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图形用户界面(GUI)将死 ·  昨天  
鱼哥论道  ·  字少,事大! ·  6 天前  
鱼哥论道  ·  字少,事大! ·  6 天前  
第一财经  ·  房贷新消息!明起调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王石谢幕:他的“斗争”与他的时代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25 19:58

正文


作者:刘利平

来源:棱镜(lengjing_qqfinance)


34年前,王石只身从广州南下深圳,第二年建立万科前身企业,34年后,66岁,他从万科退休。


2017年6月21日,这天一早,王石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攀登珠峰时郁亮专程来探望的合影。配文宣布“万科公告了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候选名单。我在酝酿董事会换届时,已决定不再作为万科董事被提名”。从当初我们放弃股权的那一刻起,万科就走上了混合所有制道路,成为一个集体的作品,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


“这次是王石主动让贤”,一位万科集团的人士称,在此前的近半年,他周转于世界各地,忙于慈善与赛艇。


万科亦公告称,已收到深圳地铁关于万科下一届董事会名单,提议增加董事会换届临时提案,拟提名郁亮、林茂德、肖民、陈贤军、孙盛典、王文金、张旭为第十八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提名康典、刘姝威、吴嘉宁、李强为第十八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提名解冻、郑英为万科第九届监事会非职工代表监事候选人。万科本届董事会已通过这一决议。 


若再无意外,万科自此完成这家企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掌舵人交替。        


“主人翁”


 26年过后,阳光100集团行政总裁林少洲依然清楚记得与王石的第一次见面,他说“那个眼神跟刀子似的”,“坐下来一声不吭,翘着腿,上来就跟你斗眼”。林少洲曾在万科工作10年,官至万科北京公司总经理。


“有时候他会一言不发盯你20分钟,他就想通过这个搞清楚、甄别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想要害我的人,还是有什么其他动机”。


那是1991年,王石40岁,彼时,在深圳市罗湖区和平路50号那座灰红色的万科三层总部大楼里,他被称作“王老虎”。刚刚结束一段11个月的铁窗生活,他连写字都会微微颤抖,但满身的“尖刺”依然锋利无比,“特别凶、特别威风凛凛”。


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王辉,系新中国开国上将王震领导三五九旅时级别较高的下属,母亲是游牧民族锡伯族,在往后,王石常将自己“野性的精神”归因于此。


 王石建立并掌舵至今的万科,从贸易起家,经销科教仪器、也曾一度拍过电影、甚至以经营商业零售与饮料为主业,1988年才在深圳拍得第一宗地块得以进入地产行业,并在随后最终以房地产作为主业,2012年,万科成为全球销售金额最多的房地产开发商。


那些年代随同王石一起创业征战的万科元老们眼里,王石做企业不求财,但就是要做一把手,“其实他的事业起点是很高的,他就是想有自己的舞台,自己的天地,他要说了算,而且还想通过这条路去证明他自己“,林少洲说“可能他不想老是被别人介绍说这是王什么的女婿”。


1984年9月,在深圳建设路1号,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建立开张,王石任经理,这也是万科的前身,主要业务是从香港进货,向内地倒卖摄像机、投影机等教学器材。这一年,在首都北京,柳传志和几个技术男创立了他的联想集团,在黄海之滨青岛,张瑞敏野心勃勃的将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改名海尔。


但是,在深圳,王石创立并担任一把手的这家贸易企业几乎全部业务都要倚仗于名义上的母公司、当时在深圳官商一体的最大国有企业“深圳特区发展公司”(后简称“深特发”)。


“资金是他自己找来的,他只是挂了一个红色的帽子,就挂了一个(深特发)名字,登记的时候写的国营企业,然后就完了,你姓成了别家的姓就别想改了,你身份证是这么写的”,一位早年亦曾在万科工作过的人士向腾讯财经回忆。


直到1987年12月1日,一场在深圳会堂举行的国土有偿使用权拍卖会进入了王石的视野,一家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的最高价获得了一块8588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拍”。


第二年,王石即亲自到场举牌,万科以当时2000万元的天价在深圳拍得威登别墅地块,正式进入房地产行业。   


但直至1991年,论体量,那时候的万科在深圳本地都不算什么亮眼企业,而却吸引了诸多北大、清华、复旦的“高材生”,他们颇有情怀,不论专业出身,只要愿意,在万科均被一概录取,而王石亦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指点江山”。


“王石特别有那种主人翁的精神,经常讲话就像很多跟国家领导人讲话似的,不像一个商人和老板,他喜欢站在国家和政治的层面讲问题”,林少洲说,“其实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很多人不了解。”熟悉他的人说,他的“主人翁”意识是因革命家庭给他带来的“红色血统”。


当时已在中国东北城市大连地产行业已显山露水、后来荣居中国首富的王健林说“万科我什么都不服,就服敢用人,二十多岁,就敢用作一方诸侯,在万达起码三十多岁我们才敢这么用”。


“他很放权,他对下面的人特别信任,用人特别大胆,用谁,就把权力给你,他很敢信任,这是王石身上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林少洲说。


上述早年在万科工作过的人士说,虽然当时万科是深圳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但是上市后股价曾长期跌破发行价,开个股东大会,董事会成员们得先想好小股东闹场子了从哪个门撤出去。


但是,林也提到王石对人的出身很敏感,这是他跟当时其他深圳草根企业家的区别,“不管你是北大来的还是什么,他对你的学历很敏感”。


他最在意的“名”


像一头发怒的狮子,随时摆开阵势和对手撕咬个你死我活,在万科早年的那些员工眼中,不被“王老虎”撕的只有一群人:那些在《万科周刊》上写些酸溜溜文章的书生们。


一位早年曾在万科做会议记录、后来成为万科一方“诸侯”的万科原高管回忆,在1995年,脾气有所收敛的王石唯一一次在总经理办公会上跳起来拍桌子、发脾气的是因为《万科》周刊。


这家万科内部刊物在当时已创办三年,在随后的很多年中,直至今日,它仍是万科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几任主编在往后都成为了万科重要高管,比如后来履任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的丁长峰、北京万科总经理林少洲。


这位人士描述,在这次总经理办公会上,时任万科常务副总经理突然发难,批判《万科》周刊,他直言“我们是一个企业,办这些酸溜溜的东西干什么?能当饭吃吗?每天花这么多钱,养这么多文人、酸秀才在这里干吗?!”,其他两位副总经理点头赞同附和。



未料想,王石一听怒发冲冠,拍着桌子站起来,“我在他身边当时4年了,我从来没见过他拍桌子,即使讨论几个亿的担保怎么收回来,但就是这件事,拍着桌子站起来”。王石对几位副总经理咆哮“一帮优秀的年轻人为了这份刊物呕心沥血,连续加班加点,为万科挣得了巨大的荣誉和无形资产,你们身为老总,不但不支持,还说风凉话,我作为万科的董事长、总经理,一定要在我职权范围内给《万科周刊》全力的支持”。


事后回想,这一年之前,挂在王石身上唯一的标签是“深圳地产商”,而这一年之后,他有了更多元化的身份:登山家,他一路攀登,直至登山珠穆朗玛峰,这些也造就了王石与万科的“名”。


一位早年曾跟随王石的下属毫不客气地评价说,对技术管理、专业什么的,王石都没花什么工夫,在起初,甚至都不算什么有文化的人,但是他永远都在汲取知识,他的家里、车里总会带着书,他还有一个曾做过校长的司机时常给他买书。


“每天都会看上几个小时书,他每天都在生长”。


王石懂得如何用自身的“名”去影响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他热衷滑雪,每年参加黑龙江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期间,他必定要上野道。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调侃,因为这是唯一一条雪友乘坐缆车时能看到的雪道,“他是一位行为艺术家”。


2017年2月份,在亚布力论坛上,他脱掉西装与衬衫,仅穿一件汗衫展示肌肉,兴奋地招呼工作人员铺上垫子他要现场翻个跟头,要知道,数百名中国企业家和官员正端坐台下。


他总希望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政府是全国“摸石头过河”中被要求走在最前面的“先遣兵”,而王石也在其中练就了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1986年10月15日,深圳市政府正式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1988年,万科即一批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正式改名“万科”。


在万科33年历程中,对其发展模式与路径产生根本性作用的,莫过于股份制改造,作为一家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企业,其所有的悲欣、荣辱,全系于股份制改造。


王石此时终于得以在万科“当家作主”,但他“风轻云淡”地放弃了自己和高管团队能够获得10%股权。在自己所著的《道路与梦想》一书中,他解释三点缘由中有两点为“名”:社会价值取向,名利不可兼得;讨厌暴发户形象。


名和利之间只能选择一项,或默不作声地赚钱,或两袖清风实现一番事业,王石称自己选择了后者。


“少年时代读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感暴发户,当发现自己可能成为这一类人时,自然采取回避”,王石说自己不想做“暴发户”,这是一个从较低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突然变得富有和有权势的群体。


但是,那些老部下也有对其这一决定至今无法理解的。


一位万科原高管说,即使是贴近的人,直至今日王石也没有告知他更多的想法,“我每次跟他一提这个,他就岔开话题,回避。”他揣测,王石是希望通过股权、利益的牺牲和付出换取一个在中国社会做事更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恐怕是他的想法,因为他是经过巨大起落的人,他对风险的认识很强烈”。


“斗争”权术


 “我在酝酿董事会换届时,已决定不再作为万科董事被提名。从当初我们放弃股权的那一刻起,万科就走上了混合所有制道路,成为一个集体的作品,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


若无意外,王石将就此退休。“这次是王石主动让贤”,一位万科集团的人士称。


主动让贤抑或不得已而为之,王石完成了他在万科的33年旅程,同时开启了属于自己在慈善与环保事业上新的旅程。


王石好斗、且不胜不休。“杀气很重,斗气很强”,林少洲说。


在一位企业家最近的朋友圈中,对一篇《人生也有死胡同》的文章,王石留言“我是蜜蜂型的,认死理,即使此路不通,仍认为只是暂时不通,耐心等待而不是倒转头”。


彼时,剧情起伏的万科股权之争已持续近两年,局势渐趋明朗。


“历史上跟王石做斗争的人好像都没赢过,真的不止是一次。”一位曾与王石有过小“斗争”的企业界人士说。


一位王石的老部下回忆,在万科内部的务虚会上,部下可以对王石提意见。“其实我们这些人,有时候他提了一个什么东西之后,我们会给他一个延展和补充,结果他每次都会觉得你在挑战他,他那时候会觉得你在挑战他,他就想要给你驳倒。”


“每次都是斗争思维,他不习惯这种和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的,不是你征服我,就是我征服你”,他说。


2000年,王石在辞任万科总经理,2006年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环保、登山、慈善等事务上,2011年索性在美游学两年。


2015年年底,他突然出面将万科股权之争推向舆论焦点之下。2015年12月17日晚间,他在万科北京公司发表了一场内部讲话,他陈述了自己与“宝能系”掌舵者姚振华一次原本私密的深夜会面,他描述称自己当面告知对方“你的信用不够”,“万科的管理团队不欢迎你这样的人当我们的大股东”。


这种僵硬、不留情面的反击一度被外界视作万科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在整个2016年,王石与整个万科都在不确切中前行。王石郁亮等整个董事会甚至面临被全部罢免的威胁,郁亮无不感性直言“感到有心无力”。


这可能是34岁的万科发展史中最艰难的一年。但王石似乎决不妥协,在一年中,即使是手中并无筹码时,他亦并不打算妥协。


冯仑说,我觉得这是他的力量和可贵的地方,“确实我也在想这个事情,比如我们俩聊的多一点,他非常清晰未来的价值观,立场和原则,这是他一贯做事情的基点,非常坚定,而且我觉得也是让人钦佩的地方”。


2017年3月末,届时持续已逾两年的“万科股权之争”一事初有落定,华润集团与中国恒大相继出让手中股权,深铁集团坐稳第一大股东,而最大的悬念是66岁的王石会否将继续留任董事长,亦或就此退休。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腾讯财经寻访了多位对其熟悉的前职员、同行和企业界好友,而他们几乎一度认为,王石将不会放弃继续担任董事长的努力。


3个月后,尘埃落定,靴子落地。


在王石的万科“斗争史”中,这不第一次,但可能是最后一次。


 同步阅读 

王石:我用万科34年经历,换来这4条人才管理经验



作者:GHR

来源: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6月21日,王石谢幕万科。从1988年出任改制后的万科董事长兼总经理,30年间,万科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毫无争议的龙头公司,王石也成为标杆性的企业家。



今天分享一篇王石先生的文章,总结了王石先生在万科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及他所提炼出来的4条公司管理经验与用人方法。


1

强弱关系


我曾经问过自己,给万科带来了什么?首先,选择了一个行业;其次,建立了一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后,还培养了一个团队。这是我的作用。


1988年,万科股份改造的时候,4100万资产做股份,40%归个人,60%归政府,明确资产的当天,我放弃了自己个人拥有的股份,一直到今天我在万科还只拥有极少的股份。


虽然后来经历了一些问题,但我到现在终身无悔,如果到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放弃。所以从1995年开始评选大陆富豪100名,排第一的不时更换名字,但我从来不在100名的名单里。


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我觉得这是自信心的表示,我选择了做一名职业经理人,不需要通过控制股权也能管理好它;其次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钱,是很危险的,从传统文化来讲,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可以穷,但是不能接受突然间你很有钱了。


在名和利上,我的本事不大,只能选一头,我就选择了名。


另外一方面,我作为唯一的创始人都不要股份了,所以大家都没有要。这也为万科的现代企业制度铺平了道路。因为企业最难处理的永远是内部的人际关系,这其中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


第一批的元老一定是强关系,早到公司三个月的就是老人。很快你就发现元老令你很难受,他们忠心耿耿,但是他们排斥新来的人。强关系形成以后你需要面临平衡新老员工的问题。


我1983年到深圳,从1984年开始,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平衡新人老人的关系。这么多年过去了,万科形成了一种文化,叫做弱关系文化。


弱关系怎么维系呢,就是契约。契约有几个要求,自愿、公平、执行。按我现在的年纪,外甥、子女辈的,算下来有很多亲戚,但在万科一个没有。我当过兵,万科也没有我的部队战友,没有儿时玩伴、机关干部。所以公司员工才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实际上万科有很多清华的、北大的,你不用和董事长认识,你只要能干就行。


但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要看自己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创业公司刚开始什么资源都没有,需要强关系,大家一起往前走;但当渐渐有名气和资源的时候,就要开始慢慢转换为弱关系。


2

我管理的三原则


当然,这些想法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做法和制度上。作为管理者来讲,我觉得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决策。就是一件事做不做,这是王石来决定的,否则我作为董事长或总经理就失职了。


第二个原则要做谁去做,就是用人的问题。


第三个原则:他一旦做错了,我要承担责任。这是我管理者的原则。


很简单,你重用他,他做错了,那么他已经诚惶诚恐了。这时候你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对这个人说,你辜负了我的信任,你把事情做砸了,但这不是我的态度。我的态度是你做错了,不是你的责任,是我的责任,是我让这个人做了不适合他做的事情。


真正聪明的经理,知道下属犯错了,相反会不吭气、装傻,允许他犯点错误,当他知道错了之后,他会更努力地做,珍惜你对他的信任。


尤其是公司壮大了,授权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授权就不要横加干涉,但不横加干涉并不意味着连监督机制都没有。


授权者要把握好到底什么样的错误可以犯;哪些错误是致命的,这样的错误犯一次公司就会垮掉。比如在原则问题上、道德问题上,如果还用这种毫无约束的信任,那就是放任了。


很可能听到这,你会想这不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嘛。之前,在一次总裁班的讲座上,有听众问我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看法。我当即回答:毫无疑问,用这种方式管理企业是走不下去的。


有人听到后问:你不是一直倡导假定善意么?那这和上面是不是自相矛盾?


这几年我确实一直在强调假定善意,并且这种假定得到的结果都是正面的。而用在企业管理上,就要加之以辅助物,在道德层面假定善意,但在制度层面假定恶意。而这个制度上假定恶意是指在未出现问题时明确监管,出了问题后按照这个制度去解决。


你无法保证你的部下全部是天使,或者,他们曾经是天使就能永远是天使吗?


从制度上假定恶就是当恶还没产生或欲望还没产生的时候,就将其抑制住。你无法要求你的部下全是天使,他会有魔鬼的一面。而我们制度的约束,就是减少他魔鬼这一面的释放。


在万科,一位总经理在公司只要连任超过三年,一定会有一段临时审计,因为我们一般是三年调换。让你到公司总部学习20天,这20天派一个临时总经理进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为参照,如果没有这个制度为依据,大家都含情脉脉:我相信你、信任你,你就不能辜负我的信任……这就不是一个企业了。


当然,你用人就是因为信任他的能力才用他,而且我们还允许他有技术性的失误,因为我们自己也犯过错,也是在试错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3

万科制度的两大特色


万科在制度建设有两大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规范化


万科的内部网站上有一个制度规范库,其制度主要是工作指引型的,告诉职员遇见各种状况应该如何操作,而无须层层请示。


万科规范的制度体系使得万科内部很少出现烦琐的请示汇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同时职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无须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与上级的沟通上。万科之所以取得骄人的业绩,有注重品牌建设的因素,也有制度建设规范化的因素。


第二个特色是流程优先


在制定每一项新制度之前,首先就考虑流程的规范。在流程中充分考虑总部与地区公司、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对接;考虑最直接、有效的渠道,打破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刚性束缚。万科的制度建设强调简洁、规范,是中国较早采用ISO9000管理体系的企业。


每一项制度首页就是流程图,非常明晰。各业务指导程序就是工作指引和工作表格,易于执行。「流程管理」是万科内部管理的一大特色,从合同审批到项目决策,均可按照流程执行。员工有流程作为指导,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不会无所适从。


我们的具体操作模式为:设定工作目标,形成工作网络;工作实施过程中以流程为指导,不受层级和职能的限制,流程规定需要由哪个部门或公司负责就由其完成。


在万科的内部管理中,没有「职能型」和「矩阵型」之争,只有流程。强调做流程型企业,强调各职能部门、各层级和各专业线服务于流程。


4

用人的心态


1999年,我辞职后在一定程度上投入自己的「业余爱好」,除了众所周知的重拾少年梦的激情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以此为契机,与管理层疏离。


没错,我是有意和万科的管理层疏离,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在创立万科的过程中,基本上事无巨细都是亲力亲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但是一个人,无论你有着怎样神通广大的能力和用之不竭的精力,总有一天你要离开,这是谁都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


万科的成功,不是说王石在的时候就红红火火,王石不在的时候就走下坡路了,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个企业是不成熟的。


比如说郁亮,他不懂房地产行业,因为万科原来是多元化的,主要是搞投资的,更多需要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他不懂房地产,那给他配一个懂的副手不就行了?当然,我们传统说法是「又红又专」,所谓「红」我觉得不仅仅是指品格,品格只是情商里其中一部分,还有包容、涵养等。


总体来说,企业的传承是靠文化不是靠血缘,第一代老板的机遇来自于五湖四海,时值第二代,已经是全球化、国际化的平台。中国企业能不能壮大,中国的民营企业能不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水平。


中国人充满了企业家的冒险、创新意识,因此,不需要担心缺少企业家,中国要担心的是缺乏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职业经理人。


我不希望是我做不下去了,眼睛看不到了,我才离开;我早点放手,对我对万科都有好处。但是我辞职的时候才48岁,还年富力强,如果在公司待着,肯定是没事找事。


所有的工作都由总经理承担了,一个董事长,如果还要插手原来作为总经理时候的事情,那不是越俎代庖、「垂帘听政」么?所以我就常常离开公司,每次离开就是一两个月。当然,现在讲起来轻松,但在最初,我实际上是不大适应的。


因为我还是董事长,所以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可一到办公室就感觉不对劲了,觉得冷冷清清,我看了日历又看了记事本,不是节假日也没什么特殊的事情,便问秘书,人都跑哪里去了。秘书说,大家在开总经理办公会。


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怎么没有叫我?随即意识到,我已经不是总经理了。他们开会的这段时间我便在办公室踱来踱去、抓耳挠腮,竟不知该做什么好。心里特别想冲过去看看,告诉他们,你们开你们的,我就坐在旁边听听,什么也不说。


但转念一想,新的总经理第一次召开办公会议,如果前任总经理、现在的董事长,往那儿一坐,人家还怎么开会呢?


于是我只好在心里念叨,不能过去不能过去。那种感觉就好像前一天还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第二天就让你拄着个拐棍去公园里散步,拿些老照片追忆似水年华,顺便思考思考人生——这看起来很惬意,但对于一个还年富力强的人来说,突然闲下来,好比将驰骋的野兽关进了笼子。


当天的样子我现在想想还忍俊不禁。第一天就在不适应中过去了;到了第二天,还是很难受;第三天,仍然很难受;第四天的时候,总经理过来汇报那天的会议,说有七个要点。


我就非常耐心也饶有兴趣地听着,第一、第二、第三……说到第三点时我说不用说了,我知道接下来第四、五、六、七点都是什么,然后反过来讲给他听。他又惊讶又困惑,问我是否去偷听了。


实际上,他们都是我培养的部下,他们开会讨论什么,我当然心中有数。接着我又告诉他,第五点的思路是错的,第六点也不对,应该怎样怎样。总经理听完我这么说,眼睛里满是钦佩:老总没参加会议,只听我汇报了前三点就知道接下来的都是什么,并且还能指出哪里不对。


当然,这情形让我情绪高昂起来了,不错,成就感找回来了,不参加会议都知道讲的是什么、哪里有问题。于是到了第二个星期汇报的时候,照样到了第三点,我就坐不住了,自己说了接下来几点,以及相应存在的问题。等到第三次,总经理再汇报时,我觉得他的眼睛不再放光,状态也不对了。


看样子是感觉「反正我们想什么、讨论什么、做什么决定董事长都能猜到,与其来做汇报,还不如直接听从指示」。我一看那状态,便知道有问题了,而且这个问题还出在我的身上——一不小心做了「垂帘听政」的事。


他汇报时已经没有最初的那种情绪、那种冲劲了。我当下决定不说话,听着他讲完,实际上讲到第三点时,我的「惯性」又来了,特别想打断他,但还是强忍住咬着舌头不说话,他似乎也掌握了我的「规律」,所以在汇报到第三点的时候等着我说话,我没说,他只好继续讲第四点、第五点,直到他说完,我忍了半天,说,我没意见。


之后我一直在反思,我的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


第一,是不是真的准备交权?扪心自问,没人逼我,确实是真心要交;


第二,既然是主动自愿地交权,为什么还不放心?因为觉得他们要犯错误。


于是我开始说服自己,从到深圳创业至今,我有没有犯过错误呢?一直在犯。那么为什么不能允许他们犯错误?这个心态非常重要,既然我也是犯错误过来的,他们犯错误我就要宽容一些。


如果还不等他们思考,我就直接指出问题,他们就不会再去花心思、动脑筋;如果我在最初就对问题给予纠正,他们就不会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也不可能有进步。只有让他们亲自去经历,才能稳稳当当地进步。


所以我让自己牢牢把握一点:他们犯的错误只要不是根本性、颠覆性的,我就装傻,装作不知道。否则,我退与不退就没有什么区别,而新的接班人也不会得到成长。


其实,这些管理方式也是通过每一天的工作慢慢产生的,尤其是放权的部分,可以看到我经历了非常大的心里挣扎。


最后,我再说一个故事。


万科员工手册上有句话——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向哪里汇聚。


万科汇集了一批人才,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人才是理性的;第二,在万科的发展当中,人才也不断流走。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企业在用人中应有的心态。



推荐关注中国经济学人新启动的专栏号

经济深观察 |经济的热度 观点的深度



扫码关注▼

ID:yhhhsbxz

经济深观察可留言互动哦~


---无需再论加小助手和加群的必要性---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有意进群者请添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再受邀入群。


小助手2▼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ID:economistchina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收割者退出房市股市,寻找下一片韭菜地

这条线把中国分成了两个世界!

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历史的轮回?

因为印度,中国已经没了退路

排名前 1% 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发达国家第一次将人民币纳为储备货币



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所有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