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iantPandaCV  ·  《超大规模操作手册:在 GPU 集群上训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说清小城镇】调研心得感想(五)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7-11-24 17:30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v⊙)


《说清小城镇》为保证调查地区的全面性,调查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121个小城镇作为详细调查对象,并组织全国各地专业人员住镇调查。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3家科研单位,1000余人进行了彻底调查研究,投入时间累积超10000余人·日。调研中,研究人员对小城镇有颇深的心得感想。




尹伟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感想

几个月时间的小城镇调研,与各位领导和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实地调研并探讨每个小城镇的特点、优势和未来,学到了许多, 感触颇深,汇集如下几点,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是众多小城镇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人口”。在十几天的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凡是大街上有较多年轻人的小城镇一定是充满活力,而年轻人较少的城镇活力不足,随着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到加速发展的阶段,成渝经济体的人口吸纳力进一步扩大。可以预见,大多数小城镇的年轻人会处于加速流失阶段,部分小城镇的加速收缩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二是“新产业、新设施”是新型化城镇的关键。在调查温江寿安镇、绵阳市塔水镇、自贡成佳镇过程中,发现新农业产业的复兴、飞机制造产业的引入,能更多吸引人口回流,特别是青年人。同时,加大当地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利于小城镇的复兴。


三是“土地政策”是撬开小城镇变化的大门,助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小城镇的复兴与土地政策具有较大的连锁反应,它们有大量的土地存量,却难以提高效率,而效率是经济的最原始动力,因此如何放开土地政策,确实需要顶层设计,因为它们关系到农村的复兴、城市与农村的生态平衡、劳动力的争夺等问题。




聂康才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感想

2016年暑期,12天,走访了滇中城市群南北两个小城镇,接触了人,憨厚、精明、朴实、热情、平淡、怨言、建议,不识字的、语言不通的、互相帮助的、要报酬的、积极配合的,芸芸众生相,真实又亲切;看到了城、似曾相识的小城镇,普遍性的问题。北部城镇依托国有大型化工企业,由于企业停顿,人口流失,多数店铺处于半关闭状态,经营惨淡。典型的工贸型城镇,城镇规模不小,道路格局大气宽阔、街道商铺林立,仍可想象当年的繁华与兴旺,曾经辉煌、未来迷茫,街道改制进行中。南部城镇被成片密集的农宅包围,镇区只有低端的为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需求的设施,教育医疗娱乐休憩等活动大多到县城,典型的农贸型城镇;小镇临湖而居,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离县城一步之遥,安于现状、正等待融入县城。幸福与忧怨并存、衰退与活力相随、进取与等待交替,融入更高一级的城市是这两个小城镇的期待与希望。




王长柳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讲师

感想

重庆的小城镇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及就业上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尽管居住在小城镇的居民生活水平并不高,家庭支出中除了吃和住之外的消费大多被用于子女就学,而投资理财、旅游休闲等高级消费几乎为零,但大多数老百姓对小城镇闲适的安逸生活感到满意,教育和医疗水平低是小城镇的短板。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小城镇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夹道建设明显,“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违法违规建设普遍存在,整体风貌上显得秩序性较差。这可能是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正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曾如此。这需要时间,需要脚踏实地推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当下传统工业提档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的是,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已不符合当下的小城镇发展现状。发掘自身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夯实农业基础,以此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也许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式。




陈琛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讲师

感想

应住建部要求,贵州省调研小组以施秉县马号镇、台江县施洞镇、平塘县克度镇、湄潭县永兴镇为样本,具体对四个小城镇的居民、村民基本情况,城镇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尽调研。本次调研的四个小城镇均具备各自特色,它们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贵州省城镇体系的发展水平。如一些小城镇的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源和产业不足,人口净流失严重。一些小城镇拥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然而,由于贵州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本次调研只涉及了贵州黔东南、黔北、黔南地区,而黔中、黔西等地区尚未覆盖,因此希望在今后的调研中能更进一步地反映贵州小城镇发展全貌。在贵州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希冀在未来能不断拓宽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化,尊重每一个小城镇所呈现的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定位,避免城镇风貌特色的丧失,同时希望持续地关注贵州各小城镇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小城镇各项政策的制定实施及更快更好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