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我,获取「独家」武汉楼市资讯
【部分专家的学区房/教育逻辑】
(1)A专家:“ 学区房疯狂是中国式家长不懂得如何做家长的一个典型表象,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家庭和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责任人。家长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
(2)B专家:“ 从第一期学习开始,现在到第四期了,每期都要专门谈反对学区房……一直建议不要投资学区房,中国学区房是一种扭曲且易变的制度,风险极大。”
(3)C专家:上名校也未必就成材,成材也未必就成功,成功也未必就幸福。所以,上什么学校无所谓,家门口的学校就行。
以上观点很典型。
迷惑人心之处在于孤立的理解,道理貌似对,
但逻辑全错
。
比如,家长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论据没错——但无法推导出“学区房就不对”的论点。
实际上,关于学区房,民众误解很大,很多专家对学区房也存在误读。
先说事实。
事实就是:
学区房在过去几年、十几年都在上涨,而且涨幅超过同地段普通房
。市场用脚投票,那么,学区房上涨就是事实,没有强买强卖,没有找人择校,而是各方的市场化的权衡、博弈与真金白银的交换。
真金白银更有说服力吧?
因此,很多人看不惯学区房、不理解上涨的原因和逻辑,反而为自己的这种“不理解”寻找理由:比如,家庭教育最重要,比如买学区房的家长都是不懂教育的……诸如此类。
平心而论,这种专家很多,特别能博得大众欢心,批判学区房是迎合了大众情绪,也政治正确——比如,800万就不买学区房、反而辞职全球旅行,顺便带个孩子;比如,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
但,逻辑核心,完全错误:
(1)家庭教育是重要,甚至最重要。
但买学区房的家庭,其家庭教育就不好?
比没有买学区房的家庭差?有这个“不证自明”的逻辑和事实吗?专家如何证明:不买学区房的家庭比买了学区房的家庭更重视家庭教育?
毕竟,在我看来,家庭教育和买学区房不是二选一、非此即彼的关系。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大概率正比,买学区房的家庭其实更看重教育,愿意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就不能又上好学校、家庭教育又好吗?
(2)上
好的学校未必成才,所以上名校有什么用?
这个观点很有疑惑性,很多人也的确这么认为。
但反过来理解,难道上差的学校就更容易成才?
如果有研究证明,上差学校比上好学校更容易成才,那“差学校”就变成“好学校”了,呵呵。
同样的选择前提,你是宁愿上好学校还是上差的学校?
或者说,不付出代价的前提,你是上好学校还是 差学校?
好,再进一步推理,付100元代价,你是上好学校还是差学校?
好,再再进一步推理,付500万买套房的代价,你是上好学校还是差学校?
因此,这个递增的推理序列就是经济理性,
学区房是一个隐蔽性“筛选机制”,在给不同的家庭做筛选,最后筛选出的是重视教育、愿意付出高昂代价且有能力付出代价的家庭
。
500万,对于有些家庭是够不着,彻底不想也不纠结,而对于部分家庭是纠结,但对于一部分家庭是毫不纠结,因为完全付得起、承担得起、相当轻松。
所以,这就是学区房背后的资金能力与意愿博弈。
同样是过河,小鸡觉得河水很深,小马却觉得很浅。
作为家长,是站在鸡的角度,还是站在马的角度呢——取决于市场化的能力。
其实,更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理性的高度来看待“过河”问题,而不是一昧的
取悦民众,最终害了民众
。
(3)对于城市普通家庭,追求优质教育,难道错了?
没什么不对吧。既然合理,那么,买学区房是普通的没有关系的家庭的几乎唯一选择,所以,
买和卖就形成了市场关系和博弈,价格就是最终的体现
。这比“权力择校”进步多了。
投资不建议买学区房,当然,这是投资习惯问题,在此不详评论。
但对于普通人,不是什么东西都用来“投资”,
学区房是“买来用的”
,可以理解为,普通人买学区房是用于落户该学区、让孩子上学,这是第一位,如果说学区房房价上涨,那么就是副产品——学区房是普通家庭“投资孩子和教育”的学票与教育期待,可以这么理解。
因此,这是切切实实的需求,
看不清普通城市家庭的真实需求,就有些纸上谈兵了
。
事实上,即便不需要学区,但学区属性对于一个楼盘的价值起到重要作用,教育的资源价值是房产投资绕不过去的关键点,这也是很多专家夸夸其谈但实操很差的原因。因为,
漠视了大众需求和心理
。
(4)学区房风险大,受政策影响
这是事实,所以,
过去上涨猛涨,不代表以后也能猛涨
。而且,学区房本身也会分化,
本部、名校分校、潜力学校、9年一贯制教育等,这里面的价值与区分很大
。这需要甄别与细分析。我不持“学区房永远涨”观点。但反过来,孩子马上就上学,明知道学区房以后不涨,你会不会买?
这个问题想清楚,对理性判断更有利。
不要随便问别人赚了多少钱,因为比不过,你会失望; 比得过,你又觉得没有可比性。也不要轻易去问别人或专家,要不要买学区房,其实如果买了,这本来就不是问题。如果最终没有买,
你会一直幻想:如果当初买了,是不是更好点?当然,买得起的可以去买,
买不起的,也并非就落后在起跑线,毕竟好的学校也只是一个变量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家长小宇宙和更强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多元化的发展,也许也能跑得快。
家庭教育固然是关键,但有一点,楸孩子不如楸自己啊——你要求孩子的成绩在班上第一梯队,那么,你自己是否做到行业、专业和公司里面是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