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
在大家印象里,三联因为出版了现代西方学术文库、陈寅恪作品集、钱钟书作品集,以及大量思想文史著作而显得学术色彩更浓一些。其实,回顾历史就知道,无论是30年代宣传进步思想、引导大众启蒙;还是80年代创办《读书》杂志、译介西方现代学术前沿以及文化生活译丛,引发读书热潮;还是90年代以后出版原创学术著作,成为国内的学术出版重镇,三联始终没有走上专业化出版的道路,而是更强调做面向更多读者的大众阅读。只不过,我们所谓的大众阅读更偏重于人文思想和历史文化。三联的很多标志性读物都不是某一领域的学术专著,但却能对人的精神产生真正的影响,给予人以力量。
所谓“有尊严的大众阅读”,无非是想表达要尊重读者、尊重作者、尊重编辑。一提到“大众阅读”,往往给人感觉就是“通俗读物”。但我理解的“大众”是不囿于某一专业领域、保持着长期阅读习惯、愿意从书中获取知识和快乐源泉的人。在我心里有一幅理想读者的画像:他们兴趣多元,不那么功利,对生活有敏锐的感受;喜欢读书,不满足于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套路说法,希望寻求独立思考;既有的知识面广且深,有相当的阅读水平,对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为他们写作其实对作者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跳脱出专业学术的语境,抓住关键问题,找到融通的表达方式,唤起更多共鸣,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标准化、商业化的模版来约束作者,必须尊重作者独立的研究和思考,了解他们真正长期用心之所在,鼓励他们把最有心得的成果付诸文字,而这正是编辑的职责。去年9月出版的《范用存牍》,收录了近2000封我们社的老前辈范用先生与作者的往来信件,从中可以看到,与他相知相交的文化人当时很多都在落难,出书并不容易,如果不是范老热情主动地寻找他们、鼓励和催促他们写作,就不会有后来的《傅雷家书》《随想录》《干校六记》等名作的出版,正是这些三联前辈“为了书籍的一生”,才让我们看到编辑业务是怎样一门默默无闻的幕后艺术,它需要长期坚持的沉潜,在不断适应时代的过程中寻求思想智慧特质,坚守人文品格。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当2017年“中读”上线的时候,他们强调的介于传统书籍“慢阅读”和手机碎片化“快阅读”之间的“中阅读”,与我们图书本部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中层读物不谋而合,合作推出了这套“中读文丛”。这几本书都是在中读热销音频课的基础上脱胎而成。但这不仅仅是音频的文字转化。不论在前期的课程策划、约请作者、设置讲题,还是在后期的成书设想、编辑加工等环节,我们都跟中读的同事保持了密切的沟通,我们的目标是把课程内容延伸到一本经得起推敲和阅读的书。在我们看来,这不是音频课程快餐化的副产品,而是正如“中读”品牌所界定的,旨在向大众提供一种介于流行普及阅读和专业学术阅读之间的中层读物,真正做到把新媒体和传统出版的优势相叠加,为读者提供升级迭代的知识内容和更好的阅读体验,把这些书做出三联应有的品质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