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你是不是很喜欢研究别人是为什么失败的?
你是不是总喜欢让别人告诉你,Ta踩过哪些坑,你好避开它?
你是不是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真的,别开玩笑了。
仔细想想,你真的有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到了什么吗?
你也许学到了别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真的值得吗?
你费尽心思避开了坑,
但你有没有发现,仍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
02
百度上输入吴晓波《大败局》,随手点开一个链接,看到了以下一段话:
“看完《大败局》,我们知道了很多企业家为何而败,但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败;
虽然我们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败,但至少知道了一些底线性经验。”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诚实地承认了失败的学习不能让我们知道如何避免再败。
后半句我也认可,毕竟,吴晓波《大败局》收集了大量案例,呈现的是失败的普遍规律。
但你有没有想过,平常时候我们一个个问到的失败原因,只不过是个体现象。
每个人的处境都不尽相同,真的值得我们过多浪费精力去研究吗?
▽
03
畅销书《重生》里有一段话:
Learning from mistakes is overrated(从错误里面学到东西被高估了)
一项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
已成功的企业家更容易再次成功。
未来他们创办新公司的成功比例是 34%。
但是第一次失败的创业者几乎接近成功者的比例,正如人们第一次创业:仅 23%。
失败的人在获得等量成功之前的数量和从来什么都不尝试的人一样多。
▽
04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的讨论是这样的:
失败者更容易在下一次成功,还是成功者更容易在下一次成功?
如果是你,你的回答会是什么?
第一条于浩的回答,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
“肯定是成功者更容易在下一次成功。
失败的意义在于排错,但错误无穷无尽,你排除一个错误,不代表不犯新错误。
而成功的经验只需要不停地复制,就可以积累成更大的成功。
即使你不想单调地复制,曾经的成功也意味着把握到了某种规律,很容易举一反三。
更何况上一次的成功,也同时意味着有了财富的原始积累,起点更高,选择更广。”
▽
05
失败是成功之母,就像是不带汤勺的鸡汤,看着是很美味,但就是喝不到嘴里。
与其总是习惯于研究失败,不如试着把焦点放回到如何才能行动、做好上。
就像很多人的拖延都谈不上真正的拖延症一样。
问题不在你有拖延症上,而在你是否真正想去做一件事。
做不成一件事,不是因为自己总做错的决定,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没有去做更多的尝试。
除此之外,导致我们成功的不是失败,而是经验。
而经验不仅仅是从失败中来。
▽
06
我常常会被问到,在打造个人品牌之旅中,我所遇到的坑有哪一些。
每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坑。
是真的没有遇到什么大坑吗?
真实的答案是:是。
我的大脑,并没有把这些所谓的大坑定义为坑,我反而觉得是前进路上的必经之路。
如果认为是坑,掉下去了总有爬不出来的可能。
如果认为是必经之路,你总能想办法安全走过去。
如果非说要有,真的是特别个人的一种回答,那会是因为我是一位妈妈,我比大家能用于打造个人品牌的时间会更少。
然而反过来,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把事情做成了,大家更加佩服我,更加认为我身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最开始我就是因为想要成为更好的妈妈,才有了初心和动力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另外还有一种类似的问题:
请问Angie,你怎么看待知识付费的未来。
我还不够功力研究未来的趋势,属于我的最好的未来趋势是把当下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