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起点财经
只传播有价值的讯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起点财经

为什么中国必须硬刚到底?不是好胜,是没得选!

起点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4-13 13: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一场关税烽火戏诸侯,算是把川子的PUA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按照他写的《谈判的艺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要把目标设定的高于预期,随时都可以终止谈判,不断放狠话、制造舆论压力,打不过就骂,骂不过就直接拉黑,最后是一定要赢,不管自己是赢没赢!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关税暴君的七天,那就是反转、PUA和决裂!

当那些提前滑跪的国家,争相恐后地排队Kiss 他 ass的时候,川子用一场惊天大反转推迟了审判时间,同时也没忘了给中国继续加税,从104%提高到了125%。

显然这已经不是存粹的关税贸易战了,这是两大经济体的彻底决裂。

这场原本“比狠”的博弈,大概要变成一场“比惨”的较量。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经济体能跟美国翻脸后还能轻松过关,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没有退路——只有硬杠到底。

那么问题就来了,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关税一加到底?高血压和低血糖的二番战,谁又能笑到最后?


01



首先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件事儿,对中国加税到底能不能引发美国高通胀?

按照一般理解,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国,2024年出口美国4389亿美元,贸易顺差接近了3000亿美元。如果美国大幅提高中国关税,那企业成本增加,商品变贵,通货膨胀也就控制不住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白宫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的报告,2018年到2019年,川子对中国商品有效加税了17.9%,但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13.7%,美国的进口商品价格实际只上涨了4.1%,通货膨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反过来,美国的关税收入从2017年的346亿美元,一路飙升到2019年的708亿美元,关税收入翻了一倍还多。

显然,美国政府赚大发了,他们把上次的贸易战当作了成功经验,还要向世界推广,等于把关税变成了美国政府最赚钱的工具。

今天的关税战其实就是想从所有出口国家身上再捞一笔,用世界人民的钱去补贴美国人的生活成本。只要出口国的货币贬值,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美国老百姓的生活就不会受影响,最后是出口国承担一切的代价。

所以也就能明白,为啥咱们要坚决反制,今天让一城,明天割一地,换来的只能是对方的得寸进尺。与其被钝刀子剌肉生不如死,不如大家互相伤害,看看到底是谁的耐受力强,谁先扛不住!

要知道,历史上的脱钩双方,都没有啥好下场。

1930年代,美国的经济一塌糊涂,胡佛也是把所有问题都按在洋货身上,于是就出台了一个《穆斯特-霍利关税法案》,疯狂提高进口关税,保护自己国内产业。

结果就把英、俄、德、法这些老牌帝国给激怒了,大家疯狂加注,直接把美国大萧条升级成了全球大萧条。短短几年时间,全球贸易额暴跌2/3,美国人失业下岗活到崩溃,德国、日本选择赌命,干脆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经济就像是谈恋爱,吵架归吵架,但只要还能对话,就没发展到难以弥合的地步。但要是哪天吵完不说话了,分手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要知道,关税提高到60%,生意也就没办法做了,等于是川子从一开始就单方面把中国给拉黑了,后面无论再加多少也只是过个嘴瘾,无非就是在尸体上多捅几刀。

但问题是,被拉黑的也不是什么软柿子,同样的招数怎么可能让你再玩一遍,所以大概率两边是要硬脱钩了,即便不是现在,也会是未来。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谁都清楚经济脱钩等于互相伤害,那为什么美国非要选择这条路?而咱们又为啥躲不掉呢?


02



客观地讲,美国不是今天才开始衰落,而是早在制造业外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现在的局面。

大家别看美国这些年左手割韭菜,右手玩AI,但实际赚的钱全跑进了科技大佬和财阀手里,普通美国家庭的财富在缩水,政府还欠了一屁股债。

根据最新数据,美国的债务已经突破了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刚生下来就背了12万美元的欠条,远超二战时期的水平。

以前大家买美债,那是相信美国不管借多少总是能还上,但现在,美债已经到了所有人都不信能还上的程度,所以美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表面上看,美国债务的根源是花的太多,赚的太少,但本质还是产业结构出了问题。

首先就是制造业的空心化。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制造业几乎全都搬到了海外,只留下一堆写代码、炒金融、玩股票的,看着很高端,但制造业才是国家,注意哈,是国家最稳定的现金来源,这是实打实的GDP。

如果制造业不行,出口拉不动,最直接的影响是税收,政府就只能靠借钱来运转。

美国是世界上最金融化的国家,资本收益分成是主流,实体产业却在不断边缘化,于是股市、楼市在涨,所有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都在涨。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分到蛋糕,而是富人越来越富,中产越过越吃紧,穷人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

那有的朋友可能就要问了,可以向富人收税啊!

拜登之前是这么想的,结果被川子和老马赶下了台!

而且美国的税收制度偏向有钱人,他们的股权、债券收入几乎不怎么交税,结果就是政府的税收收入越来越少,但该花的军费、教育和医保是一分也不能少。

说简单点,美国也是遇到了大明王朝的同样问题,阶层固化和土地兼并。

当然还有更关键的一点,美元是世界货币,大家都拿它来结算贸易、储备资产,这本身对美国是好事,自己印钱全球就买单。

但问题也来了,你想让美元当世界货币,就要当世界买家,所以美国必须进口外国商品,让美元流出去,印钱也不能学习津巴布韦、阿根廷,因为一旦货币超发严重,那全球央行都会抛售美元。

这就非常尴尬了,原本美国的制造业就已经被掏空了,现在还要靠买洋货维持美元霸权,等于越买越亏,贸易逆差根本拉不回来,国内就业还被打包送给了其他国家。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川子不顾一切地要把制造业搬回来。不是他有多爱工厂,而是没有工厂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守不住美元霸权,更守不住美国的江湖地位。

这个逻辑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精英共识,无论民主党上台还是共和党,操作手法或许不同但总体目标是绝对一致的。


03



现在回到中国这边,咱们实际上也没有退路。

过去几十年,中国靠给全世界打工,赚来了经济腾飞的本钱,然后就被房地产一路带跑偏,搞的现在消费提振不起来,生育率和老龄化的问题却一个又一个的摆在了面前。

说简单点,以前的那种出口+投资的发展模式已经到顶,外贸很重要,但消费和老龄化才是咱们的头等问题,如果还这么混下去,那大概率是逃不掉中等收入陷阱,如果还要向上攀爬,那留给中国的就只剩下一条路——产业升级。

这就刺痛了美国的敏感神经。

要知道,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大概是13.85亿,而蓝星上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中国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就要去抢日本、韩国的中高端制造,去抢美国、欧洲的高端制造,但是低端制造也没办法立刻放弃。

总之,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只要世界上有得,我就得有。

所以不是美国人Hold不住,是全球发达国家都有点慌乱,这也注定了咱们必须在经济领域和美国正面硬刚,即分胜负也决生死。

因为产业升级对于咱们,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大家都被逼到了墙角,这场对抗躲是躲不掉的。

按照历史的规律,国强则贸易自由,国弱则搞贸易壁垒。

这几年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美国在筑墙,中国在修路。

美国搞的是科技封锁、贸易关税,而中国在全力推进贸易自由,甚至传出来消息,说要拉个新群玩零关税联盟。

这不是战术选择,而是战略分歧。一个想维护旧体系,一想扛起新大旗。

很多人认为,中美脱钩只是中断了贸易,但实际上是全球经济秩序的权利重组,美元和美国的核心地位,可能正在一点点松动。

你看这次加税,越南、韩国是提前下跪,但也有跪久了想硬气一把的。欧盟27个成员国投票表决对美国征收25%的反制关税,说明他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这次伸脖子挨上一刀,那未来美国就有无数把刀等着你。

结果第二天,川子就宣布对等关税延期,不是欧盟说早了,而是川子看到了中国和欧盟联手的可能,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

之前就有人预测过美国加税的三种结果,所有国家联合反制,中国与欧盟几个大的经济体联手反击,最差的是中国单独硬刚,陷入被孤立的状态。

现在的局面虽不完美,但可以接受。

其实后面不管川子如何出招,想要找回自己的场子,周幽王的人设恐怕是抹不掉了,当一个超级大国总统可以随便反转自己的政策时,这个国家的信誉也就可有可无了。

美国今天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太老,川子想要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是美国的电网老化、工人短缺、资本也早就习惯了轻松赚钱模式,一个特斯拉工厂在美国建三年,成本还是中国两倍,这种效率又怎么去和东亚圈搞竞争?

更加尴尬的,是美债没人接盘。

以前是中国买,现在不仅不买还在疯狂甩卖。指望日本就更不可能了,他们的债务已经达到了GDP的260%,即便有心也确实没力。再看中东国家,狗大户们早就开始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结算石油,大呲花+基建可要比那张绿纸实在的多。

很明显,美国发债、印钱、购物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这就像你的信用卡刷爆,亲戚朋友都开始说最近的手头有点紧,所以川子只能拿出关税暴君的剧本,尽量让美国国运再维持个几年。

结语

当然中美对抗不可能短时间出结果,大家可以振奋,但真没必要的搞这么兴奋,因为关税战打击的是出口企业,工厂停产工人就要失业,工人失业就意味着消费下滑,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真正的大变局从来不是被某一次冲突终结,而是被某一次危机倒逼出来的,世界不是看谁把架吵赢,而是看谁能把混乱局面直接搞定。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啥好焦虑的,时代赶到这儿了,躲也躲不掉。但唯一能确定是,牌已经洗过一次了,接下来就看谁的手里还有底牌,谁能坚持更持久。


此文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