒置。
一百零九
练太极拳时,要配合阴阳动静之机,反正交错之秘,才能有所得。
一百十
一式之内要有正反,一处之间要有阴阳。舒展筋络是,要注意缩骨;伸展骨骼时,要注意收缩筋络贴骨。
一百十一
太极拳之秘,有守中二字。全身三百六十五块骨节,三百八十四条神经,要交配往来,收于中,发于中。
一百十二
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受引力与吸力(即天地元真之交配力)之反应变化而形成。
一百十三
由吸力与引力所配而成的合力,在拳称之为争力,它含有回旋、柔绵、坚刚、闪展、腾挪等劲力,揉合而成其无形的变化,即根于此。
一百十四
太极拳之圆活松柔,便是从争力中建立起来。
一百十五
太极劲,是从筋骨内窍的元真里,由于阴阳的正反交配产生出来。
一百十六
松劲者,系指争力中的浑元与流旋之劲言。随意而收发。动静处于自然,绝无丝毫勉强。
一百十七
力学的支点和力点,便是争力之作用。支点即阴阳互引,静中有动;力点即发劲与沉劲。
一百十八
太极拳之基,不在于十三势之形,而是浑元劲之成,如此劲气不生,八法五步又有何用。
一百十九
太极拳势中讲求松柔。
一百廿
松处是虚,虚中必含有实,实者,聚敛也。
一百廿一
松聚之间,必须旋扭不停,扣扭绳子,绳子一松,必倒旋而另一端反而扭紧,这是自然的变化
一百廿二
太极拳十三字功法,不管任何一字或任何一势,总要有一处松一处紧,否则,便无正反,即失阴阳。
一百廿三
太极拳虽讲求松,但不可将全身放松,如将全身放松,便无正反、无阴阳、无内外、无虚实、无刚柔变化,无一是处。
一百廿四
太极拳之秘,在不可固执不变。
一百廿五
太极拳之招式变化,无一能离开灵性、电能冲动之作用。
一百廿六
进、退、顾、盼、定五步,不但是要配合捧、捛、挤、按、采、挒、肘、靠八法而用,还要配合住软绵缩小巧功法,才不致落空。
一百廿七
称中正,指脚跟、尾闾与昆仑顶成一垂直,上下相生相成,互为表里,中聚内劲,成为一整体。动是旋扭,静时聚敛,上下左右,总成圆形而流旋言。
一百廿八
每一招式,皆为两面之一体。如阴阳、虚实、动静、松紧、左右、前后、分合、升降、刚柔、大力、进退等,皆为正反相生相成,而为一体。如分开而用,其效即失。是为至理。
一百廿九
称阴阳,就是变化生化之根本。
一百三十
拳势中一正一反中合为一体,才能生化出招式。
一百三十一
劲随身去,即失中正。
一百三十二
虚者,广大无边也。虽无实质的存在,却能包容与生化一切,只有虚,无从捉摸,无从克服。
一百三十三
实体的东西再强大,都有力量和方法去克服它,抵制它。
一百三十四
空与虚,要与时相配合,才能发生效用。
一百三十五
习太极拳,只有走步的姿势,没有跑步的姿势。
一百三十六
习拳应知从变化中找出出路。
一百三十七
软、绵者,为空间;缩、小者,为时间。一软,“虚、空”,即缩(时),一缩即发(变),这样才能生出巧来。
一百三十八
如能运用虚来争取时间,套取空间,才是虚无运用的巧妙。
一百三十九
动作幅度的大小,影响时速的快慢。
一百四十
注重架势下功夫,称为练功。
一百四十一
用精神贯注内窍而练拳,称为内功。
一百四十二
学拳如舍其理,求其形,便是反正相背,内外不合。
一百四十三
前脚为锚,后脚如山。
一百四十四
练拳修身,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心。
一百四十五
用不得时,变化由何而出。
一百四十六
任何拳术,其理皆同。所不同者,完全由人的因素而分野。
一百四十七
拳无门派之分,端在拳与理、架与势能否相合。
一百四十八
得时,则生则强;不得时,则死则弱。
一百四十九
内家拳,有三大主流,即太极、形意、八卦。
一百五十
拳架是受炁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
一百五十一
拳势不能脱离六合的需求。
一百五十二
全身放松而盘架,便与六合的精神相反。
一百五十三
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前三者称为内三合,后三者称为外三合。
一百五十四
步子不可迈得太大,大则使劲炁上下分散。
一百五十五
六合一方为整劲、圆劲,才可做到绵绵不断。
一百五十六
中定的中,是指脊骨中的尾闾关言。
一百五十七
六合再配合三元步法,才可练成内功。
一百五十八
前弓箭步,为练内功之克星。
一百五十九
练拳时对真炁始终凝聚,不可松开,是以太极拳多用腰劲旋扭。
一百六十
六合劲者,指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而言。
一百六十一
松、空、散,为练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炁与太极功之大忌。
一百六十二
与敌人搏击时,要照顾到自己的三前(脚前、膝前与手前),看住对方的七星(两肘、两膝、两胯与头部)。
一百六十三
发劲,是由沉劲放射而来。
一百六十四
沉劲在脚,发劲在手,流旋于全身,便构成一种圆劲、整劲。
一百六十五
圆劲,又称浑元劲,完全是一种惊弹、抖搜之劲势。无角度上之漏洞,对方之攻击力越强,我之旋弹力越大。
一百六十六
由阴贯阳而发出者为刚,有我称此为劲波或震波,力量非常惊人。
一百六十七
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越微,神越全,如能做到不动时,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
一百六十八
练拳盘架时,劲炁要走圆,其范围越小越精。
一百六十九
称绵绵不断,非指练拳时之架势,系指无形之元真之炁,是应注意。
一百七十
称守中,指用精神集中,将全身的元真之炁,完全凝聚于尾闾,一切收发,皆由此处而出言。因此处之沉劲,下可达两腿,上可贯于两肩、两臂、两手,并流旋于全身,成为混元劲。
一百七十一
意先势随,动静合一。
一百七十二
步法,是练拳的基础,必与身法相结合。
一百七十三
步法失时,不能和全身配合,必败。
一百七十四
处处都可发人的功夫,主要是在步子上。
一百七十五
前弓箭步为动步,是做调整体位前进后退,左摆右旋而用。练时将膛跨开,步子过大,尾闾与脚跟前后不能中正,而胯根不合,仙骨内的中窍穴不紧,难以发出全身整劲。今人把它当做发人用,便有问题。
一百七十六
拳势的进行,要时时刻刻保持全身整劲发放的机会,如稍有分开,便是失时,失时则败。
一百七十七
全身放松,是有条件的、有方法的、有技术的,是一种功夫、是一种灵活的运用。如果盲目地松、空,那便错了。
一百七十八
打拳如担担,不论何种拳术,无不着重下沉功夫。
一百七十九
脊骨末端,有一穴名曰中窍,是人身站立的重要支柱,中正须以此窍为总枢机。
一百八十
称松肩者,系将肩骨环节松开,不可用劲控制。是随着精神意念与两膝内劲相合而言.
一百八十一
称沉肩,系以内敛之劲凝于肩窝,意注项骨内之窍,再沉于尾闾上之窍。
一百八十二
习拳者,要时时刻刻在动静的刹那间,把握住脚跟涌泉穴的沉劲和骶骨内劲炁。
一百八十三
肘与膝,富有旋弹力,含有绵韧劲。
一百八十四
膝的旋弹,要与脚及胯根相配合,才能发生效用。
一百八十五
上下调合,左右盘旋,皆赖膝之运用。
一百八十六
发放时,用合步、顺步、拗步为最佳。
一百八十七
太极拳,一动就要内外互结,脚下的震动和手上的发劲,要同时而生,同时而到,精神意念在劲之先,方可制人。
一百八十八
拳,以乾为刚,以坤为柔。刚为阳,阳为体。内为刚、为体。柔为阴,阴为气,外为柔为气。必内外往来,刚柔交错,否则即无法活动。
一百八十九
刚柔,是种挣力的调和运用, 交互的,不是分开的。
一百九十
劲的滋生与放射,并不是用力为刚,不用力为柔。
一百九十一
阳刚之劲,重于形体,性烈短,用时快速。阴柔之劲,重于精神,性长绵韧,系无形劲气揉合而成。
一百九十二
步法为劲炁生化运用之主要条件。
一百九十三
练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有恒
一百九十四
称含胸,系指含虚言。与有形无关。是一种平静其精神情绪,使之泰然明静,一意专注,不动心神。
一百九十五
称拔背,系指无形劲炁顺背脊骨而上言。
一百九十六
称虚其心,系指无形劲炁。
一百九十七
称实其腹,实者,内敛也。指收敛胎元,收元真之炁沉于腹,凝敛入骨言。
一百九十八
太极拳十三势,合于五行八卦。五行为经,属先天;八卦为纬,属后天。
一百九十九
动、静、阴、阳、刚、柔皆为时空演化而成,行拳对敌,如不知运用时空者败。
二百
精神集中,抱元守一者,不是叫你抱守一窍,而是要抱守灵能一炁。灵能者,天地之气也。
二百零一
要学好太极拳,第一要拜明师,依据老师口诀勤练,不可把成果放在心上。第二要明拳理,依据拳经拳义,仔细参悟,以发挥身体之潜能。
二百零二
太极为文武之圣,文能启发大智慧,博古通今,性明易理;武能启发内三元,贯通奇经,功能登峰造极,慧能引借天地之灵气,令本身功力,内外玄功,逐身而用。
二百零三
太极拳为道功拳,不但武功积湛,并能长寿。
二百零四
习太极拳,首需心静气平,次正身形。提阴中蹻,聚真炁于中原,灵贯神,神贯气于掌。
二百零五
两目要灵活,架势要轻巧正确。
二百零六
一提阴中蹻步自轻,足踏五行身自灵;掌势按八卦,遁行在九宫;迎敌找生克,拳精为用灵;内活混元气,贯通一筋经;神经三八四,一窍在玄宫;灵台微一动,一气即贯通;六神合一处,掌出鬼神惊;内调三才气,穴分蹻胎灵。
二百零七
三才真气合一,为天罡之气,发出时无坚不摧。
二百零八
太极以圆为准,掌分两仪。
二百零九
太极拳练内窍之气,身体健康,寿命无限。若练刚气,虽可身强体壮,却不永寿。
二百十
先天气柔而勇,收放自如;后天气刚而猛,放出不能收,故有碍于寿。
二百十一
术高莫逞强,动则真炁伤,杀人损真炁,伤人受人伤。
二百十二
真炁蓄于腰,灵活身似鹞。
二百十三
太极存于脑,注重真理,不可注重门户。
二百十四
人之根本在肚脐,肚脐又名脉轮或脐轮。道家称胎元。其上一寸三分为气海,下一寸三分为丹田,下有上阳,习太极拳者不可不知。
二百十五
练拳时,神要贯注二目,性要贯注于肚脐。
二百十六
海底后七分为外阴中矫,外阴中矫上行一寸三分为气窍,气窍通过后面尾闾骨、骶骨(道家称仙骨),仙骨长三寸三分,其上一寸三分为真炁穴,真炁穴与丹田相对。
二百十七
身形飘、闪、腾、挪,尤其是轻功,便要注意阴阳维穴。
二百十八
太极拳完全用竖力,用横力便要损寿。
二百十九
大脑有十天干,含三十六天罡。小脑有十二地支,含七十二地煞。太极拳一百零八式,便是按此天罡、地煞列成。
二百二十
太极拳的式样,要以圆为准。太极为圆形,血球亦是圆形。
二百二十一
打拳时为什么注意仙骨。
二百二十二
横力属刚,竖力 为柔,柔而后刚是一种弹力,练太极拳是竖力,才能延年益寿。
二百二十三
西洋拳击、日本柔道,因为用横力,形于外,看来力气很大,故正因内里真气先到外边,气源受损,外强内空,故少长寿。
二百二十四
拳术不打三寸三,要在三寸三以内才有威力。
二百二十五
缩小身形,往后一坐,即可避开三寸三,然后震臂发掌,肘方不飘,这就是一种反力。
二百二十六
两腿轻而有根,出掌时腿是轻的。
二百二十七
罡气,玄功也。由九天真穴发挥出来。
二百二十八
打太极拳讲的是一个架式,架式是打拳的样子,必须内合真气,如果架式不贯上真气,那就不是太极拳。
二百二十九
要学太极拳,先学龟鹤延年,即先学龟缩头、鹤绕脖子。
二百三十
练武功者,要知道三关九窍,否则,便无发挥拳术武功。
二百三十一
三关者,玄关、元关、妙关也。九窍者,尾闾、仙骨、真气、腰脊、肾脏、阴维、更年、项骨、玉枕也。
二百三十二
迷信者,坚决不移之至诚精神也,不迷信,焉能成大功、立大业。
二百三十三
心理可以影响生理,生理亦可影响心理。
二百三十四
气沉丹田与神气合一之气,非气也,皆电也。
二百三十五
一切物体之生化,有化即有合,有合即有化,化为演绎,合为归纳,此种定律,可以应用于各种学问。
二百三十六
拳一出手,必含变化,唯变化越变越多,必须研练聚合,才有效果。
二百三十七
劲者,电能也。欲练电能,必须明了人身内窍外穴及体系之结构,并得明师指点,方可一日千里。
二百三十八
练拳完结收势,必须知道溶化,方有大用。
二百三十九
太极拳为我国流传的最深奥的一种武术,不但可以健身去病,还可防御他人侵犯。
二百四十
太极拳为我国祖宗遗留下来的武林绝学,我们不可以门派短见所限,要集多数人之智慧见解,才能发扬光大。
二百四十一
拳在多练,熟中生巧。话是不错,如不知拳理,不懂拳义,仍是一种空架,无大成就。
二百四十二
气,不能进入血管、筋脉而流通,能流通者本身之电能也。
二百四十三
练拳时全身松开,不要用力,不是叫你松得空空洞洞,如果你松得一无所有,那么太极拳讲的弹簧力,又是如何?
二百四十四
练拳时要松,是教你心里平静,不要紧张,专心一意将精神力贯于全身,发于手指。
二百四十五
松,电能可以通行;紧,电能仍可以通行。练拳时要松,而某些地方仍然是要紧的。
二百四十六
练拳如学字,只有越学越多,虽然你学的只有一0八式,如不固步自封,又无门户之见,虚心研究,请教高明,自会变化出很多招式来。
二百四十七
各式拳架,皆由各种禽兽的动作演变化出。
二百四十八
招式是量形而发,因人而用,因为人的智慧、根基、功夫浑浅不同,虽名称相同,而境界则有异。
二百四十九
拳剑无定形,定形即死架。
二百五十
虚既是实,实既是虚,虚虚实实,变化无定,这才是太极拳。
二百五十一
不管人迩的是四十几式也好,六十几式也好,八十、九十、一0五、一0八式都好,若无门户之见,虚心确实练习,便有所成。如果今天练这个,明天练那个,结果便是一无所在。
二百五十二
练习太极拳,应力求自然,不必做作。而在自然之中又不失规矩,才能渐入神气活现的境界。
二百五十三
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例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
二百五十四
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
二百五十五
膝不能超过脚尖,鼻尖不能超过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二百五十六
发拳掌时,应同时将后腿蹬直,才能气贯指尖。
二百五十七
虚灵顶劲之顶劲,应将颈部放松,不可用力上顶。如将颈部竖直并向上顶,那是非常危险的。只要将下颚往回收,头部即自然而然直起,然后叩齿抵舌,集中精神即可。
二百五十八
太极拳之每一个动作,都包含于阴阳变化之中。
二百五十九
练拳开始时,应求其架势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之理。
二百六十
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练拳者,如只知求柔而不知求刚,只知求慢而不知求快,那便是有阴无阳,已不是太极之本体。
二百六十一
练太极拳,必须使全身之劲,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混为一体,即是阴阳变化之功,乃拳术中之最高之境界。
二百六十二
刚柔、虚实、快慢、进退,同属重要,如分彼此,功夫即有偏差。
二百六十三
一切手、眼、身、法、步,混合成一个,再进而与精神揉合为一体,无意识存在,收发由灵,才能说得上是巧。
二百六十四
由虚灵所生之巧,才是所谓之化境。
二百六十五
两肩松开,微微回缩,劲自然应付内开外合。
二百六十六
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
二百六十七
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
二百六十八
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为筋梢,毛孔为血梢。
二百六十九
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
二百七十
步法不稳,应于三尖求之。三尖者,鼻尖、膝法、足尖也。
二百七十一
练拳时身子高矮要一律,转走时身子要端正。
二百七十二
练拳时要似鸟之展翅,频频飞翔。又如平水漂物,不见水流,只见物行,既安稳又自然,求匀与慢之秘在此。
二百七十三
劲有柔刚之分,柔劲是阴矫之电激发阴维穴而生,称竖劲;刚劲是真炁穴之电经阴维这, 而激发阳维穴之电能而生,称横劲。
二百七十四
固三真而合一,才能奠定劲的基础。
二百七十五
太极拳之所以能使人长生,在于以太极拳劲与人之筋骨血脉合为一体。
二百七十六
欲使化劲灵活,当以柔劲为先。
二百七十七
太极拳处处含化劲,处处含刚劲。
二百七十八
我之脚尖,要随彼抬脚之力而起,稍稍一带,彼即跌出。
二百七十九
脚化,比身化、手化、腰化重要。
二百八十
太极拳动作,应配合劲的运用。
二百八十一
难化即能发,处处一化即发。
二百八十二
劲分沾、黏、听、拿、开、合、拨、捧、履、挤、按、懂、走、化、借、发、引、提、沉、采、挒、肘、靠、搓、撅、卷、钻、截、冷、断等30种。
二百八十三
沾、黏劲,即不顶不丢之劲,主柔,为太极拳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
二百八十四
听劲,必须心平气和,凝神于窍,激发电能,运用灵性,乃用周身皮肤感觉听之。
二百八十五
练懂劲,必须配合伸、屈、动、静、开、合、升、降之法,体尺寸之度数。
二百八十六
走劲,指不顶之劲,主退。
二百八十七
化劲,由黏劲与走劲而成。化时必须恰到好处,快或慢均无效。
二百八十八
引劲,乃虚势假招,有引君入壳之意。
二百八十九
发劲,为拳术中之主劲,必须配合化劲而用,至刚。分截、长、沉、钻、寸、分、冷、断、抖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寸劲为狠;冷劲发人于不知不觉中,其势甚猛,不可用;断劲在引人得势后,中间内劲稍断,随即以全身蓄劲乘其不备而直发;抖劲为当己劲与敌劲黏住时用腰腿劲抖拍之。
二百九十
任何劲,均应与人、引、拿等劲配合,拿之得势方能言发。
二百九十一
拿人、发人,须先制其根,方能摧敌。
二百九十二
发敌时,必须注意机势、方向与时间,方能应手而出。
二百九十三
借劲,抓着敌人之方向,用拧劲借敌顺劲而发,此乃四两拔千斤之劲,为太极拳中奥妙的上乘武学。
二百九十四
开劲,见入即开,一开即入,一入即发,一发即退。
二百九十五
合劲,敌去则合,一合即发,集众劲于一点而发,无往不利也。
二百九十六
提劲,此为提上拔高之巧劲,全在腰腿,非高手难为。
二百九十七
沉劲,沉劲活泼,劲能沉,可挫其根。
二百九十八
捧劲,用腰腿拧劲,凝神而捧。
二百九十九
履劲,用腰腿胯拧劲,借劲履之。
三百
按劲。以起步为虚,落步为实,虚为引,实为发。
补充缺失内容:
挤劲,敌履我已满,不待其有换劲之机,即挫身、换位、跟步,用沉劲而发,而挤之。
采劲。系以腰胯腿之坐劲,往下沉采。
挒劲。背势时用之,用腰腿拧劲。
肘劲。用肘时须与膝、腰、腿合劲,力猛势毒,禁用。
靠劲。靠劲要快,一靠即收(肘劲被制时用之)。以肩、腰、腿之拧劲或旋转劲,并配合身法、步法而用。
练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再研究尺寸分毫,达于慎密。
发人时,劲不在前手,必须用后手拉劲,前掌才有效能。
用劲时,腰胯要坐稳,两腿要有扣劲。
练拳时,以手向外扭转,使其筋脉所发之掌力,与手臂阳面主力合一,方能发挥最大效能。
练拳时,双眼除注视自己动作外,还要透视对方之举动。
身子轻松,转动快捷,为取胜之要诀。
步行,应着重后脚之脚掌及大小腿之大筋,脚掌是蹬动力,筋是弹弓力,蹬与弹力如射弓箭,且连系腰力,则轻便有力。
拳法,着重架式之变化,应付不测之风雨,初练时,手、眼、身、步、法,以分别为之,架式纯熟后,即应密切配合。
打拳须先聚气,内聚便是外发。
朝里收,便是发,气沉丹田便是收,就是发的前奏。
胎元收,脐动脉收,就是要发。
注解:胎元就是肚脐,有脐静脉与脐动脉连结其上,是人生命之蒂,胎元一收,脐动脉跟着也收,就是要发放了。高手发人,就是胎元一收一放,即发人于寻丈之外。胎元又日中宫,由胎元发挥出去的元真,称为九天,九天真穴发挥出去的力为罡悉,罡气者,玄功也。用灵引导,以性控制,发人于无影无形。
真泉穴上一寸三分为真气穴。
注解:真泉穴,在仙骨瓶口上沿。其上一寸三分为真气穴,统率全身之真气。真气穴一动,全身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