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币圈
钱币圈(qianbiquan)是钱币收藏爱好者自己的公众号。收藏钱币,挖掘文化,美好的生活方式。资讯/行情/知识/故事/发现/活动/商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钱币圈

张献忠江口沉银首期考古完美收官, 3万件出水文物全球惊叹

钱币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15 12: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 2016-2017年度考古发掘工作,首期宣告结束。本次考古发掘工作前后历时3个多月,目前随着岷江汛期的来临,水位逐渐提高,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现场考古发掘工作结束。此次考古发掘面积20000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0000余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江口沉银,引全球关注

这媒体阵势,彭山不火都不行!

金纽扣

金、银戒指

铜锁

顶针

西王赏功金、银币

部分兵器

瓷杯、瓷碟

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银锭

金银印章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

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

还有瓷碟、瓷碗、铜锁、钥匙、秤砣、顶针......

30000件文物出水

种类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 本次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涉及的种类之丰富、时代跨度之大、地域之广,在全国都堪称一项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这次发掘出水的文物种类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的器物为主,种类丰富多彩。


从时代上看,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明代晚期;从地域上看,这些文物记录的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范围含括了明代的大半个中国。

发掘场景

发掘现场完工照

作为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这次考古工作创新了工作理念,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


针对遗址处于岷江河道内的实际情况, 通过围堰解决发掘平台,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借鉴经验!

清理文物

文物保护

首期考古发掘圆满结束, 最想说,感谢这背后的每一位考古工作者和志愿者,为彭山江口沉银发掘贡献的一份力量!

资料录入

拍摄文物

不仅如此,专家们 对于此次考古发掘,那也是评价极高!

对于此次发掘和成果,专家一致认为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是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批量宝藏,属于世界级的考古发现,是定陵之后最重要的明代考古发现。为中国历史时期晚段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充实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而目前,现场考古发掘停止后,考古工作将进入到室内整理阶段!

文物保护人员,将对出水文物进行进一步的保护;考古工作人员同时将对遗址范围内和遗址周边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从而为明年的考古发掘制定较为详细的工作计划,届时也会将这些成果及时对社会公布。

延伸阅读

张献忠江口沉银所剩不多,

更多宝藏还在成都人脚下?


近期,张献忠彭山江口沉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少人追问:张献忠到底有多少财富?除了江口外,张献忠巨额财宝还有可能埋藏在哪儿?张献忠究竟有没有屠四川?大西国是怎么回事?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说一说张献忠沉银的来龙去脉,揭秘张献忠剿四川的真相,摆一摆大家闻所未闻的龙门阵。

张献忠到底有多少财富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张献忠的发迹史。


张献忠以“劫掠”出名,明清两代官方和民间称他为“献贼”“流寇”。起兵造反10多年,他先后流窜大江南北十多个省,最后从湖北攻入四川建立大西国。


一路上,他靠打劫为生,主要抢朱姓王室、抢官府、抢富绅,最后抢民间,所到之处无不洗劫一空。


小的收获暂不论,就说几次著名的打劫吧。


打下长沙府后,他发了一笔横财。长沙当时可是个富裕地方,府库中的金锭银锭大得吓人,100两、50两一锭的多得数不清,他毫不客气,照单全收。这次追回的“长沙府天启元年五十两金锭”就是证明。


打下武昌府后,他简直笑翻了。武昌王是个守财奴,库中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连坐的椅子都是黄金做的。当时人赵吉士记载,张献忠“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两),辇载数百车不尽。”张献忠一下成了“暴发户”。


攻陷成都,张献忠住进蜀王府,眼睛顿时被一道金光闪花了。原来蜀王府是个金窝窝,府中金银财宝比武昌王府还多。他仰天大笑:“蜀王真是头蠢猪,有这么多钱却不肯招兵买马,白白送给老子。”


另外,在四川建立大西国后,张献忠劫掠不止,地方和民间财富几乎全被他据为己有。他还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公开炫富,金银财宝堆满24间屋子,令参观者瞠目结舌。


由此看来,张献忠抢夺占有的财富确实多得惊人,不法分子从江口捞到的这批金银财宝,只是九牛一毛。


江口沉银有千船之多吗


江口沉银被盗挖倒卖案告破后,许多人的视线一下转到江口镇,认为张献忠的所有财产都沉在江底,数量有千艘之多。但冷静分析,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江口是张献忠的大西军与杨展统领的南明军队的“前沿阵地”,张献忠不可能冒这个险,拿自己的全部家当作赌注。


其次,江口之战是张献忠试图向西转移的一次突围战,虽然也作了精心准备,但并没有完全胜利的把握,张献忠不可能在一次战斗中带那么多财宝。


张献忠的船队被杨展的炮火击中后,确有不少金银财宝漏入江底,但绝不是传说中的“千艘金银”。这些沉银,绝大多数已被杨展所获。


清朝学者费密在《荒书》中说:“后渔人得之,杨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南为饶。”《蜀碧》记载:“杨展取所遗金宝,以益军储,自是富强甲诸将。”


也就是说,杨展获得这些金银财宝后,大发了一笔,把自己军队搞得兵强马壮,川南一带也跟着变得富饶。


此后300多年,不断有人在江口打捞,所获都是些零星沉银,收获并不大,包括这次被盗挖的文物也属零星沉银。这说明,江口沉银数量有限,不可能有“千船金银”躺在那儿等你。

张献忠究竟藏宝何处


张献忠所积财富除在江口损失一部分外,应该还有一批数量巨大的金银财宝无法带走留在了四川,有人估计价值30亿元,但实际价值要比这大不知多少倍。


史料记载,1646年8月,大西军离开成都前,孙可望(张献忠的宠将、干儿子)等人专门向张献忠请示:财宝太多会拖累军心,士兵贪婪不肯死战,大西军金银财宝甚多,怎么处理?


张献忠说:“命都快没了,还要钱干什么?找个隐秘的地方埋了,再把埋宝的民夫杀掉!”


张献忠之所以做出如此决定,是由于他的大肆杀戮造成大西国毁灭,金银在当时根本买不到任何东西,反而成了行军累赘。为了逃命,他不得不咬牙跺脚,把这些捧起来不能吃、带着又硌身的“累赘之物”埋藏掉。


由于藏宝行动保密程度很高,加之埋宝的民夫悉数被杀,外界根本无法知道真正的埋藏地点,后人只能靠丰富的想象力猜测。


多年来,四川民间流传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在青城山的寺庙,有人说是芦山青衣镇,还有人说在成都锦江。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一书的作者郑光路认为,前两地藏宝根本不可能。因为当时蜀王朱姓宗室大多逃到灌县,青城山成了反抗大西国的根据地。而雅安以南的芦山,是被南明残余势力牢牢控制的“敌占区”。张献忠不可能把辛苦多年积累的财富拱手送给这两地的“敌人”。


照此分析,那只剩下一种可能:藏宝地就在成都锦江。


谁能破解藏宝“密咒”



为探寻张献忠的“宝藏”,后人费尽心思,总算找到了两条重要线索:

一是四川广为流传的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个成都府。”据说,这是寻宝的“密咒”,只要能找到石牛与石鼓的对应点,就能挖到“宝藏”。


二是史书上的记载。当时人彭孙贻在《平寇志》中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明末清初人沈荀蔚写的《蜀难叙略》、清朝人吴伟业写的《鹿樵记闻 献忠屠蜀》,也作了“锦江藏宝”的相同描述。就连清朝人修的《明史 张献忠传》,也认定张献忠“埋金宝亿万于锦江”。

既然信息提示这么清楚,还等什么呢?赶快挖吧!


别担心,古人可没闲着。从清初到民国时期,官方的、民间的,公开的、隐蔽的打捞行动,在锦江接续上演,淘宝者轮番登场。


最初,乾隆皇帝觉得有失体面,不准四川官方打捞。到了咸丰三年以后,因政府财政紧张,皇上便松口了。但兴师动众捞了一遍又一遍,只捞到些碎银子,朝廷大失所望,地方官府也觉得没法交待,只好作罢。


到了民国期间,有人不死心,又弄了张“藏宝图”献给当过川军师长的马昆山。马昆山成立“淘江公司”,并订制了金属探测仪,根据“藏宝图”推断的位置,在锦江展开轰轰烈烈的淘宝行动。淘了好多天,还真淘出了大石牛、大石鼓,不过最后所获只有3筐生锈的小铜钱。


由此看来,锦江也不一定是张献忠藏宝之地,想必张献忠痛恨川人,故意设了个“迷魂阵”,让川人难以识破。


但有一点可以充分肯定,张献忠逃离前确实在成都埋藏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不一定埋在水底,有可能埋在地底,龙泉山、凤凰山、塔子山、望江公园或市内某个地方皆有可能。如果你居住在成都的话,说不定就在你的脚下。

综合整理自:东方卫视新闻、头条号 达古冰山 惊心龙门阵,来源:文博圈

钱币圈 钱币爱好者自己的订阅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进入商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