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专家研讨会及内部放映活动报道。研讨会聚焦艺术创作,为打磨提升该剧集思广益,专家学者热议民族歌剧发展。歌剧《山海情》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艺术再现脱贫攻坚英模事迹,照亮接续奋斗前路。研讨会和内部放映活动展示了歌剧的魅力,与会者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融合现代审美,让民族歌剧焕发新生命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举办专家研讨会和内部放映活动。
聚焦该剧的艺术创作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打磨提升集思广益。现场纷纷建言献策,热议民族歌剧的发展。
关键观点2: 歌剧《山海情》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
艺术再现脱贫攻坚英模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照亮接续奋斗前路。讲述上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地区百姓搬迁改造戈壁滩的故事。
关键观点3: 专家学者对歌剧《山海情》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融合现代审美,让民族歌剧焕发新生命力。演员表演真实细腻,音乐动人,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正文
8月9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
《山海情》
举办专家研讨会,聚焦该剧的艺术创作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为该剧的打磨提升集思广益。现场纷纷建言献策
,热议民族歌剧的发展,共绘中华文化美好图景。
北京、福建、宁夏、天津四省市宣传部、文旅局和国家大剧院有关领导作为联合出品方、联合演出方代表,作曲孟卫东、编剧易茗、导演王筱頔、王宏伟、马小明、徐晶晶、金郑建等主创主演代表;欧阳逸冰、黄豆豆、王晓鹰、冯柏铭、赵大鸣、王道诚、莫凡、赵琳宇、陈志音、
程辉
等专家学者;董城、李红艳、郑荣健等媒体代表,出席参加。
8月9日,国家大剧院举行歌剧电影《山海情》内部放映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引领下,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其中,由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建设的闽宁镇,是脱贫致富大潮中的典范之一。2022年,国家大剧院根据同名热播电视剧改编推出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艺术再现脱贫攻坚英模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照亮接续奋斗的前路。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吊庄移民”政策下,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百姓告别常年风沙、遍地干旱的故土,分批次从山里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把戈壁滩改造成塞上江南的动人故事。
8月9日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肯定歌剧《山海情》的艺术成果,并在进一步打磨创作上提供了宝贵建议。同时,会上探讨了民族歌剧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碰撞出创新发展的火花,一致认为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融合现代审美,让民族歌剧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这个时代的演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讴歌我们的时代。前两天在参加中国音协小金钟的比赛当中,好几个参赛的女高音选手都在唱《山海情》选段,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一定能够走得远、唱得开。
咱们这个应该叫做音乐+话剧。从最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要向“一黑一白”来致敬,就是《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事实证明,观众看了还是蛮喜欢的。我们要写成“民族歌剧”。怎么叫民族歌剧?就是向最经典的民族歌剧样式上靠拢。
一个二十几年的故事,集中在一个舞台上只有两个小时,需要去把握和设计的太多了,这个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还是要完成人物命运的出现、延展和解决,要完成这个悬念。
我要感谢《山海情》,这部作品让我认识了那样一个贫穷的小村落,住在村落里的那一群人从贫穷当中挣扎出来的那种激情,让我感触非常深。我特别希望在舞台呈现上尽我所能,和观众形成一个最完美的情感和思想的沟通。
该剧注重了人物与人物戏剧关系的描绘。以得福为中心,诸多关系都是具有戏剧性的。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的戏剧性关系,那就是爱情悲剧的诞生。然而这个悲剧随身一转就变
成了战胜贫困恶魔的
力量。本剧非常富有哲理性,表现出人对命运的叩问和理解。一个是问苍天,得福问天就是要人定胜天,怎么能够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还有一个是问长辈,得宝问他爸你为什么养我,表达我要的是新生活,而不是你那样的生活。
从舞蹈编导的角度来讲,在导演的要求下没有刻意要在这部歌剧中硬性的加入舞段,而是在全剧的人物体态、群体布局层次、全场调度上想办法,使得整个形体部分能更加符合整部歌剧厚重、朴实的艺术质感,尤其是好几场戏所有的村民们以雕塑群体的质感布局和层次与舞美、灯光、多媒体部分非常微妙的转换相交织,每一位演员都是在用心的歌唱,就产生了一种非常感动人心的戏剧力量。
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王晓鹰
这个戏是一个非常标志性的歌剧作品。首先在题材的创作上把最重要的扶贫内容都囊括进去了,而南北合作、闽宁情感是它独有的;它表达中华民族短短二三十年内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在这点上它是一个民族史诗。另外,民族歌剧最根本的东西是把民族的情感、民族的命运,通过各种各样坎坷和情节上面的变化体现出来,该剧在这上面做得非常成功。
音乐的地方色彩和演员方言互相之间的配合,非常好的把这个戏本来应该有的民族气质给呈现出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都成了音乐的一部分。这个戏的表演都是特别值得称道的,在追求人物生活质感的基础上去塑造一个歌剧化的人物形象,完整、有机。每一个演员都演的非常好,不亚于一个话剧演员能达到的。
原中央军委政治部歌剧团编导室主任
国家一级编剧冯柏铭
易茗写这个剧很多都是山歌,写的又朴素又美,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但是做的很好,令人佩服。
当代的现实题材的作品非常难,我佩服国家大剧院的魄力,佩服所有创作者所付出的努力。特别难的地方在于第一,它背负着一个重大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时代的主题、是民族的主题,也是当下时政的主题。第二,面对被反复打造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突破了人物形象模式,且不是为突破而突破。
该剧在艺术成就方面取得了三大成就:第一个,当代生活的真实与舞台艺术的真实之间平衡、创新的价值取向。第二个,意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也就是写实与写意之间平衡、创新的价值取向。第三点最突出的就是以中国民族歌剧的思维,统领了全剧的创作、统领了全剧的制作、统领了全剧的演出。
该剧表现十八大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这点非常难能可贵,因为这是一个最难做的歌剧样式。孟卫东老师非常有经验,在很多动情点上打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所有西北民歌的东西有机的运用进去加上他自己的创作非常的融合,非常的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