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宴
我们试图剥去高深学问的清冷外衣,为大家献上文史的盛宴,激发更多朋友对文史的兴趣。我们与阙里书院关系密切,对专业经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阙里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佛山电视台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广东公共DV现场  ·  女子报警:我举报我自己!网友直呼太可怕,“吓 ... ·  2 天前  
佛山电视台  ·  注意!本周末,佛山多路段有交通管制→ ·  3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员工连续工作29小时被通报表扬?多方回应 ·  4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局长酒后驾车砸店伤人,官方通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宴

即使逛过很多博物馆,你也可能忽略了这件事

文史宴  · 公众号  ·  · 2024-08-09 11:59

正文

有人说:

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从走进一座博物馆开始。
如果想了解一个时代,更不能错过博物馆里的宝藏。

但是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时常稀里糊涂地在网红展品前打卡,离开之后依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有人听了导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也无法深入了解每件藏品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图源:《博物馆奇妙夜》剧照

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逛,当我们转身离去,我们便错过了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片段,看不到文明的倾覆与建立、艺术的发展与更迭,也辜负了无数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伟大的构思与创造……这未免太可惜了。

因此,我们逛博物馆,应该知其所以然,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因为 即使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展品,我们依然会错过许多有趣的细节。 你是否想过:

我们都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但她为什么会微笑?
文物修复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偏偏没有修复《断臂的维纳斯》?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都能在三联推出的 「博物馆系列」课程 中找到答案。

1503年,佛罗伦萨的一位贵族,委托达·芬奇为他的妻子丽纱画一幅半身肖像画,这便是《蒙娜丽莎》的由来。

达·芬奇

本来,达·芬奇完成后要把作品交付给对方,但他越画越舍不得,索性自己留了下来。

这幅画高77厘米,宽53厘米,不过两张A4纸拼起来那么大,但达·芬奇却足足画了16年。他把这幅画带在身边,平时有事没事,就在上面涂层,这样的日积月累,使蒙娜·丽莎的笑容更加含蓄细微,被称作“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笔下的微笑并非神来之笔,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 他曾在手稿中记录过微笑时肌肉的变化细节,细致到嘴部的肌肉怎么张开、怎样捕捉动态中的停顿等。

《蒙娜丽莎》
刚问世时,《蒙娜丽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1911年,意大利小偷佩鲁吉亚从卢浮宫偷走《蒙娜丽莎》。这段时期,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蒙娜丽莎》被偷后,第一时间登上报纸头条,身价也开始飞涨。

《蒙娜丽莎》走红的背后,与达·芬奇的杰出的创作密不可分,也和被盗的戏剧经历有关。

而卢浮宫另一个“镇馆之宝”的出名,则因为它本身的残缺之美。

《断臂的维纳斯》(图源:unsplash)
《断臂的维纳斯》的主角,是个30岁左右的少妇。她的肌肤有些松弛,但风韵犹存,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手臂。

面对残缺的东西,人们总会有一种修复的愿望。当时,有专家们提出复原方案,比如让维纳斯拿着苹果或镜子等,但卢浮宫决定不予修复,让雕塑呈现原本破损的状态。这种由断臂带来的“缺憾美”,反而导致人们对她过目难忘。

连州摄影博物馆馆长弗朗索·萨瓦尔曾说:

观众在进入一家博物馆,要做的并非是重复观看日常的图像,而是去感受一种颠覆的力量。

这也是参观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每件文物都有记忆,它们的身上,保留着人类生存的痕迹与火热的情感。 它们不是孤零零的藏品,而是鲜活的生命。

文物记录下来的历史,通常比文字更加立体客观。但是, 只有读懂这些藏品的内涵,才能穿越时空隧道,俯瞰历史波澜。

熟悉三联的朋友都知道,2019年,我们制作了音频精品课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 ,用 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为切入点,带大家了解文物的故事。

节目推出后,收到很多读者的好评。






但也有小伙伴质疑:“中国有这么多国宝,怎么一个都没提到呢?”

看到大家对国内博物馆的热情,我们又特意推出一档聚焦中国文物的精品课——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 ,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出 中国文明史上100+件(组)重要的文物

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时期、地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我们邀请了著名的 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美术史家 从多重视角对这一批重量级国宝文物进行解读、精讲,以“物”的名义,串起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

文物大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顶级国宝,譬如 四方羊尊、金缕玉衣、马王堆汉墓帛画、《快雪时晴帖》、《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官窑弦纹瓶、《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明孝端皇后凤冠、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



左右滑动依次为

敦煌壁画、唐三彩

《清明上河图》局部、《千里江山图》局部


它们深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 等等国家知名博物馆中,我们将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集合到一起,拼凑成一份“中华文明的版图”。

有了这两门课,你就可以随时随聆听文物的故事,课程中会提供 多张精美、高清细节图 ,让你不受时间空间的阻碍,把全球100多个博物馆装进小小的手机里,随时随地感受博物馆之美。

限时特惠

2024.08.05—2024.08.11
限时特惠199元 (原价397元)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特价订阅

《博物馆观看之道》合辑


这两门课的特别之处


24位一线知名学者专家精彩解读


这两门课的主讲人,不是传统的博物馆讲解员,而是资深的一线学者。

他们有的在知名博物馆担任研究员,有的在相关领域深耕已久,可以说是最了解这些博物馆的人。

比如说,解读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的 邵大箴老师 ,他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对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历史非常熟悉,对馆藏绘画也颇有研究,堪称艺术史学界的“师爷”级前辈。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再比如, 策划秦汉展的陈刚,他除了是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还是大云山汉墓发掘者。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由他来讲述马王堆汉墓帛画的故事,再合适不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有了这些专家的引导,我们才能在观摩文物的过程中深得其法。


体系完整,层次清晰

帮你系统全面地提升鉴赏水平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并不缺知识,缺的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长时间涉猎碎片化信息,会让我们沉溺于虚假的成就感中,看似忙碌,实则无用。

而我们推出的这两门课,章 节之间环环相扣,提纲挈领 ,除了让大家掌握必备的知识点,更致力于帮大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文物鉴赏水平。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这门课,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开篇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教授,来解读博物馆的观看之道,让我们明白看真迹和原作的意义,再由其他学者讲述不同博物馆的特色,层层深入。



课程大纲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课程大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