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在此期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江雪》,寥寥二十字,写尽了他的凄清孤寂。
宋·马远 《寒江独钓图》
从繁华的长安到荒凉的边陲,从朝廷重臣到贬谪罪臣,柳宗元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虽仍有官职却形同虚设,他只能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投射在永州的山水间。
八篇永州山水游记,有小石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寂静寥落;有西山宴游“悠悠乎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豁然开朗。
柳宗元在永州山水间,寻到世间的“生生之德”,看似悲剧的处境,却有他人难以体验的“快乐”,
成就了古代山水游记的高峰。
除了柳宗元之外,永州秀丽的山水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
道县月岩,周敦颐悟道之地 图源/永州文旅
在
浯溪碑林
,你可以看到
颜真卿留存字迹最大的《大
唐中兴颂》
,感受字里行间的金戈铁马之势;在
月岩
,可以看到置身岩洞的周敦颐思考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九嶷山,可以寻访到蔡邕题写的
《九嶷山铭》
,感受他对舜帝的敬仰。
他们是一颗颗无比璀璨的星星,在小小的永州城织就绚烂夺目的星河。
浯溪碑林,中国最大的露天碑林 图源/筱溪听泉
你可以漫步于青山绿水之间,寻找这些隐藏在石壁上的文化密码,感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才情与风骨。
在这里,人,与文字,与艺术,与思想,人类与他最伟大的创造们真正地交融为一体。
千百年来,他们被不断追思,他们被重新诠释,被赋予了超越时空、同辉天地的永恒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所看到的文字皆是文人墨客眼中的山水,而我们眼中的山水则需要我们自己亲身去感受。
4.16-20,让我们跟随文史大家刘墨老师一起走进永州
,你也许会在愚溪遇见那个“
小石潭
”,亦或是在宁远县的田园中感叹“袁家渴”的美丽。
文化学者、作家
现为文化学者,独立艺术家,作家。少时读书,长而游学,喜书画诗词文史,擅研究魏晋以及中国历史中的文人,从历史学、艺术学、佛学等多方面切入,展现多方面的文人风骨。
代表著作:《永和九年,赴一场兰亭之约》《艺术中的文人》《苏东坡的朋友圈》《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中国艺术美学》《禅学与艺境》《中国散文源流史》《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等。
柳宗元被贬永州,
寄情山水
做出《永州八记》《江雪》等,将山水游记的境界发挥到极致。而后诸多文人墨客游历永州,纷纷留下作品,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则是他们的经历与情感。
以诗词、文章为线索,走进
蔡邕、元结、柳宗元、周敦颐、黄庭坚、米芾、方信儒、何绍基等名人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浮沉宦海、贬谪之路上的艰难心路;还是慕名而来留下墨宝的欣喜之情,
跨越千年与古人共情,重新感受他们所经历的过往和当时的情感。
🌟
在地之野有摩崖,品读钟灵毓秀山水间的摩崖艺术
永州,“石头上的书法博物馆”。
这里有
颜真卿
书法进入成熟期的精品力作
《大唐中兴颂》
,有浯溪摩崖的开创者
米芾的《浯溪诗》
,
黄庭坚
的长诗
《书摩崖碑石》
等等。
此次行程特邀
文史大家、书法艺术家刘墨老师
与我们一起走进这片人杰地灵之地,以书法为开端,欣赏书法大家的佳作,品读其文字背后的故事,解读文人墨客的人生。
🌟
藏在湖南边陲的山水秘境
春季踏青宝藏小城!
永州的山水,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杰作。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小石潭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仿佛置身于一个空灵的世界。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说的九嶷山,树木葱茏、林海莽莽、繁花似锦。“永州八景”鬼斧神工,每一帧都是绝佳的拍摄素材,一路上,你会发现许多隐藏的美景,等待着你去探索。
1.行程内需要大量站立和行走,请穿着舒适的运动鞋或休闲鞋;
2.如遇临时交通管制、景区开放情况或天气影响,或将根据实际情况,对行车路线和行程顺序或内容作一定调整。
时 间
:
4月16日-20日
集合/解散
:湖南永州
原 价
:
5180元/人
组 团 价
:
5080元/人
(2人及以上同报可享)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0-65岁之间
*8人成行,20人封团(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1人,如未成团将全额退款)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高铁/机票大交通,待客服通知成行后再安排购买
他们的理想:峻极于天的高山
与小城永州的诞生同时,《史记》亦从这里开篇。
司马迁
记录下久远传说。
舜
,我们的华夏始祖、上古五帝之一,
“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九嶷山
,自古被视作舜帝归葬之地。
零陵
,正是永州的古称。
九嶷山舜帝陵 图源/九嶷山文旅
受尽苦难的司马迁,将自己的至高理想寄托于此。
《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虞帝,即舜)
。
孔子
尊崇,
孟子
钦慕,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因他而兴。
九嶷山,因此成为
万民敬仰的对象。
秦皇
望祀,
汉武
膜拜
,
中华文明因他
源远流长至今
。
今日的
山中
,
依然保留有
古老的
舜王庙遗址
。
秦、汉、唐、宋,长达1600多年有关舜帝祭祀的考古历史信息至今留存。
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华民族始祖帝王祭祀遗址中,
在同一地点前后延续时间最长、唯一与史料及出土文物记载相吻合、唯一有实物可考、始建年代最早
的一处。
这里伫立的,是
岭南华夏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文明史无可替代的奠基石。
蔡邕
舜葬于山中,山因舜扬名。垂青这里的当然不只有帝王。
《九疑山铭》
在这里诞生
,这是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铭文、湖南现存
最早
的铭文、目前所见
最早
的祭舜帝文
,也是
最早
直接以永州风物为题材的篇章。
东汉末年,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蔡邕
这样写道: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漫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征。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山高可比圣徳,润物犹如教民。
与司马迁一样,在蔡邕的心里,高耸入天、仙云盘绕的九嶷山,是他的
精神圣地
。尧舜禅让,为政以德,山中沉眠的舜帝,是他矢志不渝的
崇高理想
。
摩崖石刻《九疑山铭》 图源/九嶷山文旅
为此,他
奔赴仕途,却因
直
言获罪,
亡命江海,
终
命
丧于乱世。为此
,他倾注一生心血
于
补续汉史,亦成为汉末文学史承上启下的关键。
蔡邕失意于政坛,却扬名于天下,所幸他的绚丽篇章留下,所幸他的精妙法书存续。
当时
《九疑山铭》
仅载铭词,而碑文不著,直到南宋李挺祖书于
玉琯岩
。
小小一处山体,却有绿荫如盖,被誉为
“天下第一盆景”
。南北朝至清25方摩崖石刻留存。
方信孺
南宋嘉定六年
(1213)
的冬日,时任道州刺史的
方信孺
在铭文旁留下巨幅榜书。“九疑山”三个大字,高近两米,苍劲有力,雄踞半面山崖。据说这是
永州石刻中字径最大的一处
,堪称奇观。
方信孺曾
三次出使金国,以雄辩口才折服强敌,
最终还是铩羽而归,惨遭贬斥。
可是,生于
衰败的王朝,
他纵然忧国忧民,那又如何呢?
方信孺榜书大字 图源/九嶷山文旅
像他们一样的文人,耗费一生苦苦期盼的,不过是同尧舜一般的明君。而这样的理想,不过一场永远飘渺的幻梦。这便是他们
终将迎接的命运。
方信孺倒是生性阔达,纵使深受挫败,仍然倾尽心力。
那么,当他望向蔡邕铭文的那一刻,他会想些什么呢?
永州真正成为熠熠闪光的文化圣地,是从一个现代人并不太熟悉的文人——元结开始的。
元结
唐广德元年
(763)
,
元结
被任命为道州刺史
(道州,即今日永州道县)
。他,开始第一次与永州结缘。此时的元结
未曾想过,他的一生会有近十年的时间属于永州。
唐永泰二年
(766)
,元结再授道州刺史。
这一次犹如命中注定,他的目光开始与这片山水对接,灵魂开始与这片天地共振。
元结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凄惨,也体验过宦海仕途的凶险;他曾辞官退隐山林,也曾奋勇抗击叛军。世事浮沉,
他似乎始终没有放弃,他在寻觅一个梦中的地方,
一个可以将生命寄托之处。
或许就在某一刻,他忽然明白了,
永州就是他苦苦求索的答案。
这一年的春日,元结与下属的江华县县令、书法家
瞿令问
同游,作
《阳华岩铭并序》
,
将这处峻异岩洞命名“阳华”
。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洞开为岩,岩当阳端。岩高气清,洞深泉寒。阳华旋回,岑巅如辟。沟塍松竹,辉映水石。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节,穷老于此。惧人讥我,以官矫时。名迹彰显,丑如此为。于戏阳华,将去思来。前步却望,踟蹰徘徊。
他请瞿令问参照《正始石经》,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并刻岩上。《阳华岩铭并序》成为
永州地区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
。
元结的乘兴之举,就此开创了自唐以后湘桂两地摩崖石刻盛行的风气。
此后,勒石铭文者纷至沓来。
40余方石刻,
时历各朝,汇聚
各体,体裁多样。
其中南宋《江华阳华岩图并序》是国内少有、湖南仅存的摩崖图刻。
此后,元结的印迹遍布永州城的角角落落。
他
为潇水西岸峭壁取名“朝阳”,作
《朝阳岩铭》
;为湘江支流的小溪命名“浯溪”,
“浯溪三铭”
诞生。他延请
三位书法家以三种不同篆体书写
“三铭”。
罕见奇观至今存留
摩崖之上。
唐大历六年
(771)
,在生命走向终点的前一年,元结将自己先前所作
《大唐中兴颂》
补充定稿,请书法家
颜真卿
挥毫并摩刻于
浯溪
。
旧稿乃元结当年抵御史思明叛军后有感而作。
这一刻,唐代
古文运动先驱元结激昂挥洒的奇文、东晋二王以来书法艺术
集大成者颜真卿臻于化境的奇字、湘江水畔拔地
屹立的峭壁
奇石
,达成了完美的“珠联璧合”,世称其为
“摩崖三绝”
。
镂于金石,传遗后世。元结此举,是为了永远记录下那段跌宕的历史。
然而,绚烂表象的背后却暗藏机锋。文章的“明褒暗贬”、书法的“左行正书”,留下千古争议的谜团。
共同经历战乱切肤之痛的元结与颜真卿,他们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
《大唐中兴颂》终
开浯溪书写先河。
黄庭坚、秦观、李清照、范成大、沈周、董其昌、顾炎武、袁枚
……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以诗文、书法同元、颜二人隔空神交,在石壁之上
构建出一个影响千年的互文世界。
他们或许是迷醉于雄文翰宝的才华,
或许是有感于忧国贬君的用意。无声的石头告诉他们
,他们不是君王的傀儡,不是时代的败者。
历经千年真正应该永存的,是他们的个性与自我。
浯溪碑林
至今现存从唐至民国的石碑
505块
,是
中国最大的露天碑林
。
永州石刻的年代之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价值之著、保存之好,是当之无愧的湖湘第
一、华南称最。
米芾
北宋熙宁八年
(1075)
十月秋日,二十五岁的
米芾
接到诏令,途经永州,来到浯溪。
他是北宋最杰出的艺术家,投入一生心力痴情书画;他也是北宋最知名的疯子,
拜石之举成就
“米颠”之名。
他与元结一样,始终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而比元结还更超脱恣意。
当爱石成狂的他面对
浯溪
,他直言不讳:
胡羯自干纪,唐纲竟不维。
可怜德业浅,有愧此碑词。
在米芾看来,皇帝的功德是远远配不上所谓中兴的颂词的。
三百年前的元结含笑。
他知道,他是懂他的,他是懂
浯溪的,他是懂石头的。
他们的情思:苦中作乐的
清潭
对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永州被熟知,是因为
柳宗元
。
他是声名赫赫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更多人了解他,是因为那湾
小石潭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柳宗元
清潭背后,深藏悲鸣。唐
永贞元年
(805)
,出身河东望族的柳宗元不得不面对政治斗争的惨败,告别长安宽绰的居宅,被迫远赴永州。
偏远的
零陵古城
始建于公元前124年。古老的城墙、民居、祠堂、街巷,隐没山水之间,至今保存完好、格局井然,
处处遍布他的痕迹。
柳宗元最初住在龙兴寺西厢房,后来迁居潇水西岸的
愚
溪。湘江边的
“浯溪”由
元结命名,这条
“
愚溪”
则是柳宗元取的名字
。“愚”字倒颇有一种自嘲
纾解的意味。
天之骄子坠落泥沼,前景难料。
柳宗元并不是一个十分能想得开的人。
谪居于此的漫漫十年里,
他或许还是激愤的,或许还是忧愁的,或许还是悲苦的。千万种复杂情绪纠缠心头,他却只能
游历山水、排遣幽怀。
柳宗元一生留下作品六百余篇(首),有
近五百篇(首)在永州完成。在
唐代诸多的贬谪官员之中,
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对贬所的山水有如此广泛的游历,也没有人能
像他那样
如此全面地反映于
作品
。
人称其为
“山水散文之祖”“游记之祖”
。
他与元结一道,
共同构建了千年永州的山水与文化景观。
人生的苦难对柳宗元而言,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千年以后,沿着他的足迹慢行溪岸,你可曾觅得
钴鉧潭
奔流不歇,
小石潭
清冽如故?
今日的岸边,仍有
柳子庙
伫立。庙宇为纪念柳宗元而建,初建于北宋,
后多次修葺更名,现存为清光绪三年
(1877)
重建。
院墙上嵌有
《
荔子碑》
,由韩愈作文、苏轼作书,以缅怀柳宗元。三大文豪齐聚一碑,世称
“三绝”
。这件碑刻
也被视作苏轼书法的代表作,被誉为苏轼
的“书中第一碑”。
两旁还竖立
严篙《访愚溪谒柳子庙》
等许多珍贵碑铭。
黄庭坚
唐元和十四年
(819)
,柳宗元溘然长逝,
享年四十七岁。在他过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却声名不显。
直到北宋崇宁三年
(1104)
的三月春日,他来了。
在赴广西宜州贬所途中,
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
经过浯溪。
相隔三百年的光阴,他与他的相遇,一定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他们一样出身显赫,一样颇受政治打击,一样被远贬岭南,一样
死于偏远贬所。黄庭坚的文字时常会化用柳宗元的诗句。他感怀同情他的遭遇,也是感怀同情他自己。
就这
样,
黄庭坚
继承柳宗元的文字,追慕柳宗元的精神,他也使
柳宗元的地位最终在北宋到达了高峰。
溪水似乎还是当年的溪水,古木似乎还是当年的古木。但
是你思念的那个他呢?
千年以来,过客匆匆。永州迎接着人们到来,又目送着人们离开。
北宋天禧元年
(1017)
,永州终于盼来了真正属于它的他。道县西南郊的小村庄里,
周
敦颐
出生了。
周敦颐的
《爱莲说》
至今被吟诵不绝,
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千古名篇。
而他更杰出的成就,是
开创了宋代理学
。
周敦颐
深度改造
传统儒学内涵
,批
判吸收佛、道思想。
自他开始,儒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北宋逐渐摆脱了混乱的思潮,树立了全新的秩序。
在距离他的家乡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神奇月岩。月岩的奇,在于
一岭三洞,一洞三月
。群峰宛若屏障,天光透入岩中,
犹如鬼斧神工一般,
竟成三个"月亮"。
相传,“周子幼时,尝游息岩中,悟太极,故有书堂在岩内,石壁环之。”
高山仰止,后世名家纷至沓来,登临朝拜,将所思所感书于石上。洞内石壁至今保存有宋、明、清三代石刻54方。
徐霞客
游览后,更是发出了“永南诸岩谁最?道州月岩第一”的由衷赞叹。
周敦颐继承孔孟、弘扬儒学、犹重教化,大力
促进了湖湘地区
各级学宫的兴建及地方书院的
普及。
永、道二州历代官学、私学无不雕塑周敦颐像以供顶礼膜拜。
宁远文庙
始建于宋,经明、清两代历次重修,是
我国现存的文庙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之一
,拥有
全国古建筑中唯一的龙凤石柱群石雕
。石雕工艺囊括了高浮雕、镂孔、浅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成为文庙建筑装饰中的最突出特色。
受周敦颐影响,以莲花、太极为题材的装饰手法在当地颇为普遍,
上甘棠村
甚至就以太极八卦布局。这处
湖南省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之一
,
保存有20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还有明万历四十八年的文昌阁、明弘治六年的门楼、清乾隆年间的步瀛桥等,甚至有些
带有
明显的宋代特征。
村中世代居住的周氏一族,乃是周敦颐的同源宗亲。文风滋养千年,他们
秉承儒学,耕读传家,代代不绝。
载于族谱的七品以
上官员就有101位之多。
八百年后风雨飘摇的晚清
(1799)
,就在周敦颐的家乡,
何绍基
出生。他是晚清最杰出的书法家,被誉为“有清以来第一人”。
何、周两家
世代联姻,交往亲密,何绍基小时候的启蒙读物
就是周敦颐的著作。
成年之后,宦海沉浮,
他不仅是周敦颐的同乡人,更成为了他的同路人
。官场受挫之后,他毅然请辞,往来书院、
校勘经文、
教化学生。
无疑,与永州结缘,他是幸运的。他们也是幸运的。
永州,依旧水秀山青,静静地等候着下一位有缘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