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新闻不会太联播,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期待!就在今晚! ·  昨天  
华龙网  ·  突发!地铁车厢出现烟雾,当地回应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跨越3300公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Weekly周末画报

用5分47秒,来认识全上海最后一位铁锅匠

iWeekly周末画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2 15:54

正文

《The Sound of a Wok》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Wok(中式炒锅)几乎成了中餐料理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在William & Sonoma网站上,一口手工打制的铁锅可以卖到125美元。但令人无奈的是,随着机器制锅的普及,曾经在我们这座城市上空不时响起的“叮叮”敲铁声和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铁锅匠之手,正在我们的耳畔和眼前,消失……



铁锅匠 ,曾经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一个群体。在许多街区里,反复敲打铁的叮叮声被习以为常。铁锅匠将自己的手艺承袭给儿子,或是传授给徒弟。直到近20年,一切发生了改变。

过去的十年中,大规模的工业制锅代替了传统的手工铁锅,而街头巷尾的铁锅匠和叮叮声,也逐渐隐去。

在上海,那些仅剩的手工铁锅匠,游走在城市行政区的交界处,躲避着臭名昭著的‘城管’,希望保存自己即将消亡的手艺。但对于很多居民而言,制作铁锅的敲打声,现在无非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噪音罢了。”

——纪录短片《The Sound of a Wok》



40年的制锅兄弟


把手工铁锅这个话题带到大家视线里的,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美国人—— Christopher St.Cavish (Chris),更多人得知这个名字,是从他创造性的上海小笼包测评。出于对中国食物文化的热爱,Chris在2006年结识铁锅匠岑连根、岑荣根两兄弟,他们居住在虹口和原闸北两区的衔接地带,40年来他们在局促的户外空间里,继续着父亲留下来的这门手艺。



“父亲教我这个手艺,不好忘的呀,是伐。”擅长熟铁锅加工的岑连根在纪录短片中说道,“ 好的厨师,他的锅子不会轻易借给任何人。 其实好的质量的锅,火一烧烧上去,冷却,它不容易变形。它耐用,而且不会粘。现在有好多锅都是机器做的。好比我们这个锅,可以用3个月,它(机器做的)只能用半个月、一个月。”在短片的镜头之外,Chris告诉岑家兄弟,他们手工制作的锅子受到著名厨房用具和家居网站Williams & Sonoma的推荐,在美国甚至卖到了125美元。



但是他们仿佛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从1940年代他们的父亲制锅开始,岑家的铁锅就卖得很便宜。“ 因为他们父亲规定,一口铁锅只能买50斤大米的价钱。 ”Chris解释道, “从2006年我认识他们开始,两兄弟就一直坚持说,做完这一年就退休。”但在挣钱和生存之余,街坊邻里的需求和挽留,让他们坚持到了2016年12月,区块整体动迁改造,也化上了自己制锅生涯的句点。


消失的敲打声


Chris的团队几次三番找到岑家兄弟,初衷是为了拍摄一条“如何手工制作铁锅”的短片。或许因为害羞,或许因为怕麻烦,岑家兄弟一直没有正面接受采访,而是将驻扎于虹口区舟山路的铁锅匠—— 陶情健 ,推荐给了这几个兴趣“特别”的人。



和子承父业的岑家兄弟不同,陶情健是自学成才;如果说前者是为了手艺与情怀,那后者就是为了生存和志气。


上世纪80年代初,陶情健因为工厂改制下岗,但他并没有选择领取社会福利,而是响应“解决就业”的口号,自学制锅手艺,在路边摆起了铁锅摊。2013年,“小陶手工熟铁锅”的故事被《申江服务导报》报道,逐渐有更多的人向他投来订单。“我几乎没有过过星期天,我每天的工作都是超过10小时。长时间做这个东西呢,对人体有害,我们在这个同行里面,它有很多后遗症。”陶情健在镜头面前说道;在镜头背后, 他告诉Chris自己曾经在10年前瘫痪过一段时间,所幸自愈了。 但无论从他的外形还是从精神状态,都比实际59岁的年龄,苍老了许多。



因为陶情健随和的态度和跌宕的机遇,让Chris的团队改变了拍摄的初衷——从“如何手工制作铁锅”,到如今呈现的“当一名铁锅匠有多难”。


和岑家兄弟因为动迁而结束敲打不同,陶情健的际遇有些无奈。曾经手持一张下岗证明与当地城管达成默契的他,从去年12月开始却受到了城管的强力冲击,甚至扬言要没收他的制锅工具。万般无奈之下,陶情健只得妥协,同意在完成最后一批铁材料库存(成本价值4000元,可以制作300多口铁锅)后,选择退休。“ 像我们这批人,能有些坚持到现在的,为数不多。 ”陶情健说,“ 但铁锅还是存在。但工艺,像我们这种工艺,就不存在了 。”



两周前,当Chris再次前往舟山路看望陶情健,他的摊位已经从原先的沿街,“躲”进了小巷里。而这回响在弄堂上空的“叮叮声”,或许也是正在消失的手工铁锅的,绝唱。


Q=周末画报

A= Christopher St.Cavish

Q 在制作这条短片的时候,哪个情景最令你感动?

A :当陶情健说他不能再制作铁锅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解决了自己在1980年代的问题,但到了2017年,他的问题却没有人来帮他解决。他被过去困住了,却找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他在我面前哭了两次 。(在我看来)首先,男人之间不流泪;其次,中国人不会在外国人面前流泪;第三,年长的人不在年轻人面前流泪……但是他在我面前哭了两次,有一次还是在镜头前,但我们最终没有把这段剪辑进去。



Q 如果陶情健不再制作铁锅,上海就没有铁锅匠了吗?

A :还是有一些,但我不认为他们有固定的地点。例如我在浦东找到一个制作铁锅的老人(如下图),他穿着一条平脚裤,带着一袋工具和两个铁锤,并不专业,也很难被称为匠人吧。


Q 在国外是否有类似的案例,能够让我们帮助陶情健继续他的手工制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