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底上线的罗辑思维,是最早玩出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2015年10月又对外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
估值高达13.2亿。超高的数字并不仅仅意味着罗辑思维的价值,它同时传达一个信号:社群的春天已经到来。
罗辑思维在商业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在许多自媒体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罗辑思维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商业模式。以罗振宇个人为中心在互联网上聚集形成社群,一方面通过输送优质内容聚集用户,另一方面通过会员收费的制度增加用户粘性。
也可以说,罗辑思维最重要的是社群思维。对于想要打造社群的人来说,了解这种思维很重要。
作者
|
付岩 中青创投董事长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
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孩子们愿意天天在广场上撒野,成年人则希望找到有同类的角落。这是互联网社群得以存在的理由。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喜欢财经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高尔夫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旅游的人在一个社群,每年有一百万净资产可以投资的人在一个社群。
一个人会有很多爱好、身份和标识,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个社群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一定是互为认同的。
▌
社群是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精神联合体
理解社群共同价值观的五个角度
一是社群是“玩”精神的,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就不是真正的社群,这是大家辨认社群的关键;
二是社群具有共同价值观,它是一个精神内核;
三是社群可以不需要所有人见面,是可以跨越时空存在的;
四是社群是一个精神联合体,它是人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
五是社群给所有成员都贴上了精神标签,这种标签的数量不受限制。
举三个例子供大家思考:
一是苹果公司的用户群体,二是基督教的基督徒群体,三是我们青天会的天使投资人群体,三者都是真正的社群,都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精神联合体。
▲
本文参考《社群思维:精神商业时代的创新创业法则》,付岩,中信出版社.
▌
功能商业时代的“三无”困境
当前双创大潮中每年涌现出来的上百万家创业公司,绝大多数从一开始面临着生死考验。
为什么企业的生存会如此艰难?究其根本,我认为是由于功能商业时代的“三无”困境造成的。
所谓功能商业,是指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层面放在首位,不断通过技术改进和模式创新来改善用户体验,力求不断为用户创造更大的实用价值。
追求极致产品和极致体验,正是功能商业的目标,不断将功能商业推向巅峰。
然而,功能商业最致命的问题在于,片面重视人的物质功能满足,却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即使试图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也是从物质功能层面入手,导致人的精神满足效果非常差,根本无法触及人真正的刚性精神需求。久而久之,功能商业的困局越来越显著,表现为“三无”:即用户无感、竞争无度、品牌无格。
a.用户无感
表现为用户的无感知、无信任、无好感。近年来拿到多轮风险投资的企业依然无法最终存活下去,在众多死因中最集中的原因是疯狂烧钱获取用户、疯狂投入塑造品牌,然而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烧再多钱也解决不了用户的感知、信任和好感的问题。
b.竞争无度
表现为同行企业之间极端残酷竞争。近二十年来几乎在中国各个行业中,都普遍地出现了一种极端的竞争模式,消灭同行业对手、试图获得一家独大,让用户别无他选,这种极为残酷的策略成为了所有行业解决用户无感的最重要手段。
c.品牌无格
表现为品牌缺乏人格化的表达。做企业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个人的品牌就是人格。同样道理,企业品牌也必须进行人格化的表达,才能将品牌内核的正能量激发出来,穿透用户的精神世界。
品牌是否有格是区分功能商业和精神商业的标志。在功能商业的三无困境中,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进行品牌人格化表达的能力,因而不具备真正的精神内核,也无法将品牌的精神标签赋予用户,无法驱动用户进行口碑传播和信任背书。
其中,用户无感是表现最突出的难题,竞争无度成为了解决用户无感的主要手段,而品牌无格则是用户无感的根本原因,是所有企业在功能商业时代步履维艰的根本症结。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觉醒,诸如小米、乐视等新生代企业,诸如罗振宇、吴晓波等跨界思想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主要是由于他们都在品牌人格化的精神商业道路上进行了领先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