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是一段批评教育的文字,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准确、最深刻、最中肯、最公允、最理性的批评,它让我深深折服和赞赏。有了这段文字,我觉得其他批评都是多余的。以下我引用原文,并加以适当阐述,略略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其实,只要看原文就够了,我的评论纯属添足,但恶习难改
,
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在当前这个时代的主要观念中,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教育能够使人大大改变,它会万无一失地改造他们,甚至能够把他们变成平等的人。这种主张被不断地重复,足以让它最终成为最牢固的信条。
但是,包括赫伯特·斯宾塞在内的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已经毫不费力地证明: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害处远大于好处。
统计学家已经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犯罪随着教育的普及而增加,社会的一些最坏的敌人,也是在学校获奖者名单上有案可查的人。
有人可能会说,就算它不会提升道德水平,至少也会反映在专业技能的发展上。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制度以根本错误的心理学观点为基础,认为智力是通过一心学好教科书来提高的。由于采用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强化了许多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
判断力
和
个人主动性
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得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
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如果这种教育仅仅是无用,人们还可以对孩子们示以同情,但是这种制度的危害要比这严重得多,
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
,极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在这个行当上取得成功,
无须任何必要的自我定位,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
这种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他们
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在最高层,它培养出一群轻浮的资产阶级,
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部成了它的敌人。从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到最低层,从最卑贱的小秘书到教授和警察局局长,有大量炫耀文凭的人在围攻政府部门的各种职位。商人想找到一个代他处理生意的人难上加难,成千上万的人却在谋求最平庸的官差。他们全瞧不起农田或工厂,只想从国家那儿讨生计。被选中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肯定有大量心怀不满的人。他们随时会参与任何革命,不管它的头领是谁,也不管它有什么目标。可以说,
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经验这位人们最好的老师,最终会揭示出我们的错误。只有它能够证明,必须废除我们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劳的教育,它能劝导我们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和工厂。
尽管培养出
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状况
的人,但是它向人灌输了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这毕竟能够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这种水平吗?不可能!
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
我要强调一下,以上引文除了略有删节外,未添加一个字,几乎原封不动。下面我归纳一下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1
、教育不能改造人;
2
、教育不能提高人的道德;
3
、教育不能让人变得更幸福;
4
、教育不能让人变得更平等;
5
、教育不能提高人的专业技能。
一句话,教育一无是处。然而不幸的是,如果教育仅仅一无是处也就算了,它还有很多严重的后果——
6
、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7
、使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
8
、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想起来造反;
9
、使人们既轻信又多疑,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同时又满怀敌意;
10
、轻视实际工作,只想从国家那儿谋求最平庸的官差,否则就一事无成。
这就是今天教育的
十大弊端
,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字字戳心,针针见血!
如此
十恶不赦
的事情它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居然是那么简单——
“
它向人灌输了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
”。
背书、服从、
可恶的教科书
和
可悲的考试
摧毁了人们的
判断力
、
自我定位
、
个人主动性
,而“
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
”,这些东西学校从来不教。那么,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多年时间,家庭投入巨资,孩子基本上在考试和补课中度过,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中度过了这段本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真的一无所得吗?
有!那就是一纸文凭!
“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
”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以上十条,每一条都可以举出大量事例来佐证,我只说一条,就是“教育让人变得更平等”的问题。
有一个广为传播且深入人心的观点是,如果今天还有什么事情是公平的话,那就只剩下教育了。他们的意思是考试,或者说是高考,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最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今天这样一个阶层越来越固化的现实处境下,寒门学子要想突破阶层壁垒几乎只有高考一条路了。只要考到足够高的分数,就能敲开名牌大学的门,而无须任何背景。这是今天的中国流传最广、危害最深的谎~言和神话。
受这个谎~言蛊惑,很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榨干最后一滴血,拼尽最后一份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让孩子进名牌小学、名牌中学直至名牌大学,希望能为孩子挣得一个好前程。这个想法无可厚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谁不想向上爬呢?但是,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过去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成了陪~葬品,这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铁板钉钉的事实。人们不是看不到这个事实,而是不相信我的孩子为什么偏偏是那个99%,为什么不能进入1%的行列呢?少数人的成功更加刺激了他们的想象,多数人的失败加剧了他们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于是殚精竭虑,马不停蹄,丝毫不敢马虎和懈怠。这就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原因。
我们撇开特~权阶层不谈,他们早就……随时可以走路,剩下广大中下层民众在那儿火~拼,心里还念叨着,幸亏有高考,否则,我们更没有出路了,感谢政府,给了我们一个打破阶层壁垒,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就算我们失败了,也是命该如此,愿赌服输,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这~届群众真好!
这就是平等的幻觉。我们看到的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有进入名牌大学的平等的机会。是的,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由于人的兴趣爱好、潜力特长、天赋个性、学习能力和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一考定终身,仅仅根据一次考试的分数来决定一个人的前程,来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把人抹平了实现的平等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一些人成了另一些人的垫脚石和陪葬品,这还有什么平等可言?而且,这对所谓成功者和实际上的失败者同样都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