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龙凤美玉,同心佑平安 ·  11 小时前  
今晚报  ·  她去世了……曾控诉琼瑶介入婚姻 ·  18 小时前  
今晚报  ·  她去世了……曾控诉琼瑶介入婚姻 ·  18 小时前  
做書  ·  做完这本书,我们都离职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北方的冬天,别做精装书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0-10-12 13:58

正文

冬天做精装书这个坑你们踩过吗?)

十一假期过去了,除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工作日以及需要慢慢消化的“长假胖”,还有一件烦心事袭上心头——我又要做精装书了...


起来,去年 冬天的精装书噩梦好像还没完全过去。
那是一本精装摄影画册,是作者单位的定制书,用途是作为举办活动用的礼品书,送客户、送领导,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换言之也就是“不差钱”。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相比做其他书时在经费上的捉襟见肘,我不由感到一股强烈的干劲,一切仿佛也变得顺畅起来……

作者:“要高端。” 那就上特种纸,封面内文都特。
作者:“要大气。” 那就用290*290的大幅面12开。
作者:“要上档次。” 那就纸面精装,外加起鼓和UV工艺。

就好像高级的衣服不能随便丢丢扔扔,制作这样一本高级的书,每一个环节也都需要更为细致的对待,并且“步步为营”,比如:

● 封面特种纸有爆线的风险(没用过的特种纸做精装压凹的时候有这个风险)。
● 封面有大面积的蓝色,色差可能较大。
● 特种纸不常用,印刷效果上并不那么确定,不知色彩表现上是否理想。
● 还有诸如工期、和印厂的默契度等等。

看蓝纸、数码打样、毛书,直到印刷装订结束,就好像横版过关游戏一样一点一点前进,等到热腾腾的一摞编辑样书放在桌子上,裹着塑封,闪着崭新而齐整的光芒。仿佛一路战斗的马里奥终于站到了公主的门口。

我飞速拆开一本,没爆线,这纸还算经受住了考验。蓝色比想象中的要深,但是也还算沉稳。内文比铜版纸要略吸墨,颜色偏深,但有种淡淡的磨砂感,挺特别的。感觉基本符合预期,能打80多分吧。然后就愉快的去找领导来检(xuan)查(yao)一下,”哥你看我做得还不错吧!”

然而,也就5分钟的光景吧,隐藏的大BOSS从天而降,我们亲眼见证了这货的变形过程...

封面和内文,仿佛boss咧嘴对我魅邪的笑。


往下按,还会相当有弹性的弹开,终于知道什么是“合不拢嘴”。


又像是翅膀,随时准备扑棱着展翅而去。


用颤抖的双手又连拆了3本,尽管角度各有千秋,然而都笑得很嘲讽。


抄起电话就找印制:“这是什么情况?这书翘成这样是要上天么?”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印制老师永远都有一种不着急的气质,这也许是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特殊能力。见过太多气急败坏或是焦虑上头的编辑,为了避免正反馈震荡爆炸,印制老师个个练就磐石般的心理素质,他安慰我:“别急,我这就去看看‘大货’。”

但是并没有奇迹发生,“大货”也华丽丽的集体变形了。


印厂给的解释是:这没办法啊,你看书壳和书芯是用白乳胶粘在一起的,胶里有水分,做完以后水分不得蒸发么。我们厂里湿度控制合适,还没暖气,书就很平整。你们这屋里有暖气,又这么干,封面四周一下就干了,中间却没那么快,不就翘起来了么……blahblah

只剩激情褪去后的一点点倦

印厂老板嘴唇一开一合语速极快,仿佛这一套说辞已经说过无数遍。好吧,你说的每个字我都懂。好吧,我不是唯一的那个倒霉蛋。但到底要多久才能干透?工期我也给你留够了啊。

难道结论就是冬天不能做精装了么?作者能接受冬天就不能做精装书这个解释么?怎么听都很强词夺理。以前的精装书怎么就不“笑”呢?

印厂老板一挺胸:“那肯定不是10-3月间做的。做的时候如果没变形就不会再变了。”

“那现在怎么办?”我无力地问他。

“只能是撕了塑封再抽湿一下,再压两周。”然后他又说,“也别太担心,收书地点在杭州,江南湿冷,从库房发过去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形。”

应该,或许,可能……好吧,不仅要看作者的脸还要看天,做编辑也是没谁了。


后来尽管我用了各种理由拖延,两周后还是把书发了出去,毕竟人家也不能再等了。

在办公室里我拆开处理后的书,看它依然执着的拗出优美的弧线,只略好了那么一点吧(封面平了点,书芯还是变化不大)。


崩溃again。只能祈祷杭州的天气了。

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那种最好了。

事情往往这样,你做了最坏的打算,结果就,也还好。作者打电话来居然表示还挺满意。

不知是不是杭州的天气救了我。

也许作者本身也是个糙汉。

总之,今年的精装书,说什么我也要赶在来暖气前做完……


后来了解到,冬天做精装书起翘确实是目前印刷业的一大难题,想要完全避免也确实很难(停下了磨刀的动作),如果一定要做只能从这几个方面改善:

● 尽量用荷兰板。
● 用机器上胶更均匀。
● 纸要顺纹对裱。
● 做完后适度抽湿(不够或过度都不行)。
● 留够压书的时间。

还有就是,作者那边最好没暖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