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如何用 AI 为科研学习提效? ·  23 小时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tighten your ...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解锁被低估的网络文学价值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这个世界对单身人士的恶意,真是一点也不少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6-11-16 17:59

正文

题图来源:《在云端》

当今社会,仍存在对离婚或者大龄单身女性的歧视吗?

知友|暗涌

逢年过节一回家,单身的男男女女总能听到一句话:

大龄单身女青年尤甚,因为七大姑八大姨往往不忘补刀:再不找嫁不出去了哦!

如果二十好几三十岁了还单着,往往会被人指指点点。看起来整个社会在给大龄单身女青年施加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整个社会对于单身人士这一群体的歧视是隐秘而深刻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只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受害者而已。

欢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学 · 双十一特别节目》
贝拉 · 德保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长年来致力于研究与单身人士有关的心理学。

她发现在美国,单身人士不仅在观念上被社会贬低,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屡碰壁:

  • 已婚人士相比单身人士薪水更高,更容易升迁,社会保障也更好;
  • 单身人士需要支付更高的汽车保险,更难租房;
  • 受法律限制,单身人士不方便收养或做试管婴儿。

2005 年她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中的确存在针对单身人士的隐秘的歧视,并阐述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最显而易见的歧视是观念上的歧视。比个例子,如果我们认为女性「头发长见识短」,这无疑就是对女性的歧视。

德保罗博士和她的同事们首先采访了近 1000 名大学生,让他们形容单身人士和已婚人士可能拥有的特质。

我把结果翻译成中文,大概是这样:

显然,在大众的印象中,已婚人士的形象更为积极,而单身人士总与消极特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大众心中对单身人群的刻板印象更加负面。

为进一步证明歧视的存在,德保罗博士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中提供了某个人的一组性格特点,要求几组被试进行评分。

比如这样:

(一段关于 A 的描述后)
请用数字 1 到 5,表示A 可能拥有的人格特质:
富有同情心
忠诚
可变通
可信赖
独立的
好交际
……

被试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接收到关于 A 身份的描述不同。

1. 婚姻状况上,一些被试被告知 A 已婚,其他被试被告知 A 单身;

2. 年龄状况上,一些被试被告知 A 是 25 岁,其他被试被告知 A 是 40 岁;

3. 性别状况上,一些被试被告知 A 是男性,其他被试被告知 A 是女性。

实验先后采用了大学生被试和社会人群(由单身人士和已婚人士按 1:1 比例构成),以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在所有被试接收到的材料及评分项目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1. 被试认为已婚 A 的适应性更好,也更成熟;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单身 A 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更强。(这不算什么,在一则相似的研究中,被试倾向于认为单身人士更容易患性病。)

2. 并非只有已婚人士会表现出歧视。以社会人群为样本的研究表明,单身人士照样歧视单身人士。已婚男性和大龄单身女性尤甚。

3. 单身人士年龄越大,收到的评价越低。实验中,在 A 单身的条件下,被试认为 40 岁的 A 社交方面更为幼稚且更不合群。这也能从某一方面解释社会对于大龄单身女性的歧视。

4. 在要求被试同时评价 A 表面幸福感和实际幸福感时,被试认为已婚 A 幸福感全面超越单身 A,并认为单身 A 的实际幸福感低于表面幸福感。

(全社会:单身狗,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单身人士深深的恶意……

为了深入探讨离异与单身的区别,研究者设计了第三个实验。

所有被试接收到的材料及评分项目依然完全一致,只是改变了关于 A 身份的描述:

1. 婚恋经验方面,一些被试被告知 A 以前结过婚,其他被试被告知 A 以前没结过婚;

2. 婚恋状况方面,一些被试被告知 A 正在婚姻中,其他被试被告知 A 不在婚姻中。

这样就形成了三种组合:

1. 以前结过婚 / 没结过婚、正在婚姻中——A 已婚

2. 以前结过婚、不在婚姻中——A 离异

3. 以前没结过婚、不在婚姻中——A 单身

结果表明,已婚 A 得到了最高的评价,而离异 A 被认为比单身 A 更有吸引力、更善交际,也更不可靠。

一系列实验雄辩地证明,在社会眼中,单身人士与已婚人士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单身人士哪怕拥有良好的社会性和卓越的成就,这道鸿沟依然存在。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看到一个醉心事业的女强人或者王老五,多少人在大加赞叹对方的成就之后,还是要幽幽地补一句:只是你还没结婚……

看到这里有的人就要问,观念和行为往往不是一码事,就算社会在观念上歧视单身人士,你怎么知道这种歧视会体现在行为上呢?

本着鲁迅先生的名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研究者设计了租房实验。

实验中,让被试扮演房东,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决定是否租房给一对夫妇、一个单男或者一个单女。

在较为现实的租房问题中,夫妻档取得了压倒性胜利,70% 的被试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愿意租给单女和单男的分别占 18% 和 10%。

既然如此,和朋友一起合租还不是美滋滋?抱歉,在有得选的情况下,80% 的被试更愿意租给夫妻,12% 的被试愿意租给同居的情侣,你和朋友想租房,还是去找属于你们的那 8% 吧。

还记得开始时说,在美国单身人士会遇到租房困难吗?社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叫对单身人士的歧视。

这还不算完。研究者设计了住房实验 2.0。被试将读到一段带有歧视性质的内容,大意如下:

A 和 B 都有意租房,他们都有稳定的工作,不愁付不起房租,而且他们的上一任房东都说他们表现很好,A 甚至愿意支付较高的租金。但房东不为所动,坚持要把房子租给 B 住。

研究者请被试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 A 是女性,B 是男性,这个房东算不算歧视女性?——算!

如果 A 是黑人,B 是白人,这个房东算不算歧视黑人?——算!

如果 A 是单身,B 是已婚,这个房东算不算歧视单身?——不算!房东做得对!

——为什么?因为单身的人很邋遢,他们没有责任心,还容易毁坏房屋!

潜移默化中,社会形成了对单身人士不良的刻板印象,并且不公正地对待单身人士。这种歧视是无意识的,不被察觉的。

想想看,A 的前任房东对 A 的表现很满意,被试却依旧认为房东做得对,对单身人士的歧视该有多么根深蒂固。

现在我们可以确信,对单身人士整体的歧视仍然存在。离婚或者大龄单身女性只是其中的一份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存在歧视?

是因为单身人士真的更差劲吗?不是的。

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变量后,单身人士在社会功能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并不比已婚人士差,甚至单身人士更善社交,也更愿意参与公益活动。

但对单身人士的歧视绝不是无源之水。以下几种观点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释:

1.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原始社会中,独立的个体总是不能很好地抵抗外界的不良因素,因而需要同类的帮助才能更有利于生存;而且为了维持种族的繁衍,拥有稳定的性伴侣是很有必要的,这意味着可以传宗接代,并给后代稳定和良好的照顾。因此群体倾向于鼓励男女生活在一起,而压制独居、单身的个体。

2. 社会学角度的观点:家庭与婚姻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社会结构,单身人士由于缺乏这一结构,无法有效地与社会相连接,因此备受歧视。

3. 社会文化的观点:社会文化通常会树立理想的家庭模式。在中国,这样的榜样家庭可能是「四世同堂」或者「只生一个好」,在欧美,大部分人的理想家庭模式可能是一夫一妻外加三个孩子。社会文化对理想家庭的推崇,也是单身人士遭歧视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条件给了单身人士更多的支持,现代文明也给了单身人士更多的包容。但对单身人士的歧视仍在隐秘而广泛地存在。

逢年过节一回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碎碎念,单身狗们就要明白,推动平权任重而道远。

祝读到这里的单身狗们双十一快乐^_^

(什么?双十一已经过去了?我说的当然是下一个双十一啦)

参考文献:
Antonovics, K., & Town, R. (2004). Are all the good men married? Uncovering the sources of the marital wage premiu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 317–321.
Conley, T. D., & Collins, B. E. (2002). Gender,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stereotyping about sexual risk.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1483–1494.
DePaulo, B. M., & Morris, W. L. (2005). Singles in society and in sci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6, 57–83.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