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仲凯老师
勇敢就是心虽恐惧但仍奋力前行。
51好读  ›  专栏  ›  陈仲凯老师

写给当年的阅读专项班

陈仲凯老师  · 公众号  ·  · 2024-05-01 21: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对于学生来说,参加考研培训有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在于:我究竟如何去提升分数?就英语而言,我是多研究文章还是多研究题目?我是多研究词汇还是多研究语法?……虽然不能非黑即白,但是哪个要素的比例更大?这些分析,有助于我去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暗线在于:我遇到的培训系统,是一个优秀的连贯系统、还是一个兼容性较差的大杂烩?这是很多学生未曾意识到的。以下简单展开:
这两年的我的学生不会有“2018年我的某些学生遇到的困惑”,即:2018年有一批学生(主要是英语一)会质疑:这完形填空的老师怎么总是研究文章、题目分配的时间比例怎么不到一半?——这在2024年的今天是我的很多学生无法想象的,因为这两年的学生明显知道“文本位”的重要性,知道“题本位”是舍本逐末。
这就类似于,今年很多人都知道运动可以减肥,他们是无法理解多年前为何有很多人会要求多练习练气功来减肥(你如果去互联网搜一下上世纪的气功,会看到一些人头顶着一口锅,接受什么太空信号,从而“强身健体”)。你让今天的人们去突然了解到某个时代会有这么一个认知,就会无法理解:哇靠,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行为模式??
其本质的原因在于:他们被劣质的信息包围了。那时候的我刚从英国回北京,那时候的研发模式的负责人,按照极为粗糙的题本位,已经火速培养出了一个教学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根据标准答案去圆真题分析,各种凹造型。细节就不展开了。
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多种题型都被拆解,英语的学习成了大杂烩,完形和阅读不一样,阅读和新题型不一样,……但是理念都是题本位。
我那个时候一个人在推动文本位,犹如鹤立鸡群,学生们当时都懵逼了:这是什么狗屎课程。(但英语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在英语二教授阅读。而英语一为何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在英语一只教授完形填空,然而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全面都是题本位的思路。)
我不认为2024年的学生就会比2018年的学生更聪明,如果把今天的你放到2018年的那个环境,你也会加入到质疑我的群体中。——人的大脑模式就是这样的,天然地对于不熟悉的模式感到排斥。这很正常。
在这种氛围下,2018-2020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班型:阅读专项班。
那个时候英语一系统班阅读的主讲,可以讲解英语二的阅读专项班;而英语二系统班阅读的主讲,也就是我,可以讲解英语一的阅读专项班。——其中的长期细节我就不展开了,我只说最终的大结局:我主讲的英语一阅读专项班无论是招生数量还是口碑持久至今,都是绝对性胜出。时至今日,还有人在询问我的阅读专项班。(你有见过学生询问英语二阅读专项班么?)
实际上,阅读专项班,本来是一个bug。它只是当时英语一系统班的一个补丁。
但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在推阅读专项班的,而是在说:我们如何摆脱信息茧房?即:我如何知道我一直开展的动作,是错的?
多比较。交叉比较。不要获取单一信息源。
我记得曾经在2018年采访过一个女生(没记错的话是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采访过一个男生(考上了天津大学)。性别和大学都不重要,但是我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两都是自主学习,自行比对,检索出各行业最优秀(或者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资料。
现在想起来,正如我刚刚所说,虽然很多人陷入环境之中,对于不熟悉的模式会天然不适应,但是那两年,有那么一些人(数量还不少),愿意尝试“阅读专项班”,意外发现了世外桃源。
考研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人生道路太多的任务和挑战了,重点在于: 能够快速试错,多尝试不同的选择方案,才是最有胜率的。
我说的不是考研这个事,你谈个工作也一样,快速多尝试不同的公司,你就迅速知道对方的格局,以及:你更了解你自己是什么性格,你又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你了解外部环境,也了解了自己,然后你继续进化出更好的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