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为中国医务工作者提供有用、有趣、有态度的医学资讯。“服务医生,改善医疗”是我们的使命。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解读与鉴别要点,一网打尽!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 公众号  · 医学  · 2019-08-28 19:3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 设为星标


纵隔肿瘤你知多少?



解读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纵隔的解剖结构。心急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划到第三部分学习~


01


纵隔概述


纵隔位于胸腔正中间,两边由肺脏包绕,分为上、前、中、后纵隔。纵隔内器官较多、解剖关系复杂;纵隔肿瘤位置不同,类型多变。


纵隔解剖结构

常见纵隔肿瘤



02


纵隔解剖结构

纵隔器官剖面图

1.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2. 包括的结构: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淋巴结等。

纵隔的“五界”

前界: 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 脊柱胸段

上界: 胸廓上口

下界:

侧界: 左右纵隔胸膜

注意,纵隔器官不是左右对称的!

纵隔的两个侧面

纵隔右侧面: 透过胸膜除可见到前面已解剖出的血管和神经外,还可见到奇静脉弓绕肺根的上方,在奇静脉弓上方可见到由前向后为上腔静脉、气管及食管。 在膈上方则可见一短段的下腔静脉。


纵隔右侧面

纵隔左侧面: 除前面已解剖出的结构外,可见到主动脉弓绕过肺根上方,弓的上方可见到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它们的后方则可见到食管。


纵隔左侧面

纵隔右侧面详解:

纵隔右侧面


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行径。

2. 观察食管。

3. 迷走神经的行径:在奇静脉弓与气管之间找出迷走神经本干,向下追查右迷走神经,它在食管右后面形成食管后丛(迷走后干)。

4. 奇静脉及胸导管:奇静脉沿椎体的右前方上升至第3、4椎体的高度转向前,弓形跨过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在奇静脉的左侧,食管的后方和脊柱的前方,找出胸导管,它位于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纵隔左侧面详解:

纵隔左侧面


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2. 观察食管: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食管上端);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端)。

3. 动脉导管三角。

4. 迷走神经的行径:绕主动脉弓返折向上的左喉返神经;肺根的后方,向下构成食管前丛。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6. 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上纵隔

上纵隔


1. 如系儿童,在上胸膜区可见到发达的胸腺。

2. 剖开胸腺(或结缔组织)可见到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3. 在静脉层的后面主要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前面,可见有左迷走神经和左膈神经跨过。

4. 动脉的深面为气管,在气管的右侧可见迷走神经沿其下行。

5. 最深面为食管,在食管的左前缘可见左喉返神经上行,在食管的左后缘可见胸导管上行。


上纵隔的“三层”

前层 (胸腺静脉层): 胸腺、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

中层 (动脉神经层): 主动脉弓及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上纵隔前层及中层

后层 (管状层): 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

上纵隔后层

前纵隔

前/中纵隔

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中纵隔

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内容

心脏、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纵隔

后纵隔

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后界

后:第5~12胸椎体

内容

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纵隔后淋巴结等




03


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一般很难靠X线平片来确诊,CT特别是增强CT及磁共振(MRI)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以下总结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诊断要点。

胸腺瘤

胸腺

胸腺瘤是前纵隔肿瘤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50%。

部位: 前纵隔中部偏上。

形状: 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

密度: 多均匀,可有坏死、钙化。

边缘: 良性清楚,病变周围脂肪间隙存在; 恶性不清,病变周围脂肪间隙, 消失 ,胸腔及心包可有积液。

增强扫描: 实性部分中等强化,坏死区不强化。

组织学分型: A型和AB型为良性肿瘤,B1型为低度恶性,B2型为中度恶性,B3型与胸腺癌均为高度恶性,侵袭性强。

图1胸腺瘤A; 图2胸腺瘤AB; 图3胸腺瘤B; 图4胸腺癌

胸内甲状腺肿

甲状腺解剖结构

前纵隔上部多发,颈胸征;气管等周围结构受压移位;可随吞咽移动;平扫CT值较高,强化明显、时间长;可有钙化及囊变;可有内分泌异常症状。

甲状腺肿瘤影像学表现

畸胎瘤

部位: 前纵隔实性肿物;

密度: 不均,可有脂肪、钙化、牙齿及骨骼影; 皮样囊肿为液性密度,可见蛋壳样钙化;

形状: 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 良性多;恶性者呈边缘不清,可坏死,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CT、MRI多数可明确诊断。

畸胎瘤影像学表现

淋巴瘤

发生于淋巴结或节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何杰金氏病(Hodgkin disease,又称霍奇金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disease,又称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前、中纵隔,多同时侵及多个淋巴结。

纵隔肺门多个淋巴结增大可融合成肿块,呈分叶状,向纵隔双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但很少为单侧。气管受压移位、变窄。可向肺内及胸膜、心包浸润,引起积液。中等强化。

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侵袭性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鉴别要点



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为后纵隔肿瘤中最常见者。

部位: 好发于后上纵隔,侧位片上与脊柱重叠;

形状: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 清楚锐利;

密度: 均匀略低。

发生于椎间孔者,可压迫椎间孔使之扩大,并可压迫肋骨头及脊椎,产生边缘光滑的压迹,肿块呈哑铃状,一端在椎管内,另一端在纵隔内。可以产生神经压迫症状。恶性肿瘤呈分叶状,侵蚀邻近骨骼而发生破坏;神经母细胞瘤内可发生钙化;中度强化。

后纵隔肿瘤影像学表现

囊肿

包括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胸导管囊肿(罕见)、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与胸导管囊肿等多位于后纵隔。

支气管囊肿影像学表现

心包囊肿影像学表现

纵隔肿瘤与纵隔旁肺癌鉴别要点





专家简介


王明松教授


王明松,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行政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胸外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擅长胸部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胸部疾病微创外科治疗,肺移植方向及围手术期处理。



注: 本文整理自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王明松教授的医学界医生站讲座。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医学界医生站,欢迎观看!

如何收听该课程?

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在“课程→肿瘤”中可观看,另有其他讲者的更多精彩内容。


如何下载医学界医生站?

按住图中二维码3秒钟,识别二维码后,按提示步骤下载并安装。

如何微信观看讲座?

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本文首发: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讲课专家:王明松 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

本文作者:王明松 玉酱

责任编辑:玉酱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征  稿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来稿以word文档形式,其他不予考虑



觉得好看?点我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