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IEEE
都举办一系列国际性的研讨会,不过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最有盛名的当属
ISSCC
(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国际固态电路会议)、
IEDM
(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国际电子器件会议)、
VLSI
(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电路研讨会),这三大会议,并称集成电路和半导体领域的
“
奥林匹克盛会
”
。
ISSCC
始于
1954
年,是在每年的
1
月或
2
月召开,讨论的议题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源管理、图像
/MEMS
以及机器学习的等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前沿进展。在
ISSCC
近
70
年的历史里,众多集成电路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都是在这上面上首次披露。比如第一个
TTL
电路
(1962
年
)
,第一个集成模拟放大器电路
(1968
年
)
,第一个容量
1K
的
DRAM (1970
年
),
第一个
8
位微处理器
(1974
年
)
和第一个
32
位微处理器
(1981
年
)
,第一个容量
1M
的
DRAM (1984
年
)
和第一个容量
1G
的
DRAM (1995
年
)
,第一个集成
GSM
收发器
(1995
年
),
第一个
GHz
的微处理器
(2002)
,第一个多核处理器
(2005
年
)
等等。
注意:ISSCC论文截稿时间
9
月初,会议时间第二年的
2
月。
IEDM
始于
1955
年,最早是在
10
月召开,从
1972
开始固定在
12
月召开,会议时间最初是
2
天,从
1961
年会议时间生长至
3
天;会议讨论的议题涵盖制造、设计、物理和建模等各个方面,从最先进的
CMOS
工艺到
Memory
和显示技术,从化合物半导体到纳米器件,从
MEMS
到智能电源等。
1962
年的论文中首次提到
MOSFET
;
1975
年戈登·摩尔在
IEDM
大会上发表《
Progress in Digital Integrated Electronics
数字集成电子工业的进展》的报告,对摩尔定律进行了重新修正。
注意:IEDM论文截稿时间
7
月中,会议时间当年
12
月。
这两大会议都是由美国半导体界主导的,到了
1980
年代,日本的半导体已经超越美国,日本半导体产业界就开始要自立门户,要创办日本人主导的大会。
于是在
1981
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讨会(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正式举行,主要在年中举行,位于
ISSCC
和
IEDM
会期的中间,主要讨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
1988
年举办的功率半导体和电路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
ISPSD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ICs
)也是日本半导体界从
IEDM
会议中强力分立出来的。
注意:VLSI论文截稿时间
2
月初,会议时间当年
6
月。
ISSCC
、
IEDM
、
VLSI
三大会议在国际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的学术界以及工业界均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影响,主要是源于会议文章不仅需要学术上的创新,更需要体现成果的产业价值和技术前沿性。每年英特尔(
Intel
)、
IBM
、三星(
Samsung
)、
IMEC
和台积电(
TSMC
)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以及世界知名高校都会在三大会议上发布各自最新研究进展。
ISSCC
、
IEDM
、
VLSI
三大会议源远流长,特别是
ISSCC
、
IEDM
都是在集成电路发明之前就开始举办了,可谓是一路伴随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中国内地在三大盛会的脚步
中国半导体界第一次在世界上发出声音就是在
IEDM
。
1979
年,当时在陕西微电子研究所(现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的黄敞先生代表中国大陆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半导体的讲台,发表了题为《
Transient response of I2L
》的论文,和
IBM
、德州仪器、通用电子、东芝等分在《
SESSION 8
:集成电路
-
先进双极集成电路》并于
1979
年
12
月
4
日进行了演讲,这是黄敞先生以一作身份发表的第三篇文章,早在美国工作时,
1955
年和
1956
年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IEDM
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的合作者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那时
IEDM
刚起步;
1980
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毛钧业的论文入选
IEDM
,这是中国内地高校在世界上首次发声;在沉寂了
24
年后,
2004
年中国半导体界找回了感觉,中芯国际、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分别代表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在
IEDM
齐齐发声,向全球同行展示了国内在半导体技术上的长足进步。
2005
年中国内地虽然在
IEDM
出现空窗期,但是却在
ISSCC
和
VLSI
实现了突破,成功实现首发。
2005
年
ISSCC
首次录用中国内地的论文的作者来自工业界的
艾迪悌新涛科技
(新涛科技创办于
1997
年,
2001
年被艾迪悌以
8500
万美元收购,新涛科技创始人之一杨崇和
2004
年再创办澜起科技);
2006
年入选论文来自科研机构
中科院半导体所
;
2007
年,
鼎芯通讯
发布了
CMOS TD-SCDMA
射频收发芯片,这是首颗在
ISSCC
发布的中国芯;
2008
年
清华大学
代表中国内地高校亮相。
2005
年
VLSI
电路会议首次录用中国内地论文的作者来自
中科院半导体所
石寅研究员团队;但是
VLSI
技术会议首次录用中国内地论文的时间是
2008
年,文章来自
北京大学
康晋锋教授团队。
从
2005
年以后,中国内地在三大会议上不再缺席。
高校方面,
2007
年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09
年
复旦大学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10
年
复旦大学
在
VLSI
电路和技术都实现首发,
2011
年
上海交通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13
年
浙江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14
年
重庆大学
在
VLSI
技术都实现首发;
2016
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16
年
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在
VLSI
电路实现首发;
2017
年
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17
年
清华大学
在
VLSI
电路实现首发;
2018
年
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在
ISSCC
实现首发,清华在VLSI技术首发,
2018
年
华中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19
年
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19
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19
年
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在
VLSI
电路实现首发;
2020
年
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20
年
南京邮电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21
年
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21
年
华东师范大学
在
IEDM
和
VLSI
技术实现双首发,
2021
年
西安交通大学
在
IEDM
首发;
2022
年
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湖大学
在
IEDM
首发。
科研机构方面,
2011
年
中科院计算所
在
ISSCC
上实现首发,
2014
年中科院微电子所在
IEDM
首发;
2015
年
中科院半导体所
在
IEDM
首发;
2016
年
中科院微电子所
在
VLSI
技术都实现首发;
2020
年
之江实验室、中科院苏州医工所
在
IEDM
首发,
2020
中
科院微电子
所在
VLSI
电路实现首发;
2021
年
中电科
38
所、中科院微电子所
在
ISSCC
实现首发。
工业界方面,首先是美国在华独资企业率先发力,
2016
年
ADI
上海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17
年
ADI
北京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17
年
Marvell
上海
在
VLSI
电路实现首发;
2018
年
新驱创柔光电、有研集团
在
IEDM
首发,
2018
年
ADI
上海
在
VLSI
电路实现首发;
2020
年
线易电子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20
年
紫光国芯
在
IEDM
首发;
2021
年
百度、南京低功耗研究院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22
年
纽瑞芯科技
在
ISSCC
实现首发,
2022
年
合肥睿科微、
A1
(大家都知道的公司)在
VLSI
技术实现首发。在中国工业界在
ISSCC
和
IEDM
都实现首发后,
2022
年中国内地工业界也在
VLSI
实现了首发。有更多的公司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包括华虹宏力、兆易创新、武汉新芯、天马微、华润上华、长鑫存储等。
中国内地三大会议论文情况
ISSCC
、
IEDM
、
VLSI
三大会议历年总共录用超过
26500
篇论文,平均每个会议每年录用超过
200
篇文章。近两年来,
IEDM
录用中国内地的论文约
30
篇,约占
15%
;
ISSCC
录用中国内地的论文在
20
篇以内约占
10%
;
VLSI
录用中国内地的论文约
10
篇,约占
10%
。
截止
2022
年,包括
IEDM2022还未演讲
的论文,中国内场共计在三大会议发表文章
394
篇,其中
IEDM
有
235
篇,
ISSCC
有
94
篇,
VLSI
有
65
篇。中国内地在三大盛会都实现论文发表的单位有
9
家,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按论文发布总数排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位居论文数量前两位,两大高校各有侧重,北京大学在
IEDM
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清华大学在
ISSCC
和
VLSI
的数量都位居内地高校首位。
北京大学
黄如教授团队
自
2007
年在
IEDM
实现首发后,已经连续
16
年在
IEDM
上展示其强大研究实力;
2018
年更是以
9
篇入选数量成为
IEDM 2018
接收来自全世界论文最多的高校,这也是
IEDM
历史上首次由中国内地高校在论文数量上领衔;随后
2021
年以
7
篇入选数量、
2022
年以
12
篇入选数量成为当年会议接收来自全世界论文最多的高校。至今已经累计在三大会议发表论文
104
篇,居中国内地各单位之首,其中
82
篇
IEDM
(居中国内地各高校之首),
ISSCC
和
VLSI
各
11
篇。
清华大学
已经累计在三大会议发表论文
81
篇,其中
38
篇
IEDM
,
28
篇
ISSCC
(居中国内地高校之首),
15
篇
VLSI(居中国内地高校之首)
。
中科院微电子所
已经累计在三大会议发表论文
42
篇,其中
27
篇
IEDM
,
1
篇
ISSCC
,
14
篇
VLSI
。论文主要出自刘明院士团队。
复旦大学
已经累计在三大会议发表论文
25
篇,
15
篇
ISSCC
,
5
篇
VLSI
,
5
篇
IEDM
。其中
2012
年的论文是中国内地高校在
ISSCC
会议上第一次发表关于处理器方面的文章。
电子科技大学
已经累计在三大会议发表论文
15
篇,其中
张波教授
团队自
2009
年以来持续在
ISPSD
(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讨论会)大会上发表文章,发文累计超过
80
篇,更是在
2020
年首次成功入选
IEDM
,打破了学校自
1980
年以来的
40
年在
IEDM
的沉寂,同时该论文的扩展版本受邀发表在电子器件领域权威期刊
IEEE T-ED
的
Special issue
(
Extended Versions of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s Presented at IEDM
2020
)上。
2018
年电子科技大学在
ISSCC
上实现突破;
2016
年在
VLSI
上实现首发。
浙江大学
已经累计在三大会议发表论文
22
篇,
13
篇
IEDM
,
5
篇
ISSCC
,
4
篇
VLSI
。
东南大学
杨军教授团队
2019
年在
ISSCC
上发表的论文不仅实现东南大学的开门红,也是首篇中国内地存储相关论文入选,
2020
年
ISSCC
上发表
AI
芯片亮点论文;而在
VLSI
方面,杨军团队在
2019
年也实现首发。
孙伟锋教授团队
从
2012
年开始持续在
ISPSD
(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讨论会)大会上发表文章,
2021
年在
ISSCC
会议实现首发,
2022
年在
IEDM
发表的两篇论文也是东南大学在
IEDM
会议取得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巍胜教授团队