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大对策,第一控制现有债务增长, 第二,控制好两个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
我们第一次在党的报告里把它写进去,就是防范金融风险,必须控制好这两个政策。首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怎么控制?就是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另外一个政策是宏观审慎政策。
首先是控制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控制的目标提出,将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基本属性。
过去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太大了。2002年我们货币供应量只有16万亿,去年年底到167万亿。因为我们长期持有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将转向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直是宽松,一旦转向稳健,就出现钱荒,资金紧张。
去年导致不小利益群体要求松动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和两会再次强调坚定不移的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我看有人写预判,不能再抱有幻想了,只好自己拯救自己,大量抛售资产。这种高负债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一旦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的政策,就运转不了。不少集团开始抛售资产,因为知道已经不可能回到宽松货币政策。
如果继续宽松下去,总有一天会引爆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一旦爆发,经济增长最少倒退五年到十年。所以慢一点不要紧,只要不爆发风险就可以。现在和过去不同,现在一爆发风险,不可收拾。所以宁可慢一点,也不能爆发风险,所以绝不会松动货币政策。
我估计2018年还会出现钱荒,资金紧张。央行当流动性太紧张时,可能调整一下,满足一下发展的需要,但绝不会恢复到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货币政策是稳健中性。大家绝不能抱过去的幻想搞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这个在中国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把防风险提到了首要位置。这是货币政策,要有清醒的认识,叫稳健中性。
另外一个政策,宏观审慎政策。
什么叫宏观审慎政策?和西方一个经济学家有关系。西方有一位很活跃的但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叫明斯基。他1985年写过一本书,叫《稳住不稳定的经济》。这本书对宏观审慎的基本理论已经提出,但没有太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他的理论成功预计到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这本书一下就火起来了。
宏观审慎政策要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叫顺周期理论。经济发展是顺周期时,人们一般没有风险意识,盲目扩张、加杠杆、负债。导致整个社会杠杆率太高。所以政策强调顺周期必须去杠杆。因为顺周期人们盲目容易加杠杆,会导致下一轮金融风险。我们为什么对这个要点有共识?因为中国顺周期40年,1978-2018。高速增长40年,改革开放刚好40年,顺周期的40年。在顺周期过程中,大家没有风险意识,盲目扩张、盲目加杠杆,整个杠杆太高。如果不去杠杆,会引爆下一波金融风险。
未来几年内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整个社会的杠杆率必须降下来,因为杠杆率太高了。整个社会杠杆太高,就会引爆下一轮金融风险。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去杠杆,包括企业杠杆、个人杠杆也包括政府杠杆。宏观审慎政策一个要点,顺周期必须要去杠杆。
宏观审慎政策第二个要点,防止市场之间得传染病。这个市场生病了,会传到别的市场,一旦市场之间得了传染病,就会引爆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强调在市场之间要打隔断,你得病了不能传染给别人。比如说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房价大跌,传染给银行、实体经济、个人,金融风险就爆发了。要给房地产市场打隔断,你出问题了不能传染给别人。
隔断是一个重要办法,今年对房子抵押和土地抵押要做新规定。不做新规定,某年房价暴跌会传染给银行,给别人,金融风险就爆发了。比如说银行一般原则上不接受房子抵押,如果要抵押,现在按现有价格80%给你放贷,未来可能按30%给你放贷,按风险来计算给你放贷量。
在土地抵押上,借别人的钱买的地一律不能抵押,只有拿自己的资金真金白银买的地能抵押,而且也要按照风险来计算可以抵押的量。一旦抵押,房地产出问题就传染给别人了。
再比如说资本市场,股价暴跌一下影响别人,要隔断。隔断的重要办法,股票质押要做新规定。如果不做新规定按照现在质押,有人躺着中枪。现在规定大股东把股票往外抵押,不能超过抵押率的60%。有人把自己的股票的97%质押,引爆金融风险。股票质押今年有新规定,不能像过去一样,最后出了这么大事。这是防止市场之间得传染病,要在市场之间打隔断。这是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观点。
宏观审慎政策,第一,顺周期时必须去杠杆;第二,防止市场之间得传染病。
在市场之间要打隔断,不能你生病传染给别人。2018年这些工作陆续会展开,对宏观审慎政策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要进行操作的东西。
第二个策略,控制债务。
债务分三种:第一种,个人债务。
我们原来以为个人债务不高,因为中国的国民性格,一般不会借钱消费,存钱的欲望很高。十九大开会期间,央行周小川同志有一个发言,反复强调要注意个人负债率上涨太快的问题。我查了一下,个人负债率上升确实太快。2015年个人负债率是GDP总量的30%,到2016年底上升到45%。一年上升15个百分点,确实太快。现在估计个人负债率在50%以上。上升太快的重要原因是房贷上升太快。
2018年的政策是抑制个人负债率过分上涨,主要要约束房贷的上升。我估计2018年个人房贷将继续严格控制。2018年稳住债务的第一句话就是抑制个人负债率过分上涨。个人负债率上涨最快的是房贷,所以一定会严格控制房贷。2018年底控制房贷的政策会比2017年更加严厉。
第二种债务,企业债务。
企业债务明显偏高,已经是GDP总量的167%,远远超过红色警戒线。但民营企业负债不高,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高。中央提出企业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对企业债务的问题重点是解决国有负债太高的问题,民营企业负债率不高。
三件事可以反映决策层要下大力气降低国有负债:
第一件事情是联通混改,联通非国有资本已经超过国有资本,国家丧失了绝对控股权。但国家宁可丧失绝对控股权也要把负债降下来。
第二件事东北特钢,东北特钢破产重组,第一是宣布我们不再搞刚性兑付,中国未来不会有保本的理财项目。这个信号就告诉你,你跟国有企业借钱也要注意了,也可能还不回来。这个情况谁还敢跟他借钱。
第三件事情是准备拿一部分优质资产搞债转股,宁可把优质资产放出去也要把负债降下来。这说明决策层去杠杆的决策。作为企业负债的重点是把国有企业杠杆降下来。三年时间必须完成,2020年要确定完成。
第三种债务,政府债务。政府债务中央负债率不高,因为中央政府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赤字数量不超过当年GDP重量的3%。今年两会预算出来,赤字是经济总量的2.6%,没有超过3%。
现在主要是地方政府负债率太高。地方政府负债里,帐面看好像也不高,但实际很高。政府的潜在债务太大。什么叫潜在债务?表面上看不是政府债务,实际上是政府债务,潜在债务太大。过去地方的负债一般是搞一个融资平台,这个融资表现为企业债务,实际是政府债务。
2015年以后这个事情做不成了,从2016年开始地方政府通过两种路径增加了债务。第一,把20年前要做的事拿到现在来做,这堆项目都是企业负债政府来买单,好像是企业债务,实际上是政府项目。这批项目基本都是公共产品,要政府回购的。这几年这类项目增加的量到4万多亿。
另外一点,搞产业引导基金。我们这几年搞产业调整,政府要扶持一批企业。
这个可以搞,但必须拿政府财政的钱。有的政府没有钱,借银行债搞,给企业担保。等于把这个搞成政府潜在债务。PPP项目,所谓产业引导基金应该在6万亿以上。太大了。再不解决,总有一天会搞出一个金融风险。
现在提出,一定要抑制地方潜在债务。之前有关部门讲得很清楚,最担心是地方潜在债务。如果不抑制,未来很麻烦。今年下定决心要控制地方潜在债务恶性上涨,提了一个原则叫终身追究责任。去年年底叫停了包头地铁、呼和浩特的机场,叫停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为什么?寅吃卯粮。发改委按照新标准,已经批准有13个城市不能修地铁,因为你不符合修地铁条件,寅吃卯粮最后是麻烦的。今年主要是查PPP项目,防止地方潜在债务。
控制债务今年是三句话,遏制个人负债率过分上升,企业债务明显偏高,地方财政过分上涨,要全面稳住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