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网
央视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拥有全牌照业务资质的大型互联网文化企业,以新闻为龙头,以视频为重点,以用户为中心,助力总台构建“多屏覆盖、无处不在”的用户入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网

23岁女子确诊尿毒症,体检报告这些“信号”早该警惕!

央视网  · 公众号  ·  · 2025-03-24 11:46

正文

图片

近日,一则“23岁女子体检异常未复查确诊尿毒症”的新闻引发关注。浙江宁波23岁的燕女士(化名)发现自己突然变胖,不仅手脚变粗了一圈,脸也圆了。一个月后还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燕女士称,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变胖,没想到却被诊断为尿毒症!


图片

体检发现异常没当回事
23岁女生确诊尿毒症

据宁波晚报报道,燕女士目前已经顺利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王芳介绍,检查后发现燕女士并不是胖,而是浮肿。化验单上的肌酐指标超2000微摩尔/升,经过进一步全面的检查,燕女士被诊断为尿毒症。


医生了解情况后发现,燕女士之前在偶尔几次常规检查中发现了 “血尿”“蛋白尿”等“异常信号”, 但她当时并没有不适, 就没有复查,也没当回事, 导致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就诊时,燕女士已经出现肾功能衰竭。


图源:视觉中国


体检是发现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血常规”和“尿常规”这2项基础检查。 它们能提供身体状况的重要线索。 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可能是潜在疾病的信号,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很多人都把体检当成筛查重大疾病的方式,但是, 你会看体检报告吗?


图片

血常规
重点看这3类数据


图源:视觉中国


  •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


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血红蛋白>160g/L


1. 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发生时会有。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 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不要太担心!


(2)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原因。


  • 第二类:中性粒、淋巴细胞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
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被破坏、存在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3. 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2)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5)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 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的增多和减少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因为血小板数量的变化随时可能要命!


1. 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 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图片

尿常规
重点关注这4个指标

  • 第一个:尿糖


尿糖阳性,就一定是糖尿病吗?答案是否定的。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类、应激状态、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等情况都可使血糖增高。


一般来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肾糖阈增高,肾小管重吸收率降低时肾糖阈降低。因此,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降低时出现的糖尿,其血糖浓度正常时,我们称之为“肾性糖尿”,也可叫“血糖正常性糖尿”。


  • 第二个:尿蛋白


尿液中出现蛋白质都是肾脏出现问题了吗?当蛋白质浓度大于100mg/L或150mg/24h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呈阳性的尿液,称为“蛋白尿”。各种肾脏疾病以及肾外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的蛋白尿称为“病理性蛋白尿”,这说明肾脏出现了问题。


另外,剧烈运动、寒冷、发热、精神紧张、长时间直立位时亦可导致蛋白尿发生,这时肾脏并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称为“生理性蛋白尿”,一般是暂时性的。


  • 第三个:尿红细胞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时,我们除了关注红细胞数量外,还需注意红细胞的形态,一般对临床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 第四个:尿白细胞


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都是尿路感染引起的吗?其实,临床上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亦可导致尿液白细胞数量增多,比如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等。


另外,一些妇科疾患亦可导致尿液白细胞数量增多,比如阴道炎、宫颈炎,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图片

化验检查中的癌症信号


  • 血常规


血常规是常规检查,并非用来筛查癌症,血常规正常不等于没得癌症,得了癌症血常规也可能正常。不过,血常规化验检查报告中如有明显指标异常(升高或降低)提示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

在排除感染、创伤、应激、药物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白细胞分类里面的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明显升高伴血红蛋白降低(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容易出血),要警惕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能。 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明显升高,要注意排查淋巴细胞性白 血病可能。

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减少(三系减少)可见于所有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也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另外,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有时也会出现白细胞的明显升高。

血小板计数升高也可见于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比如肺癌、肠癌等。

很多癌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贫血)。

  • 血生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