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一个成立于2000年,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机制。
遥远的非洲,丰富资源、深厚历史、多彩文化的广袤大陆。相隔万里的中国,同样丰富资源、深厚历史、多彩文化的广袤大陆。作为“非洲老铁”,她目前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2001年,埃及时任驻华大使阿里·侯夫尼曾表示:“埃中关系是历史性的和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仅是过去45年的产物,而且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
让我们穿越几千年风雨,回眸彼此“初见”的那一天……
人类的历史起源于东方。
这里的“东方”,包括从中国、印度,经伊朗高原、两河流域,直到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广袤地区。
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生活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部落,建立了东亚和地中海世界之间最古老的贸易联系。中国的丝绸、软玉,转辗易手,纷纷流入埃及。
1993年,奥地利科学家在研究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前1070年至前945年)的一具女性木乃伊时,发现其头发中夹有蚕丝纤维。人们认为,当时除了中国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丝绸生产国。
我们常说,中非关系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中非官方交往的开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
那时,张骞带着“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中非之间的羁绊加深。
中国的“土特产”开始抵达非洲,非洲也对中国“礼尚往来”——
魔术在汉代称为幻术,深受欢迎。古埃及人很擅长变魔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张骞出使的目的地,今伊朗)使臣“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http://mmbiz.qpic.cn/sz_mmbiz_jpg/Ue1lWQfrr15QzcaynXStPeI19kTjy9wqljg0EIyC4wSgu6iaeC7NcswK8tIW6UAIguL1tU9DHve433I3l2PBUg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大鸟卵,是中国没见过的奇珍——鸵鸟蛋。“黎轩善眩人”,就是来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魔术师。
不过,这位魔术师万里迢迢来到汉宫后,如何在汉武帝面前进行表演,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后来的《魏略》(三国时期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称,“黎轩多奇幻,口中吹火,自缚自解”。我们可以想见,遥远国度来的魔术师一定曾令围观者惊骇不已。而他奇异的魔术,与鸵鸟蛋一样,成为汉朝人对于遥远西域最初印象的一部分。
中国遣使埃及和埃及魔术师抵华,标志着中埃之间交往的通道已经打通。
此后,每当夏季,印度洋西南季风吹起,埃及人便会从红海沿岸东航印度洋抵南亚,运回珍贵稀有的中国货物:丝绸、漆器、铁器、釉陶……其中相当部分商品流入包括埃及在内的地中海诸国,丝绸尤其受到埃及上流社会青睐。
公元1世纪,“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曾穿戴华丽的中国绸衣出席宴会,为众人羡慕不已。她给今人留下了身穿丝绸服装的肖像画。
另一方面,埃及的“土特产”玻璃也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河南出土的古玻璃中,就有公元2至4世纪埃及的玻璃制品。
据中国史籍记载,公元前108年,罗马帝国还曾向汉武帝赠送过产自非洲索马里或埃塞俄比亚的“花蹄牛”。与此同时,西汉年间,长安百姓所烧的“天下异香”,亦产自非洲。
不过,客观而言,汉朝时期,中非之间在交通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跨越如此巨大的空间距离,越过茫茫大洋、浩浩大漠而抵达彼岸者,实在微乎其微。
非洲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也不丰富,大约只是模糊地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个富庶大国,那里的人民喜爱他们当地的象牙、犀角和香料……
盛唐时代,出现了一个旅行家——杜环。至此,历史上才出现了第一个有名可指、有史可查的到达非洲的中国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西亚、北非贯通游历并记录成书的中国人。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逐渐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唐天宝十年(751年),也就是阿拉伯帝国建立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帝国发生了一次战争,随军的杜环成为未能归来的数千将士之一。
大约是因为大唐帝国的强大和声名远扬,杜环虽是战俘,却受到了阿拉伯人的优待,不但没有被限制行动自由,还与军团随行,并参与了几次军事行动。
王国维抄本《经行记》,首页为碎叶城记录。图源 网络图
此后的10多年中,杜环随大食军队一路西行,从中亚到西亚,再到北非。762年,杜环乘商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回到广州,并将所见所闻写成一部《经行记》。只可惜,书已经失传,而今只剩下1500多字。杜环不但发现非洲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有名有姓的中国金银匠、画匠、纺织技术等工匠在当地工作。
阿拉伯的繁荣经济、文化风情也给杜环留下了深刻印象:“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秀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琉璃器皿,瑜石瓶钵,盖不可数算。梗米白面不异中华。”
他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医生“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尤其是对非洲高超的脑外科手术颇为赞赏。
这些记叙已经脱离了传闻。他为中国了解非洲当地的真实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也正从唐朝开始,非洲人也随之出现在中国,并开始融入中国的文化艺术之中。
唐传奇中,有一部被拍摄为电影而广为人知的《聂隐娘》。作者裴铏还创作有另一篇知名小说——《昆仑奴》,讲的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黑奴“摩勒”,帮助主人脱困的故事。
《昆仑奴》被金庸先生认定为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不仅如此,故事也被改编为京剧名段《盗红绡》,京剧名角袁世海与厉慧良都唱过这出戏。
唐朝,开放包容,国际化程度高。外商只要不违反中国法律,便可以在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由此,中非间的直接交往开始增多。
现代考古学家在东非一些地区发现了大量中国唐宋时期的瓷器,在索马里和坦桑尼亚等地相继出土了唐代钱币。宋朝航海业的发达使中非的人员和物产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产品不仅大量出现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沿海,而且还深入到津巴布韦等非洲内陆地带。
正所谓“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多”。
因此,许多作家写书,以满足这种需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李石的《续博物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这些人,大多数从未离开过中国,只是道听途说。
03
中非旅行家互访“夸夸夸”
元代绘制出了非洲地图
岁月悠悠,古丝路上的“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千年不断。
进入14世纪的元朝,中国和摩洛哥的两大旅行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几乎同时“互访”对方国度。
阿拉伯世界有句圣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1315年,20岁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踏上旅途。他在42岁那一年,来到了中国。这位与马可·波罗齐名的中世纪四大旅行家,拿着元皇帝的诏书,先后游历泉州、广州、杭州、北京等地,对中国赞不绝口。
例如,在杭州,伊本·白图泰被盛情邀请,住在埃及大商人欧思曼的后裔的家中。这个在宋末就来到中国的埃及欧思曼家族,因喜爱景色秀丽的杭州城,于是在西子湖畔永居。非洲侨民也把杭州称为“欧思曼城”。欧思曼在元代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还捐资修建华丽的清真寺。他的子孙继承先人遗愿,乐善好施,颇得当地居民的称道。
伊本·白图泰在中国待了一年多,对中国的繁荣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说:“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世界各地无法与之比拟的。”
旅行结束后,伊本·白图泰回到故乡,他游历44个国家的故事被印成《伊本·白图泰游记》,在阿拉伯地区广为传播。其中对于中国的记载,也成为世界全面认识中国形象的出处。
而在伊本·白图泰到访之前,一位叫汪大渊的民间旅行家,已造访过非洲许多地方。
1330年,早于郑和下西洋70多年,20岁的元朝青年汪大渊带着一批丝绸,搭远洋商船开始环游世界,回国后,于1349年根据亲身经历写成《岛夷志略》,记叙了九十九个亚非国家和地区。
汪大渊游历非洲之广超过杜环。从他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中国的货物在非洲很受欢迎,如丝绸、瓷器、铁器等。
由于元代中非之间交往的增加,中国人对非洲大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已经绘制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非洲地图——一个倒三角形。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
1405年的大明王朝,海上高樯重桅、旌旗猎猎。
郑和开始了七次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
从史料记载看,郑和在他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航行中,都到达了东非海岸,为两片古老大陆的交汇掀开一页辉煌篇章。
明成祖时期,遭受元明易代战争重创的中国,渐渐恢复了活力。中国对非洲的香料、象牙、药材和珍禽异兽有较大的需求,而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等在非洲也很有市场。
因此,郑和访问非洲的目的,既是加强明朝与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也为发展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不过,郑和带去的不仅是商品,还有人与人交往的友好之情,以及中华民族的翩翩风度。
1415年,麻林地(今肯尼亚地区)进献的一只“麒麟”在中国引起很大轰动。这只“麒麟”不是别的,竟是一只长颈鹿!
原来,郑和到达东非后,以公平的价格与当地人做生意。麻林地为表敬意,决定送一只长颈鹿给中国。
长颈鹿在非洲常见,却是当年中国人眼中瑞兽。所以,明成祖朱棣视长颈鹿“到访”为外交大事,特意亲自到奉天门迎接护送长颈鹿的使臣。翰林院学士沈度还专门撰写了一首长诗赞颂麒麟来到中国,称之为“仁哉兹兽旷古一遇”。
郑和访问非洲,密切了古代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交往,也增加了中国人民对非洲的认识和了解。
随访船员留下了不少著作,如费信的《星槎胜览》,马欢的《瀛涯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这些对东非城邦生动的描写,成为今天研究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时光流转,郑和的远航,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记录。
20世纪90年代,海外女作家李露晔在作品中描述了自己在肯尼亚的一次“奇遇”:有一位当地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是几百年前肯尼亚帕泰岛中国船员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随后,《纽约时报》的记者纪思道对肯尼亚的“中国船员后裔”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精通中文,探访了肯尼亚的帕泰岛,并提出一个大胆猜想:帕泰岛上这些自称是中国人后裔的人,很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时他部下的后裔。
帕泰岛,也正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停靠点之一。
而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一新闻,相关报道纷纷刊出。非洲有郑和船队后裔的新闻事实在众人的确认之下,成为公认共识。
当地人的基本说法是:在郑和庞大的船队中,有航船因遭遇海难迷航沉没,船上的水手乘坐备用小船来到海岛上,并和当地人通婚,后来不断迁徙、繁衍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