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躺平」这个词过气之前,尽管我也没什么太出位的观点,但还是想聊聊它。
看来看去,大家讨论的无非是如何安置自己的生活罢了。
诸位有注意到嘛?社会群体的情绪通过媒体呈现在大众面前只有一种状态:极端。
所以,有关「奋斗逼」与「躺平」的讨论总是交替进行着。鬼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生造词出现呢。
支持与不支持的,你得看看发言者的屁股坐在哪呀?不然,我们似乎还得温习「小马过河」的故事。
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向大家提供一种温和、向上的价值观。原因很简单:再复杂的社会矛盾,由不得我火上浇油;我描摹的社会状态,视角单一,不全面,更遑论正确呢?「躺」是不需要支持与鼓励的,向前走才是需要互相勉励的。
生活只有热议里的「奋斗逼」与「躺平」两种极端状态吗?还有介于中间的「挣扎」呀。
「挣扎」是我与我的读者(多是互联网从业者),更能产生共鸣的生活状态吧?
不想996,却又牵挂着下一季度的房租。想躺平,却又觉得白来世间这一遭。
活到这个年纪,你我皆应清楚:自己根本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大概也用血泪丈量出了能力范围。
事已至此,打好手中的牌。
你看我,书卖的没有二混子好,广告接的没有六神磊磊多,财富在馒头大师面前更是完全不够看的。
这些差距,可能是我再努力也缩减不了的。
那咋办?借酒消愁吗?
生活总得继续。
我还是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尽量克服那些时常冒出来的妄言的念头,并压抑虚荣的做派。
此外,人这一辈子挺没劲的,总在历史的命运里沉浮,不给自己找点乐子,就草草而过了。
你看,打工人、干饭人,这些标签的流行,让每个人的面孔变得模糊,似乎志趣、爱好、性格都是无关紧要的元素,大家只不过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不同的螺丝钉而已。
可干瘪、空心化的生活有意思吗?我们区别与他人的东西,只是薪水的高低、房子的大小吗?
我想有记住你的东西,我想有让人记住的元素。我想彼此评价的时候说上一句:你是一个有趣的人,你玩的挺好。
我有收集「圆框眼镜」的爱好,每到一地,我花时间停留最多的就是眼镜店,我的浏览器常年开着几家小众眼镜品牌的官方网址,密切关注他们的上新动态。现在,我大概有五六十副造型各异的圆框眼镜。
实际上,对甚少出门的我来说,这份爱好已不具备「实用」的意义,而是,我想有除了工作之外的话题与人聊,它不能那么世俗,要足够吊起人的兴致,甚至是花上点时间去钻研,那简直是精神的后花园。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名大学老师。他时常带着与身份极其不相符,有暗黑意味的首饰。据说他对此颇有研究,花了不少心思。这就是一个有「玩心」的人,有趣的人,让人有交谈的欲望,且印象深刻。
有的朋友养多肉,有的朋友爱骑行,有的朋友收集公仔。这些不受他人规制的事物,计划的事物,恰恰是我们漫长人生的润滑剂。
两相对比,你会发现在朋友圈里没有生活,天天关心股市和数字币的人是多么的恶臭。
说实在的,我还想玩剧本杀,我还有很多想搞懂的潮玩元素,我还有一副绝版的眼镜没有求到,我会冲进泡泡玛特的店里,为凑齐一个系列的盲盒,待上半小时。
(我在泡泡玛特收集的小玩意)
所以,什么叫「归来仍是少年」啊?有那么费劲吗?如果追求的是在不恰当的年纪拥有完全的童真、童趣,几乎不可能,
但保留一些「玩心」,保有宏大叙事之外的小情调,完全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
就像泡泡玛特昨日发布的一则微电影《一半的世界》里说的:
「总有人对你说,长大后不要光想着玩。没错,我长大了,我的玩心也变大了。这个世界有多大呢?追求效率的那一段世界有多大,有玩心的世界就有它的一万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